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优秀课例案例集屠静芬 主编本书结合我校国家精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介绍、总结了我校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并选取了其中一部分教学研究论文、优秀教学课例和教学案例,将之整理、集结成册,公开出版。意在促进与广大同行的交流和探讨。
-
红色起点徐雁 著在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中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打出“红军”和“苏维埃”的旗帜,中国革命史册上许多璀璨的明星——张太雷、恽代英、叶挺、聂荣臻等都在这里闪耀出耀眼光芒,还有那著名的“刑场上的婚礼”的主角——周文雍和陈铁军二烈士,更是以革命浪漫主义的情调写下了悲壮动人的篇章。
-
近代中国史事与人物郑云山 著郑云山才师是中国近代史领域里眼界开阔、功力深厚、学风严谨、卓有成就的著名学者。他对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滴血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等诸多专题都下过功夫,发表过一大批很我影响的论文。其中,关于戊戌时期改良派政治态度的矛盾分析,维新派民权思想特色剖析,义和团扶清口号的思想基础梳理,孙中山对“黄祸论”的批判,浙江人文环境与章太炎“反满”思想之关联,或创榛辟莽,发前人所未发,或推陈出新,在前人基础上拓展推进,均言而有征,论有新见。他对于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宏观问题,予以高度重视,不时参与讨论,比如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近代中国国民性问题,近代民主思想问题,他都综核众说,融会贯通,参以己见,成一家之说。郑老师论史,每每视角独特,发人深思。太平天国历史曾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成果多,挖掘深,要将其推向前进难度很高,郑老师独辟蹊径,从人才问题人手,对比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与湘军首领曾国藩在这方面的差异,指出曾国藩在战役指挥方面,才能未必强于洪秀全,但是,他在重才、识才、用才、育才、荐才方面,相当高明,远在洪秀全之上,这是曾胜洪败的重要原因。所论广征博引,条分缕析,丝丝人扣,令人信服。郑云山老师是浙江人,他熟悉这片土地,热爱这片土地,极端重视搜集、研究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文历史,取得了学界公认的突出成就。他对于秋瑾、汤寿潜、王金发等浙江名人的研究,搜罗广,挖掘深,考证细,思虑密,立论允当,其成果为学术界广泛征引。他撰写的《秋瑾》传,史料史识,都代表了中国学术界研究“鉴湖女侠”的最好水平,获全国爱国主义优秀历史读物奖。他对于汤寿潜与秋瑾案关系的辨析,推翻了延续八十多年的陈说,为汤寿潜洗刷了冤屈,为历史求得了公正,《辞海》有关词条采用了他的成果。他关于王金发在辛亥前后史实的考订,为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王金发历史地位打通了道路。他参与主编的《浙江近代史》,参与搜集、整理的诸多浙江史料,为全面了解浙江近代历史、梳理浙江文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民国初年社会结构论稿章猷才 著《民国初年社会结构论稿》研究的课题是民国史,采用了民国社会史的历史体裁。主要资料来源是民国北京政府的《政府公报》和其他资料。《民国初年社会结构论稿》研究的历史时段是民国初年,具体划分是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五年(1916年),大致与袁世凯统治民国北京政府的时期相始终。《民国初年社会结构论稿》研究民国史的方法采用了“社会结构”的理论方法,这种方法综合了历史学、社会学两门学科的概念和功能,并且规定了进入研究民国史的社会视角和叙事方式,而这种方法的规定性必然是社会史内容。这是对民国社会史研究从理论到方法、从方式到内容的新尝试。采用这种方法具有共时性、综合性、包容性的特点。这是一种跨学科、总体性的研究。《民国初年社会结构论稿》研究民国社会史的资料《政府公报》,并非仅有,多处可见,但进行系统的解析和研究不多。历史研究考证之法,源远流长,有互证、考证、他证、自证等方法,其中尤以自证为最具说服力。本文就是用《政府公报》的自身资料去解析民国社会,可以视作自证自解。历史研究历来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之说(王国维语),用民国《政府公报》的文辞、治法去解析民国社会,能够循此入乎其内,至于“出外”之处不敢多言。《民国初年社会结构论稿》研究民国社会史,是以一种世纪回眸的胸怀把自鸦片战争以来百年激荡当作一个较长的历史周期,民国初年这一时段仅是百年周期之一环。民国初年的社会结构的形态和世相不过是这一环节中的一个历史葛结。我们以今视昔,持有一种“后来者的优越性”,可以用特有的历史距离、平静的理 智、科学的认识去评价和多角度地反思前人得失,以取鉴于前史。《民国初年社会结构论稿》研究民国初年社会结构的目的是,揭示民初社会结构的历史背景和来源,展示社会结构中各种社会阶层、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价值、角色和社会功能,说明辛亥革命以后,近代以来民主和民族革命的矛盾在民初的纠缠交织、错综复杂的新变化。说明民初社会结构的利益互不惠顾性和不可整合性的矛盾,实际上宣告一切旧式“改良”和“借权、借军”革命方式的终结。从社会变迁和社会文化的角度进一步揭示,这种社会结构对于近代两大主题实现的阻碍性,它本身既不可能产生解决这个问题的人物,也不可能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必须组织和建设新的社会主体力量,这是一个需要思想、文化、经济等全面变革的伟大社会工程。它向社会变革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提供了参照性的空间和时间。
