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门史
-
新宾清前史研究论丛曹文奇主编本文集记述清代改国号为清之前建州女真人在辽宁新宾定居、崛起,直至百余年后努尔哈赤称汗、与明朝分庭抗礼的历史。
-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余英时著《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是继《士与中国文化》之后,经著名华裔学者余英时教授同意,编选而成的他的又一部学术论文集。这些论文,不仅反映出著者作为一位对中西方文化都有广泛深入了解研究的深刻的社会思想史专家,力图通过对若干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问题的分析,来把握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从而达到对于中国文化性质的一种整体了解的学术风格,而且也反映出著者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的深层关注和严肃冷静的思考。
-
屈服史及其他葛兆光著用“屈服”这一词作为书名,是想使历史叙述者站在道教的立场上。看一种宗教如何在古代中同强大的土流话语中被迫“调适”、“回应”以及“进入”。思想史往往注意叙述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思想和新信仰,却很少用“减法”人讨论渐渐消灭的那些知识、思想与信仰,包括被斥为野蛮、落后、荒唐、淫乱以后逐渐“过缘化”和“秘密地’的过科,其实,正是在这些渐渐减少和消失的过程中间,我们可以看到被过上这遮蔽起来的历史,也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世俗皇权和主流意以形态,如何在不经意中就可以迫使其他异端“屈服”。正是宗教史上的这种‘屈服”,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何过与世俗政权相对抗的本教权力,而中国集神灵、宇宙、伦理道德象征以及政治权力与军事权力于一身的“普遍皇权”也比的好要更为强人。古代中国,皇权垄断了所有的合理性忖和合法性,使得凡是个符合主流的所有宗教信仰,都要蒙上“妖”、“淫”、“乱”这类名称,退出上层的、精英的思想世界,而一直存在于边缘的、世俗的、民间的宗教、文化与思想,甚至小说之中,从古代直至现在……<
-
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杨启樵著雍正一朝首尾虽仅十三年,但上承康熙,下启乾隆,实为清初隆兴之关键时代。雍正帝深居大内,却于地方官场民情了如指掌,可见其建立的密折上奏制度极为成功,因此而留下的大量《朱批谕旨》——“天下第一痛快之书”,又成为研究该朝政事乃至廓清“谋父篡位”、“杀兄屠弟”、“杀年灭口”、“遇刺身亡”等传说迷雾的基本史料。本书原为香港三联书店出版,此番经重要修订并增补索引,由作者授权,本社以简体字本出版,特饷大陆广大读者。
-
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美)柯文(Paul A.Cohen)著;雷颐,罗检秋译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6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决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
-
中国回回民族史白寿彝主编白寿彝(1909-2000),河南开封人,回族。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和史学研究,对中国通史、中国史不史、中国民族史等,都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著有《学步集》、《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中国交通史》、《中国史学史教本》、《中国伊斯兰史存稿》、《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等。主编《史学概论》和多卷本《中国通史》。曾整理出版《朱熹辨伪语录》和《回民起义》,并在中华书局点校“二十四史”的巨大工程中,任点校组组长。本书是本世纪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体例最完善的一部空前巨著,具有集大成性质。全书共分四编。甲编序说,总结和评述了近百年来,我国对回回族史的研究概况;乙编综述,是以时间为经的中国回回族史说概貌;丙编专论,是对综述的补充,它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展开了深入探讨;丁编传记,选取了从元代到当代共150名回族人的传略,展示了回回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贡献。本书在体例上,与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一样,二书可说是姊妹篇,本书的出版,必将在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
-
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杨富学著杨富学,男,汉族,1965年5月生于河南省邓州市,现为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1982—1986年在兰州大学历史系读本科,获学士学位;1986—89年在新疆大学历史系读研究生,学习维吾尔族历史与维吾尔语,获硕士学位;1991—93年赴印度德里大学(DelhiUniversity)和英迪拉·甘地国立艺术中心(IndiraGandhiNationalCentreforArts)学习梵语与佛教文化;1999—2002年在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做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西域、敦煌出土回鹘文、梵文文献及其所反映的古代历史文化问题的研究,现出版专著有《沙州回鹘及其文献》(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