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门史
-
不散的筵席[英] 吉莉安·莱利 著,向垚 译一部写给“吃货”的艺术史一场“活色生香”的时空旅行带你领略各个时代的佳肴美酒与饮食文化为你详解艺术家们如何诠释食物背后的文化与价值200余幅艺术史上的经典画作,风趣、幽默的文字带你同时领略艺术之美与美食之美英国当代知名食物史学者带你鉴赏各个时代的绘画精品,从艺术中还原一部人类饮食文化史。细数各个时代的珍馐美味,盘点庖尉内鲜为人知的艰辛与感动。检视佳肴背后丰富的文化意涵,体悟食物之于艺术、之于历史、之于人类的意义。吃饭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仅关乎口味,更关乎品位和文化。《不散的筵席:艺术中的饮食文化史》以绘画艺术作为切入点,讲述“吃饭”这件事在人类历史中的演变以及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作者吉莉安·莱利检视了自石器时代以来,人类在各式各样的绘画作品中对于食物的呈现,指出艺术作品补充了大量文字史料所无法提供的信息,比如肉类、鱼类、奶酪和蔬菜如何风干,或者如何使用蜂蜜来保存蔬菜。此外绘画艺术还能展现过去人们耕作、放牧、狩猎、收获以及交易的情景。通过讲述艺术作品中食物与神话和宗教之间的广泛联系,吉莉安·莱利也回答了一系列看似无解的问题:比如引发特洛伊战争的金苹果究竟是哪种果实,以及我们对基督教艺术中出现的果实的误判其实受到其象征意义的误导。《不散的筵席:艺术中的饮食文化史》包含200余幄艺术史上的经典画作,囊括古代手稿、浮雕、瓶画和马赛克镶嵌画,以及文艺复兴时期诸多名家作品。无论作为艺术史还是饮食文化史,《不散的筵席:艺术中的饮食文化史》都具有极高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
海上生遗珠张众,竺剑 编本书是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海派文化系列丛书之一,为一本可读性较强的地方口述史。书中选取上海市静安区部分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为采访对象,以他们在老上海的生活细节和切身经历为线索,展示上海的今昔面貌,从中展现上海的历史沿革、城市变迁、市政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尤其将采访对象的成长经历及其在非物质文化传承方面工作与成就乃至思考作为特色内容,有助于进一步传承与弘扬海派文化,也有助于启发塑造并打造上海文化品牌。
-
只是一首歌宇文所安 著,麦慧君 杜婓然 刘晨 译作者聚焦并追踪北宋时期,词如何从宴饮助兴的表演文本——歌词,历经创作、传唱、抄写、结集诸过程,最终衍变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并逐渐取得与诗歌并举的正统地位。 宇文所安一方面从表演实践、文本传播、作者问题、词集编纂与流变等全新角度将词史看成“词集史”而非“词人史”;另一方面又对代表性词人如柳永、晏几道、苏轼、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人的作品进行文本解读,分析他们各自不同的风格特征及相互之间的关联与影响,力图从多个层面呈现词的历时性发展及其作者化、风格化和经典化的过程。
-
纸的文化史[德] 罗塔尔·穆勒 著,何潇伊,宋琼 译《纸的文化史》是一本全面介绍纸张从诞生到它在全球的发展历程的文化专著。全书以纸张的原材料和技术演变为线索,巨细靡遗又饶富兴味地探究纸张所及的各个领域,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学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作者详细描绘了人与纸张的关系,思考这些关系背后的关键价值。它不止是一部技术史,同时也是经济、政治、艺术和庶民的历史。在电子媒体当道的今日,本书将帮助你重新发现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文化本质。
-
布尔乔亚经验2[美] 彼得·盖伊(Peter Gay) 著,赵勇,李霞,周定瑛 译《黑衣爱神》是五卷本文化史著作《布尔乔亚经验》的第二卷。在本卷中,彼得·盖伊探索了19世纪中产阶级的爱情观。作者深入研究了大量历史材料,从哲学论文到医学文献,从信件和日记到小说作品,全书充满了对19世纪西方个人生活和作品的迷人见解——狄更斯、司汤达、瓦格纳、王尔德、巴尔扎克、霭理士、弗洛伊德,还有更多没这么家喻户晓的普通中产阶级以及工人阶级,他们在爱情中的内心纠葛,他们对欲望的抵抗或妥协,抑或他们对婚姻生活的赞叹。本卷也在爱情的边界做了充分的探索,谈论范围从同性恋的“发现”,时人对卖淫问题的争论,对失足女性的改造,到爱欲在音乐、大自然、宗教等领域的策略性转移,等等。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弗洛伊德式的精巧分析,彼得·盖伊认为,19世纪的布尔乔亚们并非如惯常理解的那般在爱情上麻木无措,实际上,他们不仅能够享受他们的欲望,而且能够在最崇高的意义上理解爱情。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比许多人想象得更接近理想——他们在努力让爱情的两股潜流(温情和激情)合二为一。 五卷本《布尔乔亚经验》是彼得·盖伊晚期最重要作品,彼得盖·伊探究了现代社会秩序与商业文化源头的19世纪布尔乔亚阶层的观念转变,主题广泛涉及性爱、暴力、自我认知、教育理念、文学艺术等诸多精神与文化领域,展现出一幅构建于人类基本经验下的全景式时代画卷。其研究方式与成就,至今无出其右。
