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渐行渐远的民国故事1胡高普 ,宋凯 著他们是黄埔军校的同窗,是烽火狼烟中生死与共的战友,是国民党政府显赫一时的军政要人,是派系纷繁争权夺利的政治对手……因缘际会,他们的人生轨迹各不相同,最后的结局更是不尽相同:有人羁旅海外,有人偏安孤岛,还有一些人在铁狱深牢里度过了漫长的改造岁月后,在新政权的文教、宣传系统继续发挥余热……在波澜壮阔、异彩纷呈的近现代政治舞台上,他们有过纵横沙场的风光,有过病困交加的潦倒,有过挥斥方遒的豪情,有过伏低做小的无奈……他们的经历既是个人的荣辱史、特权阶层的浮沉史,也从侧面反映了复杂而影响深远的革命史和社会史。《国民党十大黄埔名将的最后结局》在搜集、考证、整理、归纳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真实而生动地讲述了黄维、胡琏、王耀武、郑洞国、杜聿明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的传奇人生故事,特别是他们的晚年境况,在让人唏嘘感叹的同时,很能引发人们对于历史的反思。
-
革命逸史·精选注释插图本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辛亥革命图录许洪新,严亚南 编著本著是《南渡北归》第一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
大变局叶曙明本书详细叙述了辛亥革命发生的前因后果。1911年的辛亥革命,实际上是三股力量之间的博弈:朝廷、立宪派与革命党。变革的结果,亦不外乎这么几种:一、君主专制;二、君主立宪;三、共和立宪。孙中山等人领导的革命党,在付出无量头颅无量血的代价之后,终于打倒了君主专制,中国从此再也容不得皇帝存在了。在这场十年的赛跑中,大清跑输了,立宪派跑输了,革命党跑赢了。
-
黄埔军校曾庆榴黄埔军校,全名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一间中华民国的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然后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黄埔军校》为中央电视台十二集大型历史文献片《黄埔军校》的增撰本,是关于黄埔军校历史变迁和黄埔将士烽火生涯的全景式和史诗般的记录。《黄埔军校》保持了文献片准确、生动、流畅、深沉的风格,又在这一基础上,为适应阅读的需要而作了精心的改写和增撰,补充了大量的史实,并就许多相关的历史问题展开阐述和发挥。作者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从事教学研究数十年,博览有关的档案史料,采访过许多当事人和知情者,不仅具有广博的学识,也工于文辞。《黄埔军校》集影视作品与学术著述于一体,熔史实、史识与情感于一炉,是关于黄埔军校的一本精心之作。
-
发现底层李恭忠,黄云龙 著清末会党,主要是指洪门,孙中山本身系洪门人物,他在清末领导了近十次会党反清起义。孙中山联合会党力量,既是为了壮大资产阶级革命力量,也是通过会党这个纽带实现发动、组织下层民众之尝试。但是,这种先进政治力量与传统社会力量的结合仅是一种浅层次的结合,因而也是一种短暂的结合,甚至是不成功的结合。《发现底层:孙中山与清末会党起义》全面揭示会党在晚清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孙中山与会党的渊源,孙中山对会党的认识、发动、利用和改造,会党对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响应及其在反清起义中扮演的角色,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对会党态度的转变,以及会党自身认同和社会角色的转型。
-
近代史学刊章开沅 等主编《近代史学刊(第8辑)》是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学刊,遴选了最近优秀的近代史学研究论文,其中包括辛亥革命研究、基督教、中共党史研究、专题研究、书评、研究述评等板块。从该刊中我们可以见到学者们对于近代史研究的真知灼见。
-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邓野 著1944-1946年间,抗日战争快要接近尾声,中国即将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为此,在接下来的政府中,国共两党应该居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两党展开了激烈的论战与谈判。本书就是对这一场长达两年的谈判的发生、发展和终结,进行了全程的跟踪考察,集中论述了国共两党是如何由谈判最终走向战争的。《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中既有共产党谈判代表周恩来的睿智与无赖,又有国民党谈判代表张治中的坚持与无奈;既有国民党外交苏联背弃中共,又有共产党利用美国施压国府,更有民盟的抗争与无奈,最终,当国共谈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又是哪方打响了三年内战的第一枪?
-
张力与限界黄道炫 著《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通过专题研究形式,在对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特定时段的挖掘中,切入中央苏区政治、军事、社会内核,加深对苏区历史的了解。革命常常以打破现存规则为代价,而规则又是人类社会进步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石,其间的冲突,时时提醒人们在革命张力的后面,应有也必有自己的限界。
-
海外洪门与辛亥革命外一种孙昉 等著《海外洪门与辛亥革命》从海外洪门的起源、分布和复杂的内部关系谈起,接着论述在保皇和革命之间,海外洪门立场的选择。自孙中山加入致公堂任洪棍之后,海外洪门组织汇入共和革命的大潮中,不仅在经费、军火、人员上有力支持国内革命,而且在组织结构上也深深影响了革命党人。兴中会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洪门色彩,同盟会与后来的中华革命党也借用了类似躯壳。本书全景式地向读者讲述海外洪门与辛亥革命的密切关系。对于辛亥革命后海外洪门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本书也加以充分关注,并进行思考。《辛亥革命时期洪门人物传稿》收入孙中山、黄三德、司徒美堂、焦达峰、井勿幕等驰名于清末民初政治、军事、社会各界的洪门人物,他们或领导或直接参与了辛亥革命。对于这些人物,也许人们并不陌生,但往往忽略其洪门背景。本书将他们放置于清末民初的历史大背景下,从洪门人物的角度,展示一个个洪门人物—革命志士在辛亥革命时期复杂的社会政治活动,实为一部色彩斑斓的“洪门与辛亥革命”关系史画卷,可以多层面、多角度地透析辛亥革命之成与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