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中国革命根据地史谭克绳坚持革命根据地建设,逐步从实践到理论确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根本道路。成为了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圭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主要标志。《中国革命根据地史(上下卷)》全面地展示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分布、发展,以及挫折、转移、重建、再发展,由小到大,直至取得全面胜利的历史进程。
-
狷介与风流陶菊隐 著民国的天空·菊隐丛谈狷介与风流:吴佩孚将军传·蒋百里先生传大江东去,浪淘不尽,民国多少俊杰!民国大记者陶菊隐先生传记力作:子玉狷介,百里风流。《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之后读《狷公与风流》。子玉狷介在民间的口耳传说中,吴佩孚以这样的故事最被津津乐道:吴有“三不主义”,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不举外债,一生不违;吴失败了也不“下野”,关起门来作大帅,文武大员每人每月领薪水大洋五块,谁不收就是看不起吴大帅; 吴有清廉名,有个军校同学想在河南谋个知县,吴批了四个字:豫民何辜;该人又想谋个旅长做,自表决心“愿为前锋,功成身退,解甲归田,植树造林,造泽百姓”,吴又批:且先种树。最有意思的是有个洋小姐爱上了吴大帅,千里迢迢写信来诉说爱情,吴拿着情书当公函,一样批了四个字:老妻尚在!百里风流一个蒋百里就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一次是以士官学校第一名毕业,天皇赐刀,震动朝野,日本人引为奇耻大辱。二是八年抗战,日本军队恰如按照蒋的战略布置,一步一步陷入持久战的泥沼直至战败。蒋是袁世凯亲点的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又是蒋介石任命的陆军大学代校长,蔡锷的密友,梁启超的学生。西安事变中他是阶下囚,却指点后生张学良促成西安事变顺利解决。他又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新月社”之一员,当他入狱两年时,徐志摩背着被窝要陪他一起坐牢。据说他有一个副官叫蒋纬国,他还有个女婿是钱学森……子玉狷介,这是半个世纪里曾给予吴佩孚的最响亮的掌声!百里风流,一个怀才不遇天才军事家的家事国事天下事……整部民国史上的是是非非功功过过,也开始引起了更多人们深入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这中间有一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民国时代的大记者陶菊隐先生,陶以自己数百万字篇幅的“菊隐丛谈”,为民国38年里混乱变幻的军政生活留下了最生动可信的纪录。就最近几年出版界对其著作重新整理出版的成果来说,《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2006,海南出版社)对于了解北洋军阀统治史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而最近这部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新整理推出的《狷介与风流》,是陶氏《吴佩孚将军传》和《蒋百里先生传》的合集,虽然距离初版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多,但它们依然是所有同样传记里最出色和最值得关注的著作。吴佩孚,字子玉,直系军阀中首屈一指的人物,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人。吴号称“三不主义”: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不举外债,如日中天时是这样,失败下台时还是这样。他得意时拒绝过苏联以及英美的示好,失意时正处日本侵华时期,他则是北方日伪政权下最梗直的一块骨头。他一生清廉,没有乱七八糟的风流事,也曾经下过手谕,禁止族人在自己的政权里做官。海外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曾有一语评说他:狷介一生。近几年来,国内给吴佩孚这个人物说好话的学人逐渐多了起来,给予正面评价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但可以说,还没有谁像本书这样给予过吴佩孚一生如此深刻的理解,如此响亮的掌声!《吴佩孚将军传》初版于1941年,作者陶菊隐投入了极大的写作激情,自称“吃饭时脑子里是《吴传》,睡觉时脑子里是《吴传》”,“他的错误像是我自己的错误,他的失败像是我自己的失败”。这种激动和热情,透过文字而直达今天。《蒋百里先生传》则初版于1948年,传主与作者是至交,关系密切,来往频繁。正因这层便利,这部传记深入描写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天才军事家的公私生活,为任何其他人写蒋的传记所不及。蒋百里一生有很多可堪得意的事情,他以日本士官学校第一名毕业,日本天皇赐刀,震动中日朝野;他曾是袁世凯亲点的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后来又是蒋介石任命的陆军大学代校长,门下弟子,遍布军界;他还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新月文学社之一员,徐志摩正是他的亲密小友,据说他被蒋介石关进监狱时,徐志摩背着被窝要去陪他坐牢;西安事变时他也成了张学良的阶下囚,张学良亲自向他求谋请计,西安事变顺利解决也确少不了他的一份功劳;他最早提出了对日战争的长期抗战理论,并留下了“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它讲和”的至理名言。蒋氏的一生传奇,正如一个评论者萨苏调侃的,“连用个副官都叫蒋纬国”,当是时,“男交蒋百里,女交林徽因,不负此生”!历史长流,滚滚而下,昨天的因正是今天的果。我们今天重审历史,重读民国史,正是应该从重读民国历史上的这些个性人物开始。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王杏元王杏元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共分九章,主要内容包括从鸦片战争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期间的历史,如近代中国的演变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农民群众斗争和封建王朝的自救、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中国革命的探索、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开辟等等。