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吴天颖 著《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运用史学、考据学,兼及国际法等多学科理论方法,史论结合、研究视角创新,通过对大量中外文献史料舆图的爬梳整理,去伪存真,客观研读,使本书脉络清晰、逻辑严密,为进一步论证“钓鱼岛是我国固有领土”之立场提供了充分的历史依据。书中以日本方面的诸多主要观点作为讨论和批驳的对象,切中要害,突出重点。在客观叙述中国人民发现、命名和利用钓鱼岛,中国历代政府有效管辖钓鱼岛的同时,深刻分析了日本窃取钓鱼岛的历史经纬。从史实和法理两个方面的理论高度予以阐释,进而从根本上驳斥了日本方面在钓鱼岛问题上的若干谬论,否定了日本方面的所谓依据,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
-
南京沦陷八年史经盛鸿 著《南京沦陷八年史(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至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上下增订版)》编著者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至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上下增订版)》内容提要: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入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南京人民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沦陷厄运。本书作者在中国大陆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美国、日本、韩国等各方面人士的帮助下。广罗原始档案、文书、实物、报刊、书籍,以及社会调查资料。且作者不断对史料进行增补与替换。对论述进行深化与精准,对文本结构进行调整。以及对文字进行润饰,历经数年全方位完善书稿,再现南京沦陷八年间,人们所遭受的前所未有的灾难和屈辱,唤醒今天读者永远不要忘却那段历史。
-
中国学术的近代命运刘巍 著《中华学人丛书:中国学术的近代命运》以经史之学为中心,通过关键论题、关键人物、关键著作的有机结合,从富于个性的视角探讨西力东侵、两学东渐背景下中国近代学术变迁之大势:经学史学之更替、子学之凌驾经学、“汉宋之争”之折变、“国史”创制之新局诸端,视角新颖,论证严密,脉络分明。其意义,一言以蔽之,为重建中国学术之学统,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教训。
-
入蒙与旅欧翁之憙 著《入蒙与旅欧》讲述了翁同龢侄曾孙——翁之憙于上世纪20年代以秘书身份跟随北洋政府将领徐树铮将军收复外蒙及考察欧洲各国政治之情形,分别对徐树铮入外蒙的背景、入蒙后的一系列举措、外蒙复杂的政治局势、册封活佛事宜及外蒙撤治后的严竣局面作了详细阐述。在欧洲各国的考察中,有不少关于世情百态的描写,并收录了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如墨索里尼与意大利国王、徐树铮与欧洲各国政要合影等。末篇对徐树铮之遇害始末作了真实记录。 《入蒙与旅欧》的作者是翁之熹。
-
民国秘史萨沙 编著惊涛拍岸,乱世枭雄,北大教室中的授课声业已远去。志摩的诗,玲玉的戏,起友画册上柔美的面容渐已模糊。武昌城头的隆隆炮声,护国军中的猎猎战旗,“五四”青年的声声呐喊,证明了这是民主主义的世纪。这边征尘不断,军阀们的混战凋零了国家的元气,涂炭了大好的河山;那处的十里洋场灯红酒绿,商女的欢歌盖不住黎民的嗟叹。繁华落尽,大师归去,云崖渺渺,志士埋骨,掩书卷,照丹心。《民国秘史》是一个风范十足的时代,文人与大师挥动衣袖,带不走那满目的狷介与风流。
-
中国海军长江抗战纪实马骏杰 著《中国海军长江抗战纪实》主要内容包括:几封书信引发的争论、抗战前派系林立的中国海军、国军编遣会议与海军的“统一”编制、各派系海军的形成、屡次流产的海军建设计划、孙中山拟定《国防计划纲目》、北京政府海军制订“第一次置舰计划、南京国民政府海军制订六年计划、抗战前艰难的海军装备建设和自造舰艇不敷堪用等。
-
谍影戚厚杰 著《谍影:日本侵华中的间谍秘档》这是一群神秘的日本人,他们深入中国内地,盘根错节,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甲午战争前,日本就派遣了大批浪人间谍深入中国腹地刺探军政情报。辛亥革命时,日本间谍打着支持中国革命的旗帜,接近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进行间谍活动,企图从中渔利。辛亥革命后,日本间谍又策动清朝遗老复辟帝制,策划“满蒙独立国”,图谋分割中国领土,又操控军阀巨头,企图使中国成为日本的附属国。从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日谍在中国的活动更加肆无忌惮,绑架、暗杀、敲诈掠夺、金钱收买、色相拉拢、武力胁迫……频频挑起事端,为日本动用武力制造借口一时间谍影重重,血雨腥风,明晃晃的军刀后面射出了卑鄙的暗箭……
-
说倭传洪兴全 著《说倭传:清人笔下的甲午战争始末》是清末章回小说,全书三十三回,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全过程,起于朝鲜东学党之乱,迄于台湾军民拒日侵占斗争,其中重点描述了令人难以释怀的马关春帆楼会议。小说后一部分重点写台湾被侵占的过程,刘永福率黑旗军与日帅桦山斗智斗勇,为保卫国家领土孤军奋战。其间浓墨重彩描写了台湾人民耻于亡国,保卫家乡,尽掷家财,在战场上又以性命相搏的英勇事迹。《说倭传:清人笔下的甲午战争始末》一大看点,既是它虽为小说,但却真实保留了记述马关条约签订过程的《中日议和纪略》,而这份史料国内并未留存。通过《说倭传:清人笔下的甲午战争始末》,国人可以洞悉中日《马关条约》签订背后鲜为人知的谈判过程。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谈判中,日方咄咄相逼,中方无可奈何,正所谓“弱国无外交”!《说倭传:清人笔下的甲午战争始末》作者不详,或托名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之子,或谓李鸿章幕僚,时至今日,都已经不再重要,唯愿此书激励国人,励志自强,洗却耻辱!
-
中国近世史魏野畴 著《中国近世史》分19章简要介绍自鸦片战争至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历史,首先探讨中国近代史的世界背景,然后分别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方面再现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转折和社会风貌。本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近代史,基本奠定了现代史学教材的体例。《中国近世史》适合中国近代史、思想史研究者以及爱好者阅读、参考。本书由魏野畴著。
-
近代中国茶业之发展陈慈玉 著在全球化进程中,虽然以茶叶为饮料的习惯源于中国,经陆路与海路传播至世界各个角落,但在东方与西方,却由于本身传统文化的不同、环境的相异而产生了不一样的饮茶文化。西方是以英国为典型的红茶文化,此红茶文化飘逸着贵族的布尔乔亚的气息,带着重商主义的色彩,促使欧洲强权为了满足对红茶及其佐料蔗糖的需求,不惜伸展帝国主义的魔掌,在当时所谓的“落后”地区一而再、再而三地制造殖民地,展开商品掠夺和人身买卖(奴隶)的活动。影响所及,中国茶贸易之开始发展、鼎盛、衰微,皆受制于外国市场。在1875年以前,由于中国是世界首要产茶国,故外国市场对中国茶之需要极大,在中国之外商纷纷争运茶,相关的通商口岸因此繁荣。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中国的市场价格有时甚至高于外国市场之行情,外国市场虽然影响中国市场之波动,但仍有限度。而中国茶中间商人为趁机谋利,乃大量粗制滥造,以致降低茶之质量。支配贸易的外国商人为确实能获得价廉物美之茶,于是向印度、锡兰与日本发展茶栽培业与投资制茶工厂,强使亚洲茶生产国发生竞争。1875年以后,印度与日本之输出量渐增,1880年代初以降,中国茶终于由卖方市场的位置转变到买方市场的位置,外国商人逐渐放弃中国茶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