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中国近现代的中央官署变革陈胜强 著西方宪法文化下中央政府的变革,体现为中央官署与宪法变迁的函变关系:宪法变——中央官署变,中央官署变——宪法变,文本变——实质变,人民诉求变——宪法变。在这些函变关系背后,中央政府变革的原动力是人民,基本途径是中央官署的政治实践,中央官署变革和宪法变迁呈现出法治和正当程序统摄下的良性互动关系。经过长期探索,中国建构了近现代宪法体系,并据此组织了中央政府。然中国近现代中央官署变革历程呈现出形式上的立宪主义与实际上的“仪式化”宪法的双重特征。工具主义、文本浪漫主义和权力决断是中国近现代中央官署变革的突出特点。这种实质上的变革特点意味着,中国近现代通过宪法组织中央政府时以维护控权集团的核心利益为宗旨,宪法应当具有的人权保障功能被剥离;控权集团先于宪法存在并通过宪法分配政治权力,并在制宪后通过掌握修宪及释宪权来维护其核心利益。清朝以来的立宪进程昭示了“谁主导制宪比制宪程序本身更为重要”,宪法作为主权者政权合法性的证明文件地位显赫,但作为行为规范体系顶点、其他法律规范的源泉作用却不受重视,宪法仅在凝聚人心和证明政权合法性的工具意义上被强调,成为一种宣示意义上的国家大典。何以如此?或许,“德命”体系下的“上下一心”(或“同心同德”)传统可资解释。“德命”体系强调政权合法性的证成不通过权力来源上的多数同意和程序原则,统治权威是在法律体系以外获得合法性证明。战争胜负检验的人心向背是“德命”体系的核心,法律体系自身也靠它来证成。这种法从于政、法从于权的传统在历史传习过程中沉淀下来,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通过宪法组织中央政府的实践,使其呈现出形式和实质相背离的双重特点。考虑到宪法是一种历史现象、政治现象、文化现象,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我们要秉承“三个坚持、三个反对”,以求既立足国情,又择善而从。
-
河北沦陷区伪政权研究郭贵儒 著《河北沦陷区伪政权研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大量日伪档案为依据,系统阐述了抗战时期河北沦陷区各级伪政权的机构设置、人员结构、运作态势、主要施政等情况,揭露和鞭挞了日伪勾结,疯狂镇压抗日运动、掠夺人民财富、推行奴化教育等罪行。书稿共分七章,主要以历史实证研究方法为主,同时借鉴政治学、统计学某些理论和方法,对本课题进行综合性、系统性地考察和研究。既关注伪政权制度层面、政策层面的静态研究,更重视伪政权运行机制、施政实况等方面的动态研究。史论结合,夹叙夹议,以叙为主。
-
近现代史事、人物与外交陈永祥 著《近现代史事、人物与外交》是作者陈永祥研究近现代中外历史的结晶,由26篇专题论文组成,分为史事篇、人物篇、外交篇三个部分,主要论及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和中国早期电影发展史,考察了徐继畲、蒋介石、宋子文、胡适、史迪威、戴高乐等重要历史人物,探讨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外交格局的演变,重点关注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近现代史事、人物与外交》的三部分内容虽各有侧重,但主题突出,融会贯通,体现了作者开阔的研究视野和独到的学术见解。
-
晚清民国众生绘李书纬 著晚清民国是新与旧交锋的时代,不仅孕育了很多大人物和值得铭记的事件,也在中西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中实现了社会进步。处在两个时代的交界,晚清民国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细节都反映出意味深长的时代特征。《晚清民国众生绘:1840~1949市井百态全记录》从市井社会的角度切入,讨论民国社会中的众生百态,包括优伶、商贾、奴婢、警察、钱庄、帮会等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以及贞节、婚俗、缠足等民间风俗,有很强的民间性,但同时大部分内容又涉及名人,比如蔡元培“废妾”行动、梁启超与中医等,内容丰富,引发思考。
-
中美联合抗日档案杨美利 著中美联合抗日这段历史对两国人民来说意义非凡,留下了恢弘的影响后人的历史篇章,这段历史不该被遗忘。中美、中日、美日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而三国之间微妙关系的形成,要追溯于在二战时期建立起的特殊关系……《中美联合抗日档案》以档案的形式详细地记述了二战期间中国与美国联合抗日的历史事实。在当时的特殊时期,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获得和平和安定,中美两国人民抛却成见,联合抗日,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形象而生动了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事件,让广大历史爱好者在阅读的同时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并对二战期间的中美关系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本书以图文结合的档案形式再现了那段宝贵历史,揭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战争真相,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美日三国关系的恩怨起伏……读懂中美联合抗日,你就读懂了,今天的钓鱼岛问题。
