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门史
-
岭南建筑文化陈泽泓 著本书分门别类地讲述了岭南地区各种建筑发展演变的历史分期,岭南建筑文化的发展途径、文化积累及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岭南建筑文化的建筑风格、技术工艺特色、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出广东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的勤劳与智慧相结合的无穷创造力。
-
融汇亲和的京味文化王旭 著,沈湘平,杨志 编现代化与全球化的“魅影”逐步介入寻常百姓家,正因文化的日趋多元性和复杂性,衍生出诸多根源于文化基准之上的社会问题。在地区文化认同度与特色性逐步降低的今天,如何书写每个人曾经体认和经历的原乡故事与生活回忆并科学地提升总结,是当代中国文化参与者、创造者与从业者需要关切的重要层面。京味作为北京文化中具生命力的特质,对当下北京的发展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无疑是一个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兼备的时代命题。人们对于原乡与过去的怀旧,是一个可持续性与富有变化的心理状态。而对于北京人来说,京味恰恰弥补了在现代化与全球化交织状态下所面临的一些精神空虚与手足无措。尽管目前一些京味文学对于过去的描写不见得那么真实与合理,缺乏择取而全盘肯定,存在着不少问题,或日有一种“乡愿”气息,但这其实也深刻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于京味要素的多重挖掘与文化价值有了重新的评估和多方向的源流寻根。京味的形成既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个文化过程,这就意味着京味不仅与历史事实不可割离,而且与各色文学创作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京味的“万花筒与西洋镜”。历史是一个京味的显微镜,虽然不一定能够见微知著,但是可以探寻出京味的底色与风韵。京味又是历史的折射镜,尽管近代中国历史所投射的图谱带光怪陆离,但是京味仍然突出了历史的文化主线与演进特征。历史与文化两种图景与旋律不断叠加,就是现代京味文化一种别样的沉淀与镜像。此种“京味”,是一个共享开放的文化体系,可以品尝,可以感悟,可以触摸,也可以书写。作为个体的“我”确实不是一个北京人,也不属于宽泛意义上的“北漂”与“追梦者”,没有“土著”的珍贵回忆,也.缺失一种日常观察的涓滴印象。只是,试图从“他者的眼光”与“历史的光影”之中,对于自我理解的北京文化,做一个长时段的勾勒和描述,在创作层面应该是有某种平等性的。这本小书立足于百年来京味文化的全景扫描,是在前人丰厚记录和研究基础之上进行的一个关于北京文化的新思考与再整合。不过,当然仅仅是一个初步尝试。在复杂纷繁的文化脉络建构与描摹中,虽有多种论著珠玉在前,但依旧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希望读者予以纠正、批评和补充。
-
岭南学术思想岭南学术思想本书为“岭南文化读本”之一,粗略地展示了近两千年来岭南文明由初肇、光大到近代转型的历程,可算是一本前现代的岭南思想小史。岭南先哲济济,当然不止所列举的这些人物,本书只能以思想之原创性和文化之影响力为标准,简择其荦荦大端。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文明肇启:汉唐的岭南思想 第二章赓续承启:宋代的岭南思想 第三章大放异彩:明代的岭南思想 第四章变奏启蒙:清末民初的岭南思想 本书由广东高校年轻学者编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了解岭南学术思想的quanwei读本。
-
岭南民俗与技艺蒋明智 著民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一般性的民俗读物不同,《岭南民俗与技艺》选取较有代表性的民俗个案,予以追根溯源,质疑问难,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例如,《东莞除夕“卖懒”习俗》一文,透过“卖懒”现象,看到了它与历史上卖冷习俗的联系,及其对火、对生命、对春天的崇敬和向往;又如《佛山醒狮》一文,对醒狮的起源提出了新说,认为,岭南盛行的迎神赛会是佛山醒狮源远流长的深厚文化土壤;是明代社会和佛山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具体兴起于明前期的正统年间,至成化末年,舞狮已波及雷州半岛和整个海南地区。 该书对那些有较广地域共享的民俗文化,能悉心辨其源流,理其脉络,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目。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掘尾龙拜山》传说出自广西。《“掘尾龙拜山”传说》针对此说,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在岭南广为流传的《掘尾龙拜山》传说,其雏形可追溯到南朝刘宋年间( 420 - 479 ) ;沈怀远《南越志》中的《端溪龙母》,它zui早产生于广东的德庆。又如《刘三姐传说》一文,对刘三姐的故里做出了新的探索,认为,广西的刘三姐实来源于广东的刘三妹传说,它们都是客家人的智慧创造,后来随着客家人的迁徙,逐渐由广东传入广西的。 民俗文化是活的生活传统,它代代相传,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本书难能可贵的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发掘出岭南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例如《龙母传说与粤港澳文化认同》认为龙母传说与龙母信仰紧密相连,在粤港澳有着深广的群众基础,其信仰经历了由图腾崇拜向水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发展的历程,而其信仰的基点则是祖先崇拜和寻根意识,因而龙母传说及其信仰对粤港澳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凝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粤港澳的土地神信仰》认为,土地崇拜起初源于对于土地纯物质形式的崇拜,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发展为具有特殊意义的人格神,具有保境安民、延续子嗣、安养送归等神职人物,在神仙体系中神格虽低,却与群众生活联系zui为广泛,其职能也因而不断泛化扩大。