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风卷红旗张庆军 著这是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如何诞生,从苦难到辉煌的艰难历史。南昌起义打响了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同时也引来了蒋介石更疯狂的围追堵截;羽翼未丰的人民军队在奋起反抗白色恐怖的同时,还要面对残酷的党内斗争的挑战。初出茅庐的红四军领袖“朱毛彭黄”已经逐渐展露锋芒,而真正阻碍红军勇往直前的,到底是蒋介石的飞机大炮,还是共产党内的喋喋不休?三大起义、开辟根据地、中央苏区四次反“围剿”……战争风卷残云、摧枯拉朽,十年间有血泪、痛苦、死亡,也有激情、理想、悲壮。《风卷红旗:苦难到辉煌》视野开阔而层次分明,场面宏大而结构紧凑,情节紧张而高潮迭起,人物饱满而情感丰富。大量精彩而真实的细节和故事包含着惊心动魄的人生沉浮和变幻莫测的战场胜负,引人人胜、引人深思。
-
中国近现代的中央官署变革陈胜强 著西方宪法文化下中央政府的变革,体现为中央官署与宪法变迁的函变关系:宪法变——中央官署变,中央官署变——宪法变,文本变——实质变,人民诉求变——宪法变。在这些函变关系背后,中央政府变革的原动力是人民,基本途径是中央官署的政治实践,中央官署变革和宪法变迁呈现出法治和正当程序统摄下的良性互动关系。经过长期探索,中国建构了近现代宪法体系,并据此组织了中央政府。然中国近现代中央官署变革历程呈现出形式上的立宪主义与实际上的“仪式化”宪法的双重特征。工具主义、文本浪漫主义和权力决断是中国近现代中央官署变革的突出特点。这种实质上的变革特点意味着,中国近现代通过宪法组织中央政府时以维护控权集团的核心利益为宗旨,宪法应当具有的人权保障功能被剥离;控权集团先于宪法存在并通过宪法分配政治权力,并在制宪后通过掌握修宪及释宪权来维护其核心利益。清朝以来的立宪进程昭示了“谁主导制宪比制宪程序本身更为重要”,宪法作为主权者政权合法性的证明文件地位显赫,但作为行为规范体系顶点、其他法律规范的源泉作用却不受重视,宪法仅在凝聚人心和证明政权合法性的工具意义上被强调,成为一种宣示意义上的国家大典。何以如此?或许,“德命”体系下的“上下一心”(或“同心同德”)传统可资解释。“德命”体系强调政权合法性的证成不通过权力来源上的多数同意和程序原则,统治权威是在法律体系以外获得合法性证明。战争胜负检验的人心向背是“德命”体系的核心,法律体系自身也靠它来证成。这种法从于政、法从于权的传统在历史传习过程中沉淀下来,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通过宪法组织中央政府的实践,使其呈现出形式和实质相背离的双重特点。考虑到宪法是一种历史现象、政治现象、文化现象,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我们要秉承“三个坚持、三个反对”,以求既立足国情,又择善而从。
-
瓦德西拳乱笔记(德)瓦德西 著,王光祈 译《瓦德西拳乱笔记》按时间顺序,收有自1900年8月至1901年11月期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联军统帅瓦德西所写的日记、笔记,给德皇的奏议、函电、报告,以及德皇的谕旨、函电等,记述和反映了八国联军在华侵略活动及其内部矛盾、镇压义和团运动、胁迫清政府接受议和大纲,以及八国军队烧杀抢掠等内容,对了解和研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具有一定史料研究价值。本书作者瓦德西,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的联军统帅,所以此次出版的《瓦德西拳乱笔记》具有日记性质,真实性强,可以更好地再现那段难忘的历史,以史为鉴,对现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
近现代史事、人物与外交陈永祥 著《近现代史事、人物与外交》是作者陈永祥研究近现代中外历史的结晶,由26篇专题论文组成,分为史事篇、人物篇、外交篇三个部分,主要论及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和中国早期电影发展史,考察了徐继畲、蒋介石、宋子文、胡适、史迪威、戴高乐等重要历史人物,探讨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外交格局的演变,重点关注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近现代史事、人物与外交》的三部分内容虽各有侧重,但主题突出,融会贯通,体现了作者开阔的研究视野和独到的学术见解。
-
东北沦陷时期殖民地形态研究高晓燕 编本书描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之后整个社会的基本概况,全书以东北为名,而论述范围则基本包含伪满洲国的历史和疆域,除了今人认识中的东北三省之外,还包括了华北的热河以及内蒙古等地。本书还对近年来随着近现代史评价问题的讨论和多元化而流行的一些观念——如所谓日本在伪满洲国推动了中国东北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之论——做了有力批判。