西域敦煌宗教论稿》(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回鹘之佛教》(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第1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西域敦煌回鹘文献语言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庄浪石窟》(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元代西夏遗民文献〈述善集〉校注》(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中国北方民族历史文化论稿》(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等,并主持编辑大型敦煌学丛书《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全书分13卷,35册,计2000余万字)。先后在国内外用中、英、维吾尔文发表论文百余篇,180余万字,并有译文50余篇,60余万字。现为中国宗教学会、中国辽金暨契丹女真史研究会、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理事,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兰州大学宗教研究室兼职教授。该论文达到了在利用百余年来国风外学者研究回鹘文献成果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回鹘文化的目的,是继德国第二代回鹘文献研究专家葛玛丽教授1973年出版的专著和德国第三代回鹘文献专家现任柏林科学院吐鲁番研究中心主任茨默教授1992年出版的《高昌回鹘王国的宗教与社会》之后又一部在使用回鹘文献的基础上撰写的古代回鹘文化研究专著。作者知识面相当宽广,举凡语言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等无不涉猎,游刃有余,开风气之先,这一优势相当益于他在新疆、敦煌、印度等地的长期生活与学习,耳儒目染,目前能兼而备之这诸多优势者可谓凤毛麟角。
-
辛亥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赵润生,马亮宽著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是武昌起义后以新军第二十镇等革命官兵为主体在近畿滦州(今河北省滦县)发动的两个有重大影响的革命事件。它们沉重打击了正在土崩瓦解的清王朝,有力地支持了湖北和其他各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于清王朝的灭亡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较为广泛地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的成绩是不可磨灭的,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应该有一席之地。本书是1994年在山东省教委立项的研究课题,历时9年,至今方完成。
-
历史上的科学名著杨舰,戴吾三编著为写世界科学通史搭桥采访:温新红受访:杨舰(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副教授)戴吾三(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危机:科学史研究,面对的经典原著太少记者:编著这样一本《历史上的科学名著》似乎是很讨巧的工作,可事实上这本书从选题策划到出版,花了两年多的时间,为什么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戴吾三:其实真正并没有用那么长的时间,中间有很多反复。但的确有一些问题,本书收录了109部科学名著,除去19部中国的,翻译成中文的西方名著只有40多部,其它都是依据资料编写的,其中又有30多篇国内几乎都无资料可查。记者:经典原著的匮乏对我们的研究或者说传播意味着什么?戴吾三:研究科学史必不可少的是从科学家的原著开始。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真正的学习、理解、消化,再整理出科学史来。一直以来,我们的科学史研究只是把别人编成的科学通史拿来,这只是一种科学史,但科学史的研究不能局限于这种整理好的编年体系,那就应该从科学名著入手,从古希腊到近现代可以排出几十本上百本,应该是系统地翻译成中文,对原著进行研读,我们才能对科学史的发生、演变作个全貌的了解。杨舰:刚从国外回来时,感觉比较深的,是我们与国外科学史研究的差距。对科学史研究的深度还不够,对名著的接触还不够。不够是指没有翻译出来的原著太少。科学史界的人没有真正从西方经典来理解科学的进步,很多时候是换个角度来看,从哲学的角度,看看牛顿提出一点新想法,却没有把所有的资料研究后重新进行解构、建构一番。但是日本对于欧洲中世纪的研究,已经能与欧洲人对话了。我的老师对胡克的研究就超过了英国人,而且他的研究为英国学界研究胡克打开了新的思路,因为以前研究科学史的人从未关注过教会里的资料。他能找到别人没找的东西出来,这和他在日本接触到很多欧洲的原始文献有关。日本的通史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科学史研究的层面上。英国剑桥的科学史也是由很多人写的,但每个人都站在他的原著的基础上来写自己那一章。搞科学史的人应该站在原著的基础写出来的通史才是我们中国学者视野中对科学历程的总结,这是一个比较高的理想。记者: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有中国学者视野中的科学通史,杨教授,您在日本学习、研究近十年,请谈谈日本的科学史研究。杨舰:与日本相比,国内科学史的教育方面都有差距,他们研究生的课就是读伽利略、波义耳、牛顿等的原著。这些经典原著日本都翻译了,有几十卷,从古代欧几米德到爱因斯坦的最经典著作。日本人写的科学史直接也很自然地就把日本人的工作放进去了。