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门史
-
晚清新学史论陈国庆著本书论述了晚清新学(即近代由西方传入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和学术文化)的发展演变历程,剖析了晚清时期各种思潮的优劣得失,并对当时众多思想家的活动作了评述。
-
多桑蒙古史(瑞典)多桑著;冯承钧译中国断代史研究诸科中,元代是国际性的项目,其原因在于这一时段的蒙古民族的历史活动,特具世界性的意义,建都于今北京的元朝,不只取得了统一全国的成就,而且向外发展,达到今天东欧各地,建立了察合台、钦察、伊儿等汗国,既对这些地区各民族的历史走向发生了重大影响,又把中国传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内外交流,推进到一个更高更广的层次。为此,全面地了解和研究我国元代和蒙古民族活动的历史,有必要参考传统载籍以外的更多的历史文献。本书作者以东方学家著闻,这部用法文撰写的巨作,参用了大量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史料,不仅对蒙古民族在中亚西亚及欧洲的活动史实作出了详细叙述,也为《元史》等传统载籍的研究和运用,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源,以此获得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介和广泛使用。<
-
中华远古文明之谜陈雪良著书中既有气势宏大、震撼人心的辉煌乐章,也有小桥流水般的涓涓细语;在这里,您可以徜徉在中华远古文明起源、发展和大起大落的波澜中,真切感受中华文明历程,也可流连于光彩照人独具特色的建筑、陶瓷、金石等艺术的魅力中。 本书前言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
-
汉代经学发展史论边家珍 著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政治经济体制全面确立、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基本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经学则是这个时期政治、文化建构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组成部分。本书作者在广泛参酌古今学人有关论著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为指导,大体依照史的线索,对于两汉经学的发展给予了全面的考察。全书“史”、“论”结合,以“论”带“史”,着意强调了社会政治的兴衰与经学发展的双向互动作用,揭示了其中的某种客观规律性,突显了经济之士的忧患意识、治平理想和人文精神。书中提出不少颇具识见的论析和判断,在诸多问题上都有新的开掘与发挥。
-
上海的外国人熊月之,马学强,晏可佳选编《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国内专家翻译。海外学者以独特视角、独有材料和独到见解,对上海历史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解读,内容涉及上海道台、警察、妓女、工业家、侨民、同乡会、救火会、苏北人等众生相。 本书由国内上海史研究的专家精选海外学者研究开埠后百年间来沪外侨的最高水平的论文计15篇,内容英、美、法、日、葡、德、俄、印等各国侨民,关乎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涵盖了该研究领域的各重要方面,资料翔实,观点新颖,且不乏文学性较强的篇章。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且为上海的文化寻根另辟新境,著名学者熊月之先生特为本书撰写长篇序言,变为本书增色不少。
-
蒙古族白歌乐等著《蒙古族》主要讲述了蒙古族发展的简要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社会形态,蒙古族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等。编撰者大都是长期从事民族问题研究的专家,其中许多人还亲身参加过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组织的民族大调查。这些学者学术功底扎实,在写作中不仅引用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同时运用了大量实地调查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使这套丛书具有鲜明的原创性特点。另外,在编撰体例上和行文方面,《蒙古族》也注意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可以这样说,有一册民族知识图书在手,即可了解一个民族的基本面貌。因此,《蒙古族》出版后,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读者的广泛好评,现《蒙古族》已成为了解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必备图书之一。
-
清朝文官制度艾永明著中外学者都承认,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规范详备,因此,它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起到过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世界近现代文官制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字制度堪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的一枝奇葩。而作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总结和集大成者,便是清朝的文官制度。艾永明,江苏常熟人。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1982年1月江苏师范学院政教系本科毕业,1982年至1984年先后于西南政法学院和北京大学进修,2001年4月至2002年3月在日本关西学院做客座研究员,2002年7月苏州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博士毕业。主要著作有《刑罚与教化》、《唐代行政法律研究》(合著),曾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法制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10余篇。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堪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的一枝奇葩。而作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总结和集在成者,便是清朝的文官制度。本书从制度建设、法律建设层面对清朝文官制度的特点、体系、原则与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与研究;分析了其在法制史上的进步意义与价值。