粤港澳湾区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土地崇拜系统与土地信仰,其中以澳门zui为突出。对湾区内土地信仰的挖掘与发现有利于寻找粤港澳共同的文化心理符号,民俗意义上的认同有助于形成湾区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对粤港澳大湾区整体文化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非遗与粤港澳文化认同”前沿掠影》更是抓住了粤港澳大湾区这个热点,把人们知之不多的香港、澳门的非遗(民俗)传承和保护动态,介绍给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和打开粤港澳非遗(民俗)文化宝库的窗口。 对传统技艺民俗的生产性保护,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本书选取潮州木雕、肇庆端砚和广州早茶等作为推介的重点。从中可看到岭南工艺的精湛和生活的精致,也可领略到岭南人热爱生活,注重实用,追求完美等美好性格。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共分为十五章:
-
岭南文学艺术董上德 著本书为“岭南文化读本”之一种,详细叙述了岭南文学的发展历程、重要流派代表人物的成就及影响,重点介绍了岭南诗歌、散文、小说、戏曲、音乐、舞蹈、书画的重要流派和人物、岭南地域特色与创新等。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岭南诗歌(上):唐宋元明时期第二章岭南诗歌(下):清朝及近代第三章岭南散文第四章岭南小说第五章岭南戏曲第六章岭南音乐舞蹈第七章岭南书画 本书由广东高校学者编著,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是了解岭南文学艺术的quanwei读本。
-
中华图像文化史·岩画卷陈兆复,邢琏 著岩画,是人类早期以图像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是人类古老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化的基因。重新去找回它,就是重新找回我们人类历史的足迹、人类文化的滥觞、图像文本历史的源泉。岩画展现出了人类起源时的思维方式、观察方法以及交流样式,它生生不息,烙印永存。所以对岩画的研究,也是对人类早期图像文化研究的一个肇端。在“中华图像文化史”系列丛书中的这部《岩画卷》(下),则主要是对西藏自治区岩画、中原地区岩画、西南地区岩画、东南沿海地区岩画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尤其在全书的最后对岩画图像的现代魅力进行了展开论述,认为岩画早已时空、地域、国界,成为整个人类文化的基因。
-
漓江两岸的流年碎影凌世君 著桂林幸有山为座标,我们可以通过老照片去对应方位,还原已经消逝的旧时空。可是,老照片只给了我们空间感,却无法叙述隐藏在旧时空中的老故事。比如,世人熟悉“桂林山水甲天下”,却不知 “桂林的木屋尤其为天下第yi”。桂林旅游之发达,旅行杂志,早有办刊。桂林的渔船、浮桥、十字街、腊味店……该书作者凌世君,多年潜心于对桂林老照片后面故事的调查、钩沉,又用充满诗意美感的文笔将这些故事展现开来,使老照片变得充实有趣而鲜活。时间成全故事,200余张老照片,还原了一座城市的旧时风貌。
-
中华图像文化史·岩画卷陈兆复,邢琏 著岩画,是人类早期以图像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是人类古老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化的基因。重新去找回它,就是重新找回我们人类历史的足迹、人类文化的滥觞、图像文本历史的源泉。岩画展现出了人类起源时的思维方式、观察方法以及交流样式,它生生不息,烙印永存。所以对岩画的研究,也是对人类早期图像文化研究的一个肇端。在“中华图像文化史”系列丛书中的这部《岩画卷》(上)中,作者首先对岩画的诞生、中国岩画概况、中国岩画的图像学研究进行了概括式的论述,使读者对岩画产生了一个全面的、宏观的、初步的了解,其后则有重点、分区域阐述了内蒙古自治区岩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岩画、宁夏甘肃青海岩画,充分体现了早期先民通过图像形式进行的视觉表达,从而让读者体会到它与当代以图像获取和传播的方式有相同的原则和范式,最终让读者意识到岩画早已时空、地域、国界,成为整个人类文化的基因。
-
西方文化史沈之兴 著西方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整合,西方文化既表现出一致性,又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彩性。本书共四编十四章,纵向阐述了西方古代文化、中世纪时期的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古希腊文化讲起,涉及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工业社会时期的文化,以及科学技术革命时期的文化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等。
-
中国文化史吕思勉 著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文化史》原是他在江苏泰州中学讲课时的讲义。全书以寥寥数语勾勒出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言简意赅,内涵深远,既可供对相关专题有兴趣的读者作为普及读物,也可当作有志于深入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大、中学生的入门教材。《中国文化史(大字版)》由“中国文化史六讲”和“中国文化史”两部分组成。其中“中国文化史”部分是由吕思勉先生的弟子,著名的唐史专家黄永年先生笔述而成,经中华书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