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朱庆宝 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两课”推荐教材》是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通过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两课”推荐教材》共十章,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以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征程与光明前景为基本脉络,着重探讨了中国在近代世界的落伍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民革命、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等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使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
1860年对华战争纪要(法)亨利·柯迪亚 著,刘曦 ,李爽 译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使人们更好地面向未来。我们推出《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还原历史真相和历史细节,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醒世人,勿忘历史,勿忘国耻,反思历史,祈福未来,为共建人类和谐未来而努力。
-
重庆抗战史周勇 编《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重庆抗战史(1931—1945)》全面反映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为止的重庆抗战历史,讴歌了重庆人民为抗日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突出了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对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重庆抗战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近代史吕思勉 著从鸦片战争到洪宪帝制,从辛亥革命到中华民国,从列强入侵到中日战争,那是中华民族最为屈辱的时代,那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黑暗时期。从戊戌变法到武昌起义,从五四运动到誓师北伐,从九一八事变到新中国成立,东方睡狮从沉睡中觉醒,在重重压迫下奋起反抗。激情燃烧的岁月,血火交融的时代,四万万中华儿女,用他们的顽强,谱写着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的战斗史诗。《中国近代史(精装插图本)》为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沥血巨作,从1848年鸦片战争爆发,一直写到抗战的结束,举凡近代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社会制度、世态风貌无不细致入微,丝丝入扣,是历史爱好者和史学研究者了解和剖析中国近代史的最佳范例作品。
-
致命的倔强邢超 著《致命的倔强: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叙述了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的历史。作者认为,晚清呈现出倔强的气质。整个社会在西方文明袭来的时候,表现出保守、顽固的态度,这是晚清“倔强”的主要表现形式。咸丰帝不允许外国公使驻京,为此不惜和英法两国开战;倭仁、李鸿藻、叶名琛等士大夫,他们排斥西洋器物,反对社会变革,顽固得几乎不可理喻;广大民众对西方事务始终持排斥的态度,“反入城”事件、“教案”、义和团运动不断爆发。晚清“倔强”的另外一种形式,表现为士人们把儒家学说视为信仰,对中华传统文化守望、坚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在晚清的士大夫中间, “苟利国家,生死以之”的担当意识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儒家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不但在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人的身上,甚至在李鸿藻、吴可读、翁同龢等所谓的“顽固派”的身上,这种担当意识同样鲜明地存在着。
-
没有皇帝的日子越寒 著《没有皇帝的日子:中国内政外交风云(1912-1949)》对1912至1949年的中国内政和外交进行了客观简明的回顾,全文起于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帝退位民国肇始,止于1949年共和国成立国民党退台两岸分裂,其间详细介绍了中国在清末以及贯穿整个民国这一“历史三峡”特殊转型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历程。全文篇幅短小精简意赅,史实细节把握到位几无缺漏,凝练简洁地道出了中国近代历史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发展历程,超出了一般历史教科书和大部分史学读物的水准和高度。全书文字优美,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值得列位史学爱好者一阅。
-
1860年中国战事(法)夏尔·于贝尔·拉佛莱 著,应远马 译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使人们更好地面向未来。我们推出《圆明园丛书·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2):1860年中国战事》,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还原历史真相和历史细节,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醒世人,勿忘历史,勿忘国耻,反思历史,祈福未来,为共建人类和谐未来而努力。
-
中国战争纪行(法)L.F.朱以亚 著,赵珊珊 译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闯进北京,劫掠并焚毁了凝聚着中国人民无限智慧、创造、心血和五千年农耕文明集大成的皇家御苑 圆明园。这是中国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空前的文化浩劫。l50年来,圆明园成为了中国人心中一个永远的伤痛!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帝l50多年的精心营建,占地350公顷,先后建成了200多座精美的中国式宫殿和园林,楼塔宫阙,金碧辉煌。园中除了中式宫殿和园林之外,还有乾隆十二年到二十四年(1747—1759)间,由法国传教士王致诚、蒋友仁和著名宫廷画师、建筑家意大利人郎世宁等设计,中国匠师建造的西洋楼。王致诚在乾隆八年(1743)11月1日写回法国的长信中对圆明园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和夸赞,称其为“万园之园”、“绝美之园”。这封信及其内容,对18世纪欧洲大陆卓兴中国园林之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法国建筑学家邱治平在《圆明园》一书中对圆明园的价值作过一番相当精到的评论,他说:“圆明园堪为世界奇迹之一。众多宫阙屋宇由大理石和贵重木材建成,金碧辉煌,是装饰稀世奇丽的艺术瑰宝。
-
进军北京(法)乔治·德·克鲁勒 著,陈丽娟,王大智,谭思琦 译远征军在中国之时,我受法国使团的差遣有幸接触过许多人,目睹过很多事。回到法国后,周围的朋友十分好奇我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总是问个不停,因此我决定将这段回忆写出来与他们分享。《进军北京》内容主要来自于我在中国所写的日记,以及深藏于脑海中的回忆。书中所讲既不是科学家的新发现,也不是道学家的评说,而是一位旅行者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我将原原本本地讲述在中国的见闻,所表述的也仅仅是我个人的见解。中国城市的风土人情以及满族的人种特征都属于比较轻松的话题,我对此表达一下个人的想法与喜好未尝不可。
-
重新认识近代中国马勇 著《重新认识近代中国》对近代中国历史的梳理,是以现代化为主线展开的,解读了一个王朝的覆灭和一个共和国雏形的诞生,对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给予了与以往不同的解释和评价,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注意到,中国近代曾有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机遇,但由于历史包袱的沉重,最终丧失了转型的机遇,读后令人扼腕叹息。 ? 作者马勇延续一贯的“温情历史叙事”风格,以现代化为主线,以世界进入中国、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为叙事框架,对晚明以来的中国历史进行了重新解读。 ? 作者的考察从晚明开始,论述晚明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在中国融入世界、世界进入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是怎样一种状况和地位,由此可以进一步清晰地阐释19世纪中期,当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时,历史的断裂与延续在这里是如何具体呈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