-
保护与传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 编《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学术论文集》收录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2020年面向青年师生、规划师征文评选出的27篇论文,以“历史文化遗产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体现了新时代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管理机制、技术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旨在激发青年一代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感召和吸纳更多有兴趣的年轻力量加入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队伍中,扩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社会影响。
-
武汉学研究 2021年第1期涂文学 著本书以武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发展为研究对象,以武汉市及其城市形成发展所依托的主要区域为研究空间,刊发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社会学等研究成果和学科交叉研究成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学术性、应用性、综合性并重。为武汉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措施提供合理的参考,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作贡献,为地方学、城市学研究探索创新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的连续发布,凸显城市文化底蕴、城市特色、城市魅力,从而让世界了解武汉,让武汉走向世界。
-
肤色的迷局尼娜·雅布隆斯基 著这是第一本研究从史前到现今肤色社会史的书,它展示了我们身体最明显的特征如何以深刻而复杂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交往。在引人入胜的广泛讨论中,作者从皮肤色素沉着的生物学和进化开始,解释了随着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的迁移,肤色是如何变化的。她探索了黑色素和阳光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快速迁徙、度假和选择可能导致肤色和环境不匹配的其他生活方式的后果。 本书插图丰富,解释了为什么肤色已经成为一种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生物特征,一种带有文化感知的进化产物。它考虑了我们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我们如何创造和使用刻板印象,以及对于深色皮肤的负面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并在历史中发挥作用的。作者举例说明了美国、巴西、日本、印度和南非等国对肤色的态度有何不同,她认为了解肤色的演变和社会重要性有助于消除基于肤色的歧视和种族主义。
-
闻一多舍生取义余冰释 著本书系统表现闻一多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他坚持国家至上、人民至上为主线,呈现他“五四”青年、人民诗人、青年师友、民主斗士不同人生阶段的光辉形象。全书共十个部分:“五四”情怀、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同情劳苦大众、人民至上、何妨一下楼、青年的师友、为民请命、“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后的讲演、不灭的红烛。通过缅怀先贤,以此激励新时代广大知识分子坚守正道、追求真理,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
西南联大教育救国李红英 著“教育救国、读书报国”,这是西南联大鲜明的爱国底色。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时刻不忘国之使命,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存续教育命脉,矢志文化教育救国图存,谱写了文化抗战史上的卓越篇章。本书从“爱国三问”、中国教育史上的长征、从停课赏雨到天地课堂、“不得了”与“了不得”、从乡土中国到贞元六书、编字典的物理教授、何妨一下楼主人、滇行记之为难忘是昆明、担负起国家兴亡、我愿以身许国十个方面讲述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