-
东北沦陷时期殖民地形态研究高晓燕 编本书描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之后整个社会的基本概况,全书以东北为名,而论述范围则基本包含伪满洲国的历史和疆域,除了今人认识中的东北三省之外,还包括了华北的热河以及内蒙古等地。本书还对近年来随着近现代史评价问题的讨论和多元化而流行的一些观念——如所谓日本在伪满洲国推动了中国东北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之论——做了有力批判。
-
清朝灭亡及北洋政府衰亡乔洪文 著《清朝灭亡及北洋政府衰亡》以纪实性风格,生动的事例,论述了1840年至1928年从清朝末期鸦片战争到国民党统一中华民国的曲折历程,生动回顾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艰苦探索。了解这段历史,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近代中国的国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之动力,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民最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指导李咏宾 等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指导》是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辅助用书,其目的在于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帮助,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全面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吏纲要的主要内容,学会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参加有关的考试提供更直接、更便捷的服务.也为教师组织考试提供帮助。本书是按专题进行编写的,首先介绍专题的教学目的和学习重点,使学生对专题的主要内容和需要把握的知识点有总体的了解。其次是结合高校课程考试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有关题型,设计了测试题。试题包含了有关考试的多种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辨析题、综合问答题和材料分析题,其中在分析题中提供了若干材料,旨在引导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
花随人圣庵摭忆黄濬,李吉奎 著《民国史料笔记丛刊:花随人圣庵摭忆(套装全2册)》出于福建侯官(今福州)黄濬之手,素被学界所重视。黄濬,字秋岳,又称哲维,号壶舟,室名花随人圣庵,生于清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或1891)。据高拜石《古春风楼琐记》,黄濬本籍台湾,其父黄彦鸿,字芸淑,光绪十四年戊子科举人,十六年庚寅科进士,签分户部主事,供职北京。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台湾沦日后,遂久居都下,把籍贯改为福建。黄濬十七岁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授举人,七品京官。尝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入民国,任北京政府陆军部承政厅秘书科科员,交通部法规编纂员,交通部秘书,财政部佥事、秘书、参事。得汪精卫等人赏识,1932年8月,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荐至地位仅次于秘书长之简任级机要秘书,得与闻密勿。1937年8月,以通日寇,父子俱伏法白门。有关《摭忆》成书经过,黄氏友人瞿兑之在《民国史料笔记丛刊:花随人圣庵摭忆(套装全2册)》序中曾说明原委,略谓,黄氏生前,将编定之“二巨帙”邮瞿;瞿“乃稍纠其笔误数处,并志所疑于眉端”。此稿随为天津孔某借阅。黄伏法后,孔某关河转徙,但仍守信将原稿退瞿,还付黄家。黄家乃于北平付印,并乞瞿氏作序。序中未明言该书付印包含多少条目,亦未言印刷情形。
-
走出区域研究董玥 编美国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通过“区域研究”而进入学术界,又通过内部的挑战和论争,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自觉地“走出区域研究”。对区域研究所带来的有意无意的惯性的批评今天仍然在持续。《走出区域研究(西方中国近代史论集粹)》收录了12篇过去20年里发表在重要英语出版物上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文章。文章的作者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英国仍然活跃在学术界的学者。《走出区域研究(西方中国近代史论集粹)》全书可分世界·区域·国家、革命作为历史变化的形式、城市与日常生活史、社会与历史之延续四个部分,大致反映了“走出区域研究”以后的学术关怀。本书由董玥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