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日本现存南京大屠杀史料研究程兆奇 著《日本现存南京大屠杀史料研究》通过辨析和梳理日本烬余的相关史料、特别是日本军队自己的记载,尝试从另一角度为复原南京大屠杀的本来面目尽努力。同时,《日本现存南京大屠杀史料研究》对历史进程不同于“概念”的曲折一面也略有论及。长期以来,日本一直有一种论调,认为东京审判是“胜者的审判”,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行为被歪曲丑化了;而在所有对日军的指控中,“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最大的谎言。由于日方文献在战后遭到了大规模焚毁,而日本又有人不承认事发当时中国和西方文献的客观性,使得这一观点对海外不知情的第三者,尤其是在日本民众中至今仍有影响。
-
中国近代史八种吕思勉 著吕先生长期从事文史教育和研究工作。一九○五年起开始任教,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一九○七年)、常州府中学堂(一九○七年至一九○九年)、南通国文专修科(一九一○年至一九一一年)、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一四年)等学校任教。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九年,先后在上活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其后,又在潘扬高等师范学校(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二年)、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五年)、上海滬江大学(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六年)、上海光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其中,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最久,从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五一年,一直在该校任教授兼历史系系主任,並一度担任该校代校辰。一九五一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光华大学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吕先生遂入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吕先生是教学与研究相互推动的模范,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永远抹不去的印记陈桦、李景屏《永远抹不去的印记·从发动甲午战争到参拜“靖国神社”》所用照片除实地拍摄外,转引自《清史图典》《宫女谈往录》《九·一八事变丛书》《山西抗战口述史》《从甲午战争到天皇访华》《中日关系三十年》《靖国神社揭秘》《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从香港割让到女王访华》《民国档案》以及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编的《南京大屠杀》等。《永远抹不去的印记·从发动甲午战争到参拜"靖国神社"》撰写历时13个月,其间对书稿进行4次删定、修改,堪称是呕心沥血。但参加写作的同人,也从无数仁人志士赴汤蹈火、肝脑涂地的牺牲中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时至今日,尽管人们的价值取向可以有多种选择,但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在争取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过程中,都应该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奉献精神与牺牲精神。
-
日伪统治时期的华北农村王士花 著8年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算不了什么,但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的8年,对于深受日本侵略、经历抗战艰辛的所有中国人而言,却是永世难忘的。全书共分六章,分别从政治结构与农村基层权力组织、粮食生产与流通、棉花生产与流通、合作社、经济封锁、文化教育等方面,具体阐述日伪在华北沦陷区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统治政策及其计划与实施状况,揭示日本政治上“以华制华”、经济上“以战养战”政策在华北农村的具体表现,分析华北农村经济与农民生活由此发生的变化及日本入侵后华北农村居民的生存空间和生活境遇,展示了沦陷后华北农村社会样态的主要方面。
-
花随人圣庵摭忆黄濬 著,李吉奎 整理《近代史料笔记丛刊》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华书局规划的大型史料丛刊之一种。限于当时条件,《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只出版了少数品种,后归入《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随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逐步深入,近代史料的整理亟待加强,为满足学术界研究之急需,为更广大的文史爱好者了解和认识中国近世社会的真实面貌,《近代史料笔记丛刊》现予以恢复出版。恢复出版后的《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做出适当调整:一、所收史料的时间断限,上至1840年鸦片战争发生,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二、考虑到近代史料的丰富多彩,本丛刊除收录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笔记之外,对于确能反映当时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真实情况的随笔、日记、年谱及其他原始资料,亦予以选择性的辑录。三、本丛刊所收史料,以一种或数种为一册,尽量保持其原貌,在每种史料前,均由整理者撰写说明文字一则,指明史料来源、版本情况及内容提要。四、本丛刊所收史料无分段和标点者,均由整理者按文意分段,并施加标点;原著明显错误予以径改;残缺字以口代之,错字、别字、衍字(文)、文字颠倒,改正处加[ ];佚文增补文字加【】,以示区别。五、为方便使用,整理者对史料中出现的纪事异同、文字具有特殊含义者,均加简注。
-
留法纪事周永珍 著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近代史重要的一章,但有关勤工俭学的资料出版甚少,且多数为老报纸消息汇集,原始资料面世者鲜见。《留法纪事:20世纪初中国留法史料辑录》作者历经十余年,搜寻得中法两国的有关档案、文物、照片及留法者的回忆文稿等诸多罕见资料,并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予以核实辨误,汇集成此书,为读者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对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将多所助益。
-
中国近代史十五讲陈旭麓陈旭麓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国近代史专家,以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理论体系蜚声史坛,学术研究以思辨见长,分析精当,文笔生动。本书选取作者有代表性的十多篇文章,兼顾思想性与可读性原则,内容涉及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按照时序与专题相结合进行编排。 作者说:“近代中国是我们祖国刚刚走过来的昨天,与我们的生活如此亲切,它的遭遇和前进更不能不使我们百回千转地思之了。”新旧杂陈,新陈代谢,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特点,也是其复杂性所在。因此,要理解这段历史,就不能不依靠思辨以揭示这种复杂性。作者对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命题,都进行了具体而有说服力的辨析。如对近代史线索的思考,对革命与改良、爱国与卖国、侵略与进步等关系的研究,对“中体西用”的历史演变和内在矛盾的阐释,对秘密会党、军阀对近代社会影响的探讨,等等,都发人深省。在历史人物研究上,作者主张“知人论世”,将人物放到时代与社会变迁过程中加以考察、认识和理解,揭示其性格与思想的复杂性,从而真实地再现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如对道光帝、光绪帝、李鸿章、孙中山与鲁迅等的论述,都令人耳目一新。
-
近代中国陈绛《近代中国(第18辑)》为《近代中国》第18辑,分为孙中山研究、近代中国政治、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史料辑存与研究、学术动态等六辑,收录了《对清末新政时期孙中山历史定位的浅见》、《光绪六、七年的晚清中国政坛——以刘坤一与李鸿章之争为中心的考察》、《“督抚革命”与“督抚式的革命”》、《从“维新”到“新政”——晚清社会变革的历史启示》、《评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的关系》、《辛亥革命时期湖南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关系》等论文。
-
战时日军对山西社会生态之破坏岳谦厚 著《战时日军对山西社会生态之破坏》不限于从表层上描述日本的侵华暴行,而以“社会生态”为角度,通过大量数据的统计及量化分析,从深层上挖掘战争之直接损失、战争之间接损失、战争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应时性影响以及对战后社会发展的隐形性、历时性或长效性影响。
-
民国采访战(美国)(Hallett Abend)哈雷特·阿班 著;杨植峰 译《民国采访战》(《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阿班回忆录)讲述的是美国记者阿班在华十五年,适逢中华民国历经多重巨变:北洋系统由盛及衰,国民党一脉则随北伐兴起;欧美势力在革命打压下委顿,日本势力则日益坐大。因地位尊崇,各国政要无不奉他为座上宾,中方如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日方如松井石根、须磨弥吉郎等,皆与之过从甚密。其报道则覆盖国民革命、蒋冯阎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一直到上海孤岛时代的最后一刻。可以说,中国历史这十余年的每一起伏、每一皱褶,无不通过他的键盘,传递给全球大众。史家知道的中国现代史是干枯的事实,而阿班提供的一个个侧面与细节,来自美国记者的独特视角,鲜活得带着汁水,而且向不为我等熟知,因而填补了空白,提供了参照,使历史更形丰满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