日本人首先承认在历史上它自己是没有独特的文化,因此它不太讲自己的文明在那个时期产生了什么影响,但插入很多日本人做到的工作,讲到近代还是会提到日本的科学工作,经常在这样的比较视野当中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比如以前常说日本的成绩是引入欧洲、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结果,新一代的日本学者已不这么看了,他们认为日本的文明与进步,是欧洲文明亚洲化的结果,或者说日本化的结果。如果说是欧化,那么为什么离欧洲更近的东欧、北欧国家的发达赶不上日本呢?日本的经济在世界是第二,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欧化。再看看我们对我们的进步对历史的总结,谈的都是我们怎么被欧化。这样理解问题不好,像“神舟”五号的成功,不是又赶上了西方发达国家,而是我们创造的结果,因为从地面的组织以及配合,技术的运用都是在中国产生的。我们写科学通史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眼光。吴国盛的《科学的历程》是作了这种努力的。但还是很不够,原因并不在他本人。我们做科学史研究,面对的原著太少,面对的科学经典太少。我们也接到一个任务,编一本《科学史导论》,但从材料的支持上、理解上远远没有达到写这种书的功力。而且超过吴国盛很不容易,最多是换个视角重新编。于是就放弃了。搭桥:从名著解读科学史记者:现在,吴国盛主编的“北京大学科技哲学丛书”第一辑已出版,而商务印书馆也将启动科学经典名著的翻译出版工作。杨舰:对,他们做的工作都非常有意义。《历史上的科学名著》的定位是搭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这本书是我们有了这种追求,在远远还有距离的情况下,我们愿意为往这个方面进步的人搭一个桥,提供一点线索。这本书把国内知道的名著放进来了,另外把国际上写通史的人都比较关注的著作也列进来了。有些是根据原著来写,有些确实背景资料比较少,我们根据国外的介绍的比较好的文章作一个整理放进来。这给学界的同仁提供一个有意思的、新的视角,从名著去看科学史。比如说元素周期律,还没有哪本书从名著的角度去考察,都是从门捷列夫以外的工作去解释他的意义和价值,但对门捷列夫而言,的确是从写《化学原理》这本教科书出发,去追求体系化而最终达到他的成就。戴吾三:我补充一点。国内现在研究中国科学史和研究西方科学史的人几乎是两个领域,虽然是一个大的学术共同体,却各自有不同的话语。老一辈的人由于学科结构、学校的教学体制已形成如今的格局,可对于一个想进入科学史领域的年轻人来说,就应该两者兼顾。本书就试图把古、今、中、外的科学名著都包括进来,按照在3000年的时间段里、东西方不同的国别,考虑到数理化不同学科,这种框架的设计有一定的新意。记者:这本书里,不仅有科学家的介绍,还有他们的著作、工作的意义、工作的环境、评价、传播等,对大众而言,这本书也是全面了解科学名著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是人们了解科学史又一个新的形式。戴吾三:科学名著的研读只要求专业人士,对大众来说的确没有必要。大众对科学文化、科学史的兴趣日增,有文学名著、哲学名著导读,适合放在这类的科学名著导读却没有,本书给大众提供这种阅读方式。这样看上去科学名著与文学名著是放在一个位置上,实际不然,人文的名著,如荷马史诗、中国的《诗经》,历史再久远现在照样可以阅读,但把两千年前的科学名著拿来阅读的话,遇到的障碍大得多,科学的概念和阐述都发生了变化,即使我们有很强的现代科学的训练也不能找到一个转换。杨舰:这也是搭桥的另一个含义,把大众与科学之间的距离拉近。这本书读者面很宽。可以挑自己的章节看,不一定全读,比如说欧几里德,中学生都知道,希望有进一步的了解的时候,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宽的选择面,况且3000多字一会儿就看完了。记者:编著这本书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杨舰:上面提到的原著及材料的缺乏是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因为有一个统一的体例,作品介绍、作者生平、学术贡献、思想精髓等几方面,有些科学家常被人提及,如惠更斯,但从未超过500字,也要维持这个体例,就很花了一些功夫。又比如门捷列夫,这本书不提到他似乎不合适,但几乎没有什么科学史里对《化学原理》有过描述。这本书还多少有一些工具书的作用,包括人名、著作的原名等基本的记录,都是来回核对。当然,与花十几年时间写一部大部头的作者相比,我们的工作差得太远。戴吾三:还有传播的问题,那些曾经介绍到国内的书都要列出来,比如什么时候开始翻译,200多年前就开始,中间断了,后来又续上了;有的是历经翻译等等。书中只写了七、八句,花了很多时间找出来的。对于影响比较大的书都尽可能地找到原始资料,与那些只介绍一本书,不谈及方法过程是不一样的,比如欧几里德的“几何”,为什么这么译,当初是如何译的,怎么会用这个词,尽可能地交代。再如《黄帝内经》,把它放在与希波克拉底——西方的医学之父相比较。记者:这本书里的中国名著占了不小的份额,是不是有意识的?像《谈天》也是名著吗?戴吾三:这个比例也是无意的,中国的确有很多名著,本书照顾到了中国各个阶段有代表性的作品及各个学科的著作,有意识地进行了中西方比较。杨舰:《谈天》是第一本译介到中国的著作,不是中国名著,也不是西方的,但的确在这个交汇中间是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写通史是需要关心的,文明怎么在现代科学中交织、交汇到一起。记者:两位教授一位精通中国科技史,一位精通西方科学史,下一步还有什么合作吗?杨舰:下一部就是这部的姊妹篇《二十世纪的科学名篇》。是按照科技与社会的视角重新组织的,六大栏目,从目录就可看到二十世纪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历史上的科学名著》,杨舰戴吾三编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定价:28.00元。科学时报23/1/23
-
汉代豪族研究崔向东 编著本书对影响两汉历史发展的豪族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从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入手分析豪族阶层的历史存在和形态演变;以王权支配社会为视角,探讨豪族的特点、内部社会结构及王权支配下的官僚化、士族化。不囿成说,颇多新意,是一部颇具探索性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