-
我和土匪在一起的日子徐有威,贝思飞 编《我和土匪在一起的日子:民国匪案洋人亲历记》是由9位洋人所撰写的回忆录。通过这些洋票的笔端,我们仿佛走进了土匪的中间,他们的组织结构和活动特点;他们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在处理洋票案中土匪、中国政府当局和外国有关当局之间那复杂微妙的三角关系,无不一一毕现于我们眼前;土匪对待洋票和西方文明的态度也同样历历在目;千疮百孔、苦难深重的民国社会更是多层次多角度地走入我们的视野中。洋票对土匪乃至民国社会的观察和体验是那么的独特、那么的细腻,以致我们似乎听到了苦难中国最底层所发出的不绝的呻吟声。真诚地希望这些洋票回忆录带给我们的价值不仅仅是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离奇故事,而是使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那不堪回首的民国社会,从中有所领悟。这些洋票回忆录意味深长的表象和内涵既应成为学者专家关注的对象,更应令广大读者兴趣盎然回味无穷。
-
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编《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套装上中下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的汇集。所收论文共80余篇,内容涉及抗战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战之关系等各个领域,内容丰富,探讨深入,既是对胜利60周年的纪念,也是近些年学术界有关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研究最新成果的集中展示,因而对于了解这一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推动研究的深入,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血战与洪祸梅桑榆 著徐州会战,局势恶化,危急关头,蒋介石飞赴郑州,组织兰封会战,阻挡日军西进。抗日将士拼死搏杀,战斗残酷激烈,惊心动魄,万千英雄血洒疆场。以水代兵,致使黄河泛滥,泛区田舍荡然,一片汪洋,人民或葬身洪水,或流离失所,或冻馁而亡。花园口掘堤事件,一时震惊中外,灾情之惨重前所未有。《血战与洪祸:1938年黄河花园口掘堤纪实》客观而详细地描述了蒋介石在危急关头怎样调集10余万军队,在豫东地区组织并指挥“兰封会战”,围攻沿陇海铁路西进的士肥原第十四师团,以及国民党军官兵怎样与日军展开一系列残酷激烈、惊心动魄的战斗。全面披露了花园口掘堤怎样从决策到实施,以及国民党当局害怕国内与国际社会舆论的谴责,如何极力掩盖事实真相的种种内幕。真实地再现了黄河泛滥之后,泛区田舍荡然,一片汪洋,人民或葬身洪水,或流离失所,或冻馁而亡的悲惨情景。其中对“兰封会战”的详细介绍,为同类题材所未有。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编本书是有关近代史研究方面的论文精选,作者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的青年学者,而且文章资料翔实且有独到的见解,是近代史研究者可参考的一部著作。
-
战时中国各地区杨天石,庄建平 编《战时中国各地区》是中国学者(包括台湾学者)、日本学者和西方学者研究日本侵华战争的论文集,书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时的情况,为研究日本侵华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读者对象:社会科学工作者、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关心中日关系的人们。
-
日本侵华思想理论探源渠长根 著《日本侵华思想理论探源》反映了近代日本向中国侵略扩张的思想轨迹、精神指导和理论背景,揭示了日本侵华的隐性结构和意识形态。《日本侵华思想理论探源》以独到的视角和出发点,以代表人物为核心,深入挖掘、缜密剖析.梳理出存在于日本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界、军界、政界和财界等的侵华思想理论,让我们看到了日本侵华中的另一个更为隐蔽的层面。因此《日本侵华思想理论探源》的研究课题不仅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学术意义,对于开拓、发展良好的中日关系,也不无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