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适用于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和成人高校。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导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郭智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在内容结构上吸取了近些年学术界达成共识。其中重要的一点体现在历史分期问题上。过去的历史教材,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即把1840到1919的中国历史称做中国近代史,把1919年到1949年的历史称为中国现代史,而把1949年至今的历史称为中国当代史,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这种历史分期法,其缺陷是明显的。因为历史分期的基要依据应是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吸收了学界公认的看法。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40-1919年)、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1949年)、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2006年)。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控研究所 编八年,是个不短的年头。当年活跃于青年论坛的学者中,不少人早已步入中年。草此文字时,信手翻开2000年卷的《青年学术论坛》,惊觉当年的参与者大部分竞都已离开了论坛。在该期论文的27位作者中,只有7位作者还列于即将出版的本期论坛。也就是说,当年的参与者中,有近四分之三的人已经陆陆续续地离场而去。而一批又一批的新人逐渐进入论坛之中,成为今日论坛的主体。本书中的获奖论文,涉及政治史、外交史、学术史、社会史等领域,或对学术史上的重大问题直陈已见,或对学界迄未探及的层面力行开拓,或对以往研究中有欠准则的结论辩驳修正,皆可称为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这些论文,不仅获讨论会好评,亦获得学界的肯定,有的已为国内知名刊物所选用。
-
亲历西安事变李立《亲历西安事变》通过亲历者口述历史,真实在还原了西安事变的真相。比如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晚年口述发动西安事迹的心路历程;原东北军、西北军有关人员吕正操、万毅、孙铭九、赵寿山、高崇民等回忆亲历过的西安事变这段历史;还有其他如徐彬如、原蒋介石侍从室主任晏道刚、杨虎城卫士、学生、记者等的亲身经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历史档案逐步开放,《亲历西安事变》还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知宋子文的日记,部分揭秘了西安事变的内幕。
-
太平天国在浙江王兴福 著《太平天国在浙江》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全面系统地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论述太平军在浙江的活动和设施。对太平天国前的浙江政治、经济和太平天国对浙江的影响也进行了论述,是迄今为止第一本篇幅最大、论述最全面的太平天国区域史专著;同时,《太平天国在浙江》对整个太平天国史来说有一斑窥见全豹的作用。书中运用大量的太平天国文物资料和罕见的地方文献资料,考订精审,立论公允,见解独到。
-
近代史讲稿(英)阿克顿 著,朱爱青 译《近代史讲稿》是阿克顿勋爵于1899—1900和1900—1901学年作为教授在日常课堂中所发表的演讲稿。收在附录里的文献非常重要,它展现了阿克顿勋爵作为学者的理想和承诺的目标。书中具体收录了:近代国家的开端、反宗教改革运动、加尔文和亨利八世、三十年战争、英国革命、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等方面的内容。
-
盛成台儿庄纪事盛成《盛成台儿庄纪事》是一部关于台儿庄战役的原始记录,是一部牵系中国人民感情的历史记载。盛成从“微观”视角描绘了丰富的细节,讲述了这场战役的真相,以及中国官兵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抗战期间,盛成以国民党第31师战地记者的身份亲临了战争现场,详细记述了战争的状况、军民的关系以及各种所见所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同时,作为一名的得到过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的诗人和作家,盛成先生在《盛成台儿庄纪事》中的文字充满了激情和华彩,是一部难得的抗战史诗。内容包括三方面:一,徐州慰劳报告:作者作为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代表到台儿庄前线慰劳将士的见闻报告以及作者参加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活动的经历和相关文献资料;二,台儿庄血战记:作者逐日记录了战役行进中的各种事迹和数据;三、前线通讯:作者作为31师战地记者采写的一系列与台儿庄战役相关的通讯。《盛成台儿庄纪事》手稿保存70年首次出版;第一手翔实的台儿庄血战记录;社会各界抗敌活动的珍贵文献;珍贵历史照片和手迹。
-
一士类稿徐一士 著《一士类稿》作者徐一士(1890-1971),原名仁钰,字相甫,号蹇斋。出身仕宦家庭,祖籍江苏宜兴。1910年毕业于山东客籍高等学堂,授举人出身。1928-1955年,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纂员,期间曾兼职于平民大学、北京国学书院等。退休以后,经梅兰芳举荐,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本书以记清末掌故为主,共计27篇,有19篇分别载于《国闻周报》、《逸经》等杂志,所写人物多为文坛学界名宿。如王闽运、李慈铭、章太炎、陈三立、廖树蘅、张百熙等,又记有靖港之役、咸丰军事史料、庚辰午门案等,多为作者亲身见闻,对研究中国近代史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