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门史
-
中华图像文化史·岩画卷陈兆复,邢琏 著岩画,是人类早期以图像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是人类古老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化的基因。重新去找回它,就是重新找回我们人类历史的足迹、人类文化的滥觞、图像文本历史的源泉。岩画展现出了人类起源时的思维方式、观察方法以及交流样式,它生生不息,烙印永存。所以对岩画的研究,也是对人类早期图像文化研究的一个肇端。在“中华图像文化史”系列丛书中的这部《岩画卷》(上)中,作者首先对岩画的诞生、中国岩画概况、中国岩画的图像学研究进行了概括式的论述,使读者对岩画产生了一个全面的、宏观的、初步的了解,其后则有重点、分区域阐述了内蒙古自治区岩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岩画、宁夏甘肃青海岩画,充分体现了早期先民通过图像形式进行的视觉表达,从而让读者体会到它与当代以图像获取和传播的方式有相同的原则和范式,最终让读者意识到岩画早已时空、地域、国界,成为整个人类文化的基因。
-
西方文化史沈之兴 著西方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整合,西方文化既表现出一致性,又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彩性。本书共四编十四章,纵向阐述了西方古代文化、中世纪时期的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古希腊文化讲起,涉及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工业社会时期的文化,以及科学技术革命时期的文化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等。
-
中国文化史吕思勉 著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文化史》原是他在江苏泰州中学讲课时的讲义。全书以寥寥数语勾勒出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言简意赅,内涵深远,既可供对相关专题有兴趣的读者作为普及读物,也可当作有志于深入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大、中学生的入门教材。《中国文化史(大字版)》由“中国文化史六讲”和“中国文化史”两部分组成。其中“中国文化史”部分是由吕思勉先生的弟子,著名的唐史专家黄永年先生笔述而成,经中华书局授权。
-
中原古代文明研究袁广阔 著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文物考古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考古发现与文献传说相互印证的案例越来越多,在此基础上的古代文明研究也逐渐有了更多的理论支持。20世纪以来,中原以殷墟、二里头、郑州商城等为代表的重要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使得晚商的历史成为信史,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的观点成为学界共识。本书作者以三十余年来发掘的第一手考古资料为基础,系统梳理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以及夏商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演变格局,深入剖析了黄河流域各文化系统的互动与交流,探讨了中原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原古代文明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
-
中国画学全史郑午昌 著《中国画学全史》广征博引,卷帙浩繁,被蔡元培先生誉为“中国有画史以来集大成之巨著”。本书从社会思想、政教变异和环境变迁等角度,对中国历代绘画业绩做了分期,系统论述了中国绘画学的演进过程。本书论述别出心裁,纲举目张,具有内容充实、叙次并然的优点,“实开画学通史之先河”。同时,本书开宗明义,将世界画系分为东西两方,进而得出了东系导源于中国的著名结论,从而在宏观上确立了中国美术在世界美术史上的学术地位,使此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奠定了郑午昌于民初美术史著述之重要地位”。
-
黄金的魔力[美] 瑞贝卡·佐拉克,迈克尔·W.菲利普斯 著,李静滢 乔新刚 译《黄金的魔力:一部金子的文化史》一书由美国电影制片人迈克尔·W.菲利普斯(Michael W. Phillips)和作家瑞贝卡·佐拉克(Rebecca Zorach)共同创作,是追溯自然现象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发展史的“地球”系列丛书之一,主要描写了人类扣人心弦的寻金史、黄金在历史上扮演的不同角色(作为饰品的黄金、用于宗教活动的黄金、用作货币的黄金、用作艺术材料的黄金),因追寻这种贵金属而引发的部族冲突、殖民统治、人口迁徙与贩卖、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全书娓娓道来,发人深省,并配有100多幅精美的图画。
-
