中国史料典籍
-
历史的绝笔叶永烈作者叶永烈以自己交往、采访中的*一手名人书信为媒介,讲述这些书信的来龙去脉,以及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每一个故事也都是一篇人物特写,揭示了DA时代背景下个人的悲欢命运,重现了隐藏在书信里的时代风云,不仅令读者丰富了见闻,领略了名人风采,同时也体现了这些书信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历史的绝笔》分6篇,分别讲述作者与众多作家、艺术家、历史人物、科学家和境外人士的书信往来以及书信背后的人与故事,用DA事亲历者的回忆来还原历史的真相。作者抓住转瞬即逝的历史瞬间,用温情的笔触、不长的篇幅,记下一段段或波折、或坎坷、或激荡的人生故事。通篇感情丰富、流畅,史料真实可信,具有浓重的历史感和时代情怀。该书配有200多幅黑白插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那些历史时代的特色人、物与事件,使远隔千百年的历史更显得贴近与真实。
-
新中国七十年江西文化要览刘上洋 主编这是一部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文化领域发展历史和发展成就的专著。本书立足文化领域,以时间为序,分条目并辅以解读的形式,扼要介绍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江西省文化大事件。全书共406条,涵盖思想理论、精神文明、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制改革、文化产业、文物发现及学校教育、旅游发展等方面,凸显其重大影响、重大贡献、重大突破、重大意义和史料价值,展示了江西文化建设七十年的发展轨迹和重大成就。
-
汉书 后汉书精编(东汉)班固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赅)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古迄今,无改斯道。
-
吴星叟明人传稿(清)吴晨祥吴农祥(六三二-七〇八),字庆伯(一作庆百),号星叟(一作叟),别号孤独微生、大涤山樵,据章抚功《吴庆伯先生行状》:“浙之盐官人。三世祖自盐官徙海宁,又为海宁人。……考讳太冲,明崇祯辛未进士,由翰林庶吉士历官侍讲学士。”吴氏少奇敏,读书一览成诵。吴父官南雍时,吴氏随往,得遍识南雍耆旧,如黄道周、傅鼎铨、徐孚远、彭而述、黄淳耀、朱大典、张国维等,皆得从游。且家富藏书,曾与弟农复登楼去梯,尽读所藏书。明亡,随父避居荒寺。“皇朝定鼎,江南悉平,学士公乃人居省城。……命先生勉应童子试,补钱塘博士弟子。”时与吴任臣齐名,呼作“二吴”。康熙十八年己未(一六七九)举博学鸿儒,徵至京师。客大学士冯溥所,与陈维崧、毛奇龄、吴任臣、王嗣槐、徐林鸿并称“佳山堂六子”。陈维崧、毛奇龄、吴任臣既入明史馆,王嗣槐廷试虽不及格,但亦以中书舍人用,惟吴氏与徐林鸿报罢。或曰:“召试体仁阁,时同试者八十余人,咸属目先生。中有忌先生者,匿其卷不得,因报罢。”(章抚功《吴庆伯先生行状》)后宰相欲复荐之,吴氏曰:“李白不云乎,千钧之弩,一发不中,则当摧撞折牙,永息机用。岂能效碌碌者苏而复上哉?”于是买棹归里,楗户读书,欲以着述成名于后世。总督李之芳定闽乱,闻其名,欲留之幕中,亦固辞不应。康熙四十七年戊子七月十六日卒,年七十七。吴氏邃于学,工诗古文,为文章才辨宏博,驰骋百家,尤精于《易》,熟悉明代史事。胡荣《徵君吴庆百》诗曰:“吴公世谊交,予少即倾企。直笔撰春秋,不作炎凉势。雄风思破浪,博学重天帝。才高难见容,归而学益秘。纵情山水间,鹿门乃避世。高车常枉顾,一尊横天地。下笔走千言,清风生论议。豪迈迥不群,望之欲趋避。”(《容安诗草》卷二)嘉道间钱塘学者陈文述《南屏怀吴庆百》诗曰:“隐君孤抱托烟霞,手着新书成一家。老筑草堂就松树,自营生圹种梅花。古台琴韵招归鹤,邻寺钟声散暮鸦。便欲重题高士坞,太初遣址石林斜。”自注:“庆百名农祥,着录甚富,今皆不传。闻骈体文旧藏随园,求之不得。”(《颐道堂诗选》卷二十一)只可惜其着述基本未刊刻,外间流传极少。据章抚功《吴庆伯先生行状》所列,着有《舆图隶史》八十卷、《钱邑志林》四十卷、《蕉园杂记》三十二卷、《诗古文词就正稿》七十二卷、《流铅集》二十卷、《金陵集》十卷、《心苏集》五十卷、《秋铃集》十卷、《南归集》三十二卷、《雪鸿集》十卷、《未忘集》八卷《京江集》四卷、《绮霞集》二十四卷、《澄观堂诗钞》三十卷,计四百二十二卷。
-