-
清朝灭亡及北洋政府衰亡乔洪文 著《清朝灭亡及北洋政府衰亡》以纪实性风格,生动的事例,论述了1840年至1928年从清朝末期鸦片战争到国民党统一中华民国的曲折历程,生动回顾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艰苦探索。了解这段历史,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近代中国的国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之动力,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民最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
燕京大学陈远 著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燕京大学校长,燕大开始它33年短暂历史中的辉煌业绩;1952年在新政权推行的“院系调整”中,燕京大学永远地消逝了。33年间,燕京大学在教育方法、课程设置、规章制度、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极为显赫的声名,并一度与北大、清华比肩,被誉为“中国教会大学之首”“世界一流大学”。更为重要的是,五四运动、西安事变、国共内战、学生运动……近现代中国几乎所有重大事件都和燕大有关;司徒雷登、傅泾波、张东荪等燕大人,也深深地介入了时代。本书讲述了民国一代学人风采、教会学校在中国的曲折历程、燕大著名校友的逸闻趣事、燕大在抗战中的特殊作用、哈佛燕京学社的成立、共和国建立后知识分子的命运等侧面,通过燕大这个角度,展现出中西文明冲突中一个时代的命运。
-
中国近代史吕思勉 著从鸦片战争到洪宪帝制,从辛亥革命到中华民国,从列强入侵到中日战争,那是中华民族最为屈辱的时代,那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黑暗时期。从戊戌变法到武昌起义,从五四运动到誓师北伐,从九一八事变到新中国成立,东方睡狮从沉睡中觉醒,在重重压迫下奋起反抗。激情燃烧的岁月,血火交融的时代,四万万中华儿女,用他们的顽强,谱写着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的战斗史诗。《中国近代史(精装插图本)》为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沥血巨作,从1848年鸦片战争爆发,一直写到抗战的结束,举凡近代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社会制度、世态风貌无不细致入微,丝丝入扣,是历史爱好者和史学研究者了解和剖析中国近代史的最佳范例作品。
-
1860年中国战事(法)夏尔·于贝尔·拉佛莱 著,应远马 译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使人们更好地面向未来。我们推出《圆明园丛书·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2):1860年中国战事》,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还原历史真相和历史细节,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醒世人,勿忘历史,勿忘国耻,反思历史,祈福未来,为共建人类和谐未来而努力。
-
中国战争纪行(法)L.F.朱以亚 著,赵珊珊 译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闯进北京,劫掠并焚毁了凝聚着中国人民无限智慧、创造、心血和五千年农耕文明集大成的皇家御苑 圆明园。这是中国历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空前的文化浩劫。l50年来,圆明园成为了中国人心中一个永远的伤痛!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帝l50多年的精心营建,占地350公顷,先后建成了200多座精美的中国式宫殿和园林,楼塔宫阙,金碧辉煌。园中除了中式宫殿和园林之外,还有乾隆十二年到二十四年(1747—1759)间,由法国传教士王致诚、蒋友仁和著名宫廷画师、建筑家意大利人郎世宁等设计,中国匠师建造的西洋楼。王致诚在乾隆八年(1743)11月1日写回法国的长信中对圆明园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和夸赞,称其为“万园之园”、“绝美之园”。这封信及其内容,对18世纪欧洲大陆卓兴中国园林之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法国建筑学家邱治平在《圆明园》一书中对圆明园的价值作过一番相当精到的评论,他说:“圆明园堪为世界奇迹之一。众多宫阙屋宇由大理石和贵重木材建成,金碧辉煌,是装饰稀世奇丽的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