世界纪年最早的印本书籍[英] 吴芳思,[英] 马克.伯纳德 著这部由斯坦因从敦煌藏经洞携回的王玠《金刚经》产生于公元868年,它是目前世界纪年z早的印刷书籍,现收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英国著名汉学家吴芳思和英国国家博物馆修复部主任马克·伯纳德,在本书中向我们讲述了关于发现、转移和修复的经过,更在中国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等更广泛的背景下,为我们呈现了印刷这部《金刚经》的纸张、油墨乃至印刷工序等种种珍贵的历史资料。英国国家图书馆修复人员历时近40年(1972—2010),终于使这部破烂不堪的《金刚经》印本恢复至近乎诞生时的模样。本书以客观、冷静、真挚的笔触,并配与珍贵的插图,从人文、历史的广阔视角,涵盖中亚考古、佛教典籍、印刷工艺、文物修复等多领域知识,叙述了这部王玠《金刚经》印本重见天日的完整过程。
-
融汇亲和的京味文化王旭 著,沈湘平,杨志 编现代化与全球化的“魅影”逐步介入寻常百姓家,正因文化的日趋多元性和复杂性,衍生出诸多根源于文化基准之上的社会问题。在地区文化认同度与特色性逐步降低的今天,如何书写每个人曾经体认和经历的原乡故事与生活回忆并科学地提升总结,是当代中国文化参与者、创造者与从业者需要关切的重要层面。京味作为北京文化中具生命力的特质,对当下北京的发展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无疑是一个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兼备的时代命题。人们对于原乡与过去的怀旧,是一个可持续性与富有变化的心理状态。而对于北京人来说,京味恰恰弥补了在现代化与全球化交织状态下所面临的一些精神空虚与手足无措。尽管目前一些京味文学对于过去的描写不见得那么真实与合理,缺乏择取而全盘肯定,存在着不少问题,或日有一种“乡愿”气息,但这其实也深刻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于京味要素的多重挖掘与文化价值有了重新的评估和多方向的源流寻根。京味的形成既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个文化过程,这就意味着京味不仅与历史事实不可割离,而且与各色文学创作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京味的“万花筒与西洋镜”。历史是一个京味的显微镜,虽然不一定能够见微知著,但是可以探寻出京味的底色与风韵。京味又是历史的折射镜,尽管近代中国历史所投射的图谱带光怪陆离,但是京味仍然突出了历史的文化主线与演进特征。历史与文化两种图景与旋律不断叠加,就是现代京味文化一种别样的沉淀与镜像。此种“京味”,是一个共享开放的文化体系,可以品尝,可以感悟,可以触摸,也可以书写。作为个体的“我”确实不是一个北京人,也不属于宽泛意义上的“北漂”与“追梦者”,没有“土著”的珍贵回忆,也.缺失一种日常观察的涓滴印象。只是,试图从“他者的眼光”与“历史的光影”之中,对于自我理解的北京文化,做一个长时段的勾勒和描述,在创作层面应该是有某种平等性的。这本小书立足于百年来京味文化的全景扫描,是在前人丰厚记录和研究基础之上进行的一个关于北京文化的新思考与再整合。不过,当然仅仅是一个初步尝试。在复杂纷繁的文化脉络建构与描摹中,虽有多种论著珠玉在前,但依旧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希望读者予以纠正、批评和补充。
-
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 等 著本书根据中、韩、日三国专家、学者在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第六次国际学会研讨会上的发言及展示海报整理、汇集而成,全书聚焦于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内容涉及文物保护理念与方法、文物保护修复实践、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在当今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经验等,对于东亚各国尤其是中国的文物保护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
生活·观念与多维的社会文化史梁景和 著社会文化史是研究社会生活与其内在观念形态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是史学研究的新范型。本书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文化史的学术概念、理论方法、多维史料以及史学视阈内学科交叉互动的生活质量史等诸多问题。本书还探讨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领域内某些日常生活的演变大略。社会生活与人的观念形态是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观念形态很多时候是要通过人们的社会生活得以表现的,观念形态的变化也必然引起社会生活的变化。社会生活是人的观念形态的外在表现与形式,它一方面随着观念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它的变化反过来亦能促进和强化新观念形态的形成和巩固。可见,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的演变并非特定时期内孤立的文化现象,实际上,它既是人类精神进化过程中一个阶段性的主旨,又是再次实现人的自身觉悟和精神解放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