明清论丛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辽金史论集韩世明《辽金史论集(第十七辑)》是以2018年第十四届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绥滨首届完颜家族起源问题研讨会提交的90余篇论文为基础精选出来的。全书共分两个部分:辽契丹史学研究、金女真史学研究。内容涉及辽金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社会、民族古文字等诸方面,比较全面反映了辽金史研究的一般状况和动态,也代表了现今辽金史研究的水平。
-
中国听的传统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蒋晶《中国“听”的传统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对古代与现代有关“听”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阐释。古代部分以文献为基础,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听”的思想和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实听”、“虚听”两个核心概念,论述了中国听觉文化、“听”的哲学、音乐理性等,揭示了中国“听”传统的内涵。《中国“听”的传统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现代部分探究了民间的“听”、道人的“听”、专家的“听”三个方面,提出了现代人的听觉文化建设问题,“听”之道的回归问题。
-
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莫理循,窦坤1894年,莫理循来到中国,同年2月从上海启程,穿越中国西南抵达缅甸,全程100天。他将这次旅行写成《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一书,于1895年在伦敦出版,广受好评。本书记录了19世纪晚期中国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状况,既反映了当时西方人对中国西南地区的观感和认识,也为今天的人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在修订译本中,译者窦坤专门撰写了介绍莫理循其人其书的学术性长序,并增补了有关注释,为书中所涉及的人名、地名做了对照表,使本书在前译的基础上得以进一步完善。
-
中原藏珍品鉴河南博物院《中原藏珍品鉴》以学习和理解为导向,诸文以文物名片为导引,在对文物进行深度品鉴、纵横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揭示、解读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就历史疑点与读者进行趣味互动,并通过知识链接帮助读者拓展知识面。通过考据品鉴文物,尽可能将文物还原到其原生的时间、空间、人文环境之中,解读信息,发掘现象,厘清问题,还原事实,彰显精神,呈现出文物与地域、文物与历史、文物与文明的关系,为观众打造沟通历史与未来的桥梁。品,从三口。品鉴意即众多的人观察,审察。《中原藏珍品鉴》的作者不仅汇聚了河南博物院的专家、兄弟博物馆、著名高校文博专业师生,同时也吸引了外籍学者以及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品鉴视角与风格多样。所述观点,或已是学界定论,或为尚容商榷的一家之言。小仅如此,还通过“趣味猜想”的方式吸引社会公众的参与,尽全力扩大公众享有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的权益。
-
宁夏农垦史廖周《宁夏农垦史》着重叙述当代宁夏农垦事业的创立、改革与产业发展历程,重点研究国营农场、军垦时期的农建十三师和农五师、知青在农垦、农工商一体化、生产责任制改革、农业分区建设、场办工业、土地管理、农业产业化、历史经验等问题:当代宁夏农垦在保障自治区农副产品供给、示范现代农业、安排城乡就业、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在宁夏先建成现代奶牛养殖场,产出牛奶;建成啤酒厂,产出宁夏的啤酒;引进酿酒葡萄种植与加工技术、出品宁夏的干红葡萄酒;开发沙湖,打造宁夏的一个5A级景区;领先发展设施农业,为港澳市民献上宁夏的第—箱优质菜;等等。宁夏农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