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御倭传奇李金荣《重庆旧闻录1937-1945》丛书以八年中国抗战的大后方指挥中心—— 重庆为历史背景,以不同的分类,从不同角度对发生在这里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事件、佚闻、风俗等的串联,展现给我们一幅幅鲜明的、立体的历史画卷。丛书内容并茂,许多珍贵历史图片、史料属首次公开发表,对于我们了解和感受那段特殊的历史,走进那些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解读这座充满传奇的城市,无疑是一套极具可读性,集阅读、收藏于一体的丛书。本书为其中一册,以人物为主线,重点反映抗战时期国共双方在重庆的著名将领和军人英勇抗击日寇的感人故事和历史事件等内容,并配以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极具可读性,集阅读、收藏于一体。
-
官场钩沉陈兰荪、陈嘉祥《重庆旧闻录1937-1945》丛书以八年中国抗战的大后方指挥中心—— 重庆为历史背景,以不同的分类,从不同角度对发生在这里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事件、佚闻、风俗等的串联,展现给我们一幅幅鲜明的、立体的历史画卷。丛书内容并茂,许多珍贵历史图片、史料属首次公开发表,对于我们了解和感受那段特殊的历史,走进那些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解读这座充满传奇的城市,无疑是一套极具可读性,集阅读、收藏于一体的丛书。
-
帝国掠影刘潞、(英)吴芳思18世纪末,为打开对华贸易大门,英王乔治三世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之名,派出以马戛尔尼勋爵为首的庞大访华团。为在中国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使团出发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却不幸空手而归。清代外交史上这一重大事件,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题目,学者们从中英政治经济及礼仪文化诸方面给予了大量研究,使人们对这一事件有了深入的认识。笔者曾在英国国家图书馆查阅到当年随团画家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来华时所绘大部分图画(以下简称亚图),发现马戛尔尼访华的相关著述,除了政治史经济史上的意义,还可以有社会学视角方面的解读。特别是亚历山大随团访问时画的一批水彩画,因其内容涉及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诸方面,它们不但成为18世纪西方了解中国的最早的形象资料,还成为此后西方人关于东方景象的一个重要创作源。如1843年伦敦出版了以亚历山大绘画为原型的铜版画集《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习俗》(China,The Scenery,Architecture, and Social Habits of That Ancient Empire)。这足以体现亚历山大图画在西方人心目中的价值。而亚历山大在中国所绘的一些中国行业图,更是成为19世纪后在西方多次出现的“中国行业画”之滥觞。本书仅以这批图画为主要依据,通过对亚图产生的背景及内容的考查,对18世纪末英国人眼里的中国社会,作社会学视角的粗略解读。
-
导致中国兴衰的重大决策禾三千“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是诗人对世间万事的兴表所发的感慨。虽然兴盛衰亡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总是绞尽脑汁地想办法延长。于是,人们就千方百计地利用所掌握的智力、财力,物力及人力来干预这个周期律——这个确定如何干预的过程就是决策。决策对了,在事物本来的兴衰周期内,便可起到延缓衰败的作用。否则,一旦决策失误或者错了,就会加速衰败。因此,决策的正确与否小则影响到个人的前程命运,大则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
-
非常事李异鸣 编《非常人、非常事、非常言》系列书参照《世说新语》之体裁,摘取了从1840-1949年间的各色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碎片、人物掌故,力图以故纸堆里的边角料还原出历史的原貌,通过细节展现人性最本真的一面。三本书中,《非常言》分为史景、国事、武运、军事、革命、将帅、世道、爱憎、廉耻、诙谐等十五篇。三本书风格、体例相近,都是从细枝末节里窥探历史,还原历史,是难得的笔记体佳作。
-
社会的转型与文化的变动中国近代史论郑师渠本书集结的17篇文章,是作者从历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中选录的。这些文章,从时间上看,多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从内容上看,多是涉及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学派与一些代表性人物的思想。《论道光朝的河政》等少数几篇,涉及政治史范围,是个例外。这种特点,与其间我国学术发展大势的变动、个人的经历以及自己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学科建设的发展,是相吻合的。本书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文库”中的一本,资料充实,论述严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
1949年以前的台湾袁成毅,钱志坤 主编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的核心课题之一,是构建符合现代社会理念并能体现科技进步水平的教学知识体系。理想的大学教学知识体系应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学术性和适切性,并且具体体现在能够展现上述先进理念与特征的教材体系与课程内容之中。综观当今世界,高校本科教育越来越重视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的培养和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这已成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通识教育由于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视人的发展的全面性,重视知识的交叉、广博与综合,因而越来越受到高等院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
西安事变新探杨奎松 著本书介绍了在西安事变之前,在事变期间,以至于在事变善后的过程中,张学良和中共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共对于整个事变起过怎样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身为十几万东北军的统帅,深得蒋介石器重的张学良,何以会冒险与自身尚处于极度危险中,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几万红军暗通曲款,甚至于把宝押在中共身上?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复杂的内幕?自然,这本书也首次全面披露了中俄两国档案中仅存的有关张学良要求入党问题的几份珍贵的档案文献,并且结合相关史料具体地介绍了张学良提出入党要求的经过和中共中央及共产国际所作出的不同反应,仅此已足以否定那种关于中共对于西安事变几乎不起作用的说法。 本书详尽地披露了西安事变发生前后张学良与中共关系的种种内幕。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威吓不惜一切选择北上?毛泽东推举张学良做西北国防政府主席、西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张学良与中共秘密结盟的目的何在?中共与张学良之间的“西北大联合计划”为何半途而废?张学良加入过中国共产党吗?红军为什么要“打通国际路线”?两万余名接取苏联援助物资的西路军何以全军覆没?西安事变到底谁是主谋?毛泽东为什么说“西安事变把我们从牢狱之灾中解救了出来”?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先生运用中外权威资料,梳理这段历史公案,其精辟的解说、合乎情理的推论、独到的见解、畅晓的文字以及珍贵的图片,将引领人们在重温扑朔迷离的历史时探究真相!
-
在理性的周围周海林《在理性的周围》对中国过去的历史用现代性的视角进行了深层的审视。作者采用叙论结合的手法,从纵向和横向叙述了中国过去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现代性的具体表现、政治人物及知识精英对中国发展的作用问题等给予了特别重视。全书视角独特,语言优美,论述深刻,适合于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和历史学研究人员及大学生、研究生阅读。
-
红军长征重大决策见证录杨胜群,陈晋 主编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一个失去记忆的民族将会怎样,是不堪设想的。亲历者的记忆是构成历史的基本元素,缺少了这个基本元素,历史将会怎样,也是不堪设想的。这套“亲历者的记忆”丛书选取20世纪发 生的一些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将散见于各类书籍、刊物中的亲历者回忆汇集在一起, 旨在以大量不脱离个性的、生动具体的记叙文 字,真实地展现中国人民经过百年奋斗最终把 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改造成国富民强的现代 化中国的历史过程,向广大读者提供一套内容丰富、资料性强,并富有个性化特点的20世纪中国历史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