-
义和团战争的起源相蓝欣著这不是一部寻常历史著作。作者以其深厚的国际研究与历史学的学术素养,选择了一个似已为国人耳熟能详的义和团问题作为本书题材,却开拓出一片为前人所未见的宽广领域。本书对义和团问题的解读既不同于西方中心主义,也不同于现代帝国主义理论的一般理解。而是从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与广阔的国际背景的互相联系入手,从思想与行动的互动中去探求义和团战争的真谤所在。作者具有熟练运用多国外语的卓越能力。本书是在广泛搜集并掌握中、英、法、意、日、俄等各国珍藏的档案文献,包括大量的私人信件与手稿的资料基础上,以面壁十年的功夫从事写作,因而使得这部著作得以反映百余年前义和团战争恢宏图景中所包含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既包含晚清中国内部的帝党和后党、维新与守旧、满族与汉族、民间与朝廷、教民与拳民以及南北清流之间乃至于朝廷内部各种派系这间的交合与分争,体现了更为宏大背景之下的晚清政府与各国列强、各国公使与朝廷内部、儒教与洋教、民间社会与教会、各国的中国通与外交官、各国外交官与各国政府以及洋教中的新教与天主教,乃至列强各方之间的纵横交织与抗衡。凭借作者二十余年海外游学的体察与历练,本书也远非仅是一般地记录上述诸种矛盾的展演过程,而是把渗透于列强对华政策中的各种不同的文化活灵活现地中以揭示与比较,因而不仅使得本书读来饶有趣味,而且大有裨益于从历史的角度把握西洋各国对华政策的内在思想背景与行为特征。由于本书在2003年初由Rotledge公司出版发行后在欧美学术界的广泛影响,作者得以荣获美术国会图书馆基辛格讲座教授的资格。<
-
明代政治史张显清,林金树等著以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经济发展和世界历史变革为大背景,以皇权、阁权、宦权三者互动为切入点,探讨明代政治变化及其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并从中说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政治运作的基本轨迹、文化发展的影响,并从中说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政治运作的基本轨迹、主要特征与演变规律。张显清,曾师从吴晗先生读研究生。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明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主要著作有:《严嵩传》、《孙奇逢传》、《明清实学思潮史》、《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孙奇逢集》、《中国事典·明代卷》、《清代台湾农民起义史科选编》等。明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其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新旧矛盾的斗争既紧张又充满着张力。一方面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另一方面是市民阶层政治意识的初步觉醒。这充分展示了政治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本书作为明代政治史专著,把当时的经济发展融入世界的重大变革中,并以此为背景,用翔实的资料、宏大的篇幅、全新的视角、公允的立场,全方位、多层次地考察了时代的阶级结构、国家形态、政府机构、官僚管理、法律制度、政治改革、党派斗争、民族政策、对外关系、政治思想等方方面面,通过进代政治运作对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本书倾注了八位国内明史专家的心血,他们磨剑六年,爬梳剔抉,秉承历史学家的良知和严谨的学术风范,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明代社会政治画卷。
-
西泠印社百年史料长编陈振濂主编《西泠印社百年史料长编》根据西泠印社百年史,将其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由分论和史料汇编两部分组成,分论概述主要事件,并适当加以评论。史料汇编分为社史资料和相关背景资料两部分。 社史资料的确定和排序根据以下原则:1、关于事件,首列印社重要事件,其次是关涉社员之间交往或社员与其他重要历史人物交往者,再次是有关社员上人而较为重要者。2、关于入编人选,综合考虑三个因素:①贡献与作用,以社长、理事、社员为序;②年资、以资深、年长社员为先,年轻社员居次;③学术成就和影响。关于社史资料的撰写:条目下,有系史、文献资料引征和附录三部分。1、系史有直接引自新闻报道和回忆文章的,也有经过编者整理改写的,凡直接引用的皆注明资料出处。2、文献资料引征是指引用原始文献,如《西泠印社志稿》、《西泠印社小志》、印谱序跋之类,亦注明出处。3、附录包括社员和非社员的小传。社员小传原则上出在卒年,但对于个别重要人物如印社创始人、社长等,于某些印社大事后有重复出传的,目的是便于读者了解该事该人;非社员与社史、重要社员关系密切的,亦选择一部分出传。但并非每个条目都兼有以上三部分,根据需要和资料的收集情况会有所不同。社史资料的详略处理:由于本书是关于西泠印社百年史的第一部分资料汇编,应以资料的充实和丰富为首要任务,因此,在重要条目下,多条资料、多处来源,不避繁复,以尽可能多角度、深层次地反映史实。次重要条目下,以一条资料为主,兼收相关资料。简略条目,不系史,不引征。部分与社史相关、较为重要的事件,因种种原因、目前找不到更多资料的,只能暂列存目,以待日后补充。关于相关背景资料:主要涉及特定社会时代背景、其他印学团体或文艺社团、其他印人的印谱和印学著述、金石考古和文物出土等。2、一般只存目,个别附以简略的文献资料。关于按语:1、对于同一事件,不同文献资料的记载如有出入,在按语中加以说明,或对明显有误的作一辨正,但不对事件本身作评论。2、按语中引录了一部分社员的口述材料和校审意见,鉴于这些材料尚未被甄别,不宜置于系史和文献资料引征中,但有助于保存和丰富史料,暂于按语中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