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中美联合抗日档案杨美利 著中美联合抗日这段历史对两国人民来说意义非凡,留下了恢弘的影响后人的历史篇章,这段历史不该被遗忘。中美、中日、美日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而三国之间微妙关系的形成,要追溯于在二战时期建立起的特殊关系……《中美联合抗日档案》以档案的形式详细地记述了二战期间中国与美国联合抗日的历史事实。在当时的特殊时期,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获得和平和安定,中美两国人民抛却成见,联合抗日,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形象而生动了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事件,让广大历史爱好者在阅读的同时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并对二战期间的中美关系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本书以图文结合的档案形式再现了那段宝贵历史,揭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战争真相,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美日三国关系的恩怨起伏……读懂中美联合抗日,你就读懂了,今天的钓鱼岛问题。
-
日军侵华战俘营总论何天义 著《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日军侵华战俘营总论》是一部历经28年史料征集调查研究完成的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日军侵华战俘营总论》是一部由作者用业余时间和退休时光完成的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日军侵华战俘营总论》是一部在国家支持下由民间组织合力完成的书;这是一部征集千余名战俘劳工口述史料完成的书: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部力求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研究日军在中国建立集中营,并虐待奴役中国战俘劳工以及盟军战俘和盟国侨民,所犯的滔天罪行之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日军侵华战俘营总论》用事实说话,对日军残害战俘劳工的罪行做了详细揭露,力图还原历史真实,为中日友好和世界和平做出努力。
-
风卷红旗张庆军 著这是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如何诞生,从苦难到辉煌的艰难历史。南昌起义打响了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同时也引来了蒋介石更疯狂的围追堵截;羽翼未丰的人民军队在奋起反抗白色恐怖的同时,还要面对残酷的党内斗争的挑战。初出茅庐的红四军领袖“朱毛彭黄”已经逐渐展露锋芒,而真正阻碍红军勇往直前的,到底是蒋介石的飞机大炮,还是共产党内的喋喋不休?三大起义、开辟根据地、中央苏区四次反“围剿”……战争风卷残云、摧枯拉朽,十年间有血泪、痛苦、死亡,也有激情、理想、悲壮。《风卷红旗:苦难到辉煌》视野开阔而层次分明,场面宏大而结构紧凑,情节紧张而高潮迭起,人物饱满而情感丰富。大量精彩而真实的细节和故事包含着惊心动魄的人生沉浮和变幻莫测的战场胜负,引人人胜、引人深思。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胡德坤,宋俭 主编本书编写组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对教材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仍然保持了原教材的框架体系,主要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三进”工作,增加了党的十八大对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的新论述,增写了党的十七大以来10年的历史和党的十八大对这一时期历史的基本总结,特别是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的思想贯穿到整个教材体系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2版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学科创新教材)》胡德坤等编。
-
花随人圣庵摭忆黄濬 著,李吉奎 整理《花随人圣庵摭忆(套装全2册)》为民国时期出版的一部笔记资料,原稿最初连载于《中央时事周报》,续刊于《学海》,起迄于1934年至1937年间。积时既久,汇成巨帙。该书出于福建侯官(今福州)黄溶之手,素被学界所重视。
-
瓦德西拳乱笔记(德)瓦德西 著,王光祈 译《瓦德西拳乱笔记》按时间顺序,收有自1900年8月至1901年11月期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联军统帅瓦德西所写的日记、笔记,给德皇的奏议、函电、报告,以及德皇的谕旨、函电等,记述和反映了八国联军在华侵略活动及其内部矛盾、镇压义和团运动、胁迫清政府接受议和大纲,以及八国军队烧杀抢掠等内容,对了解和研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具有一定史料研究价值。本书作者瓦德西,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的联军统帅,所以此次出版的《瓦德西拳乱笔记》具有日记性质,真实性强,可以更好地再现那段难忘的历史,以史为鉴,对现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中国近现代的中央官署变革陈胜强 著西方宪法文化下中央政府的变革,体现为中央官署与宪法变迁的函变关系:宪法变——中央官署变,中央官署变——宪法变,文本变——实质变,人民诉求变——宪法变。在这些函变关系背后,中央政府变革的原动力是人民,基本途径是中央官署的政治实践,中央官署变革和宪法变迁呈现出法治和正当程序统摄下的良性互动关系。经过长期探索,中国建构了近现代宪法体系,并据此组织了中央政府。然中国近现代中央官署变革历程呈现出形式上的立宪主义与实际上的“仪式化”宪法的双重特征。工具主义、文本浪漫主义和权力决断是中国近现代中央官署变革的突出特点。这种实质上的变革特点意味着,中国近现代通过宪法组织中央政府时以维护控权集团的核心利益为宗旨,宪法应当具有的人权保障功能被剥离;控权集团先于宪法存在并通过宪法分配政治权力,并在制宪后通过掌握修宪及释宪权来维护其核心利益。清朝以来的立宪进程昭示了“谁主导制宪比制宪程序本身更为重要”,宪法作为主权者政权合法性的证明文件地位显赫,但作为行为规范体系顶点、其他法律规范的源泉作用却不受重视,宪法仅在凝聚人心和证明政权合法性的工具意义上被强调,成为一种宣示意义上的国家大典。何以如此?或许,“德命”体系下的“上下一心”(或“同心同德”)传统可资解释。“德命”体系强调政权合法性的证成不通过权力来源上的多数同意和程序原则,统治权威是在法律体系以外获得合法性证明。战争胜负检验的人心向背是“德命”体系的核心,法律体系自身也靠它来证成。这种法从于政、法从于权的传统在历史传习过程中沉淀下来,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通过宪法组织中央政府的实践,使其呈现出形式和实质相背离的双重特点。考虑到宪法是一种历史现象、政治现象、文化现象,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我们要秉承“三个坚持、三个反对”,以求既立足国情,又择善而从。
-
近现代史事、人物与外交陈永祥 著《近现代史事、人物与外交》是作者陈永祥研究近现代中外历史的结晶,由26篇专题论文组成,分为史事篇、人物篇、外交篇三个部分,主要论及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和中国早期电影发展史,考察了徐继畲、蒋介石、宋子文、胡适、史迪威、戴高乐等重要历史人物,探讨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外交格局的演变,重点关注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近现代史事、人物与外交》的三部分内容虽各有侧重,但主题突出,融会贯通,体现了作者开阔的研究视野和独到的学术见解。
-
晚清民国众生绘李书纬 著晚清民国是新与旧交锋的时代,不仅孕育了很多大人物和值得铭记的事件,也在中西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中实现了社会进步。处在两个时代的交界,晚清民国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细节都反映出意味深长的时代特征。《晚清民国众生绘:1840~1949市井百态全记录》从市井社会的角度切入,讨论民国社会中的众生百态,包括优伶、商贾、奴婢、警察、钱庄、帮会等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以及贞节、婚俗、缠足等民间风俗,有很强的民间性,但同时大部分内容又涉及名人,比如蔡元培“废妾”行动、梁启超与中医等,内容丰富,引发思考。
-
东北沦陷时期殖民地形态研究高晓燕 编本书描述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之后整个社会的基本概况,全书以东北为名,而论述范围则基本包含伪满洲国的历史和疆域,除了今人认识中的东北三省之外,还包括了华北的热河以及内蒙古等地。本书还对近年来随着近现代史评价问题的讨论和多元化而流行的一些观念——如所谓日本在伪满洲国推动了中国东北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之论——做了有力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