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秦风图文笔记秦风《秦风图文笔记》是我在《老照片》发表的图片和文章的集结,其中不少文章被一些主流的报刊多次转载过,并且引起相当的回响。我知道,这些看似平凡无奇的照片故事,正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看待过去的方式,让中国人面对自己的过去时,能抱持更宽广的心胸,让不同思想态度的人能相互欣赏。
-
民国史论丛袁成毅《民国史论丛(第1辑)》是研究民国历史的论文汇编,书中作者均为国内外民国史研究的知名专家,内容涉及民国史研究的各个领域,内容丰富多彩,是给未来民国史研究许多有益的启示,对于推动民国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历史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段治文面对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200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推出了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四门必修课。这是自1998年思想政治理论课“98方案”实施以来的又一次重要改革,简称“05方案”,该方案从2006年秋季开始在全国高校全面推行。“05方案”的实施,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力争在几年内,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
-
温故刘瑞琳 主编《温故(3辑)(合订本)》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它以记述一个小人物生死与档案的文字,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我们需要温故,是因为我们的健忘,从温故中而知新则是我们温故的目的。从《温故》中,细心的读者都能感悟到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温故。
-
铁血华年赫连勃勃力大王 著掸去历史的灰尘,我们终于发现,武昌起义,这个宏大、雄壮的历史过程,正是在某些英雄个人的主观意志活动下达成的。在伟大的革命中,新军官兵们无惧牺牲和挫折,他们大无畏的革命冲动,使得枯燥、琐碎、危险的日常生活,顿时充满了冒险和激动。即使是一个铁钉,一个威力微小的炸弹,一纸无关紧要的文字,也因革命的宏大叙事,而变得充满了戏剧性和不朽的意义。“暴力革命造成的一个并非本意的后果,常常就是独裁。总是这样,法国革命带来罗伯斯庇尔和拿破仑。17世纪时的英国革命带来克伦威尔的独裁。……因此看来,革命理想的拥护者,几乎总是成了革命的受害者。”这段话,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辛亥革命,带来了袁世凯和日后的混战的军阀。确确实实,“有暴力倾向的革命,肯定不容批评的自由和建立反对派的自由”,但这种苦涩的结果,绝非起义英雄们的初衷。怀着许多好奇,许多敬畏,许多怀疑,我们回望1911那激动人心的铁血华年。
-
1898年中国故事马勇 著1898年距今不过一百余年,然而它留下的谜团却让我们困惑至今:轰轰烈烈的新政仅仅进行了103天,就被慈禧太后一夜之间全部推翻。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谭嗣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政变到底是怎样发生的?有人说起因于袁世凯告密,有人说因为维新势力的内讧,还有人说是英日俄国际势力干预的结果,真相到底如何?《1898年中国故事》作者以可信史料梳理排比,以日常情理细致分析,以逻辑推理填补缺失,以明白易懂的文字解疑释惑,讲述一个不一样的1898年中国故事。
-
长征历史地位和作用新探高凤林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和军队进行英勇斗争的伟大史诗。在历时两年的长征中,以遵义会议为转折点,我们党坚持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联系在一起,取得了战略转移的重大胜利。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它不仅使党、红军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为党带领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迎来了新曙光;它不仅推动了党的团结和成熟,而且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是认识和研究中国革命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金钥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长征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国外研究看,由于政治立场和价值观的不同,也存在着由否定长征进而否定中国革命等错误观点与倾向。所以,该研究也是捍卫长征历史尊严、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的必然要求。同时,长征历史地位和作用研究有助于认识党的领导集体和领导体制形成和演变的规律,有助于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客观规律,有助于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形成、演变和发展的规律。长征研究历来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改革开放以来,长征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具有研究领域宽、认识全面、不囿于成见、勇于创新的特点和趋势,但是研究的重点极不平衡,长征历史地位和作用研究就是当前长征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已有的研究存在着研究视角不开阔、研究深度不够等缺陷,理论分析也比较薄弱。随着历史的发展,长征将愈发显出其永恒的魅力,因此,在已有长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站在历史和现实的新高度,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深人长征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研究仍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本研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方法,在正确处理长征的历史性和逻辑性、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历史和现实等关系的基础上,从“六个转变和一个精神”角度分四个层次逐步深入探析长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进而总结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第一章分析了长征中新的领导集体形成的必然性和历史过程,着重分析了新的领导集体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第二章进一步分析了长征在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三章解析了长征的历史过程、党的策略方针的演变及其作用;第四章阐述了长征时期中共与共产国际关系的改善、独立自主原则确立的必然性及其作用;第五章在前四章的基础上概述了长征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紧迫性及其对长征和中国革命的重要作用;第六章又在前五章的基础上分析了长征对中国革命形势从低潮向高潮转变的原因、条件和具体表现;第七章揭示了长征精神的内涵及历史意义,强调新时期弘扬长征精神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长征中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不仅实现了党的领导集体和领导方式的转变,而且对长征的胜利以及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长征不仅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了从城市到农村的转变,在实践上也是把中国革命中心放在农村的又一成功范例,而且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既包括农村和城市的“革命中心”问题,也包括南方和北方的“革命重心”问题,深化了对道路理论的认识,拓宽了道路理论的内涵,促使了道路理论的成熟;长征开始并初步实现了党的策略方针从革命统一战线到爱国统一战线的伟大转变,充分显示了党的先进性,由此开始了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伟大转变,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民族的振兴积累了宝贵经验;长征中独立自主原则的确立,促使了党的成熟,改善了与共产国际的关系,提升了党在共产国际的地位。正是在此基础上,长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开辟了道路,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奠定了组织基础、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到成熟的转折点。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长征胜利并结束了内战,保存了抗日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由国内阶级斗争的低潮转向抗日民族斗争的高潮,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J,重要基础。伟大的长征所培育的长征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升华,也是对近代中国革命精神的扬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体现,是井冈山精神之“流”和延安精神之“源”,也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与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不仅是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的不竭精神动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
近代史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资料》自创刊以来,坚持以为近现代史学术研究与教学服务为宗旨的办刊方针,并不断开拓发掘近代史研究薄弱领域的资料,主要刊出1840—1949年中国近代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民俗风情、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史料,其中有档案、函电、日记、著述稿本、回忆录、访问记、调查报告、照片、拓片等原始资料,还有年表、统计表及资料考证著作,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的外文资料的译文。 本期为总117号,主要有李鸿章未刊书札四通、俊明两等小学堂章程、中国海关《十年报告》选译(1902—1911)——教育改革史料、扬州辛亥吟、丁文江年谱(续一)等资料。
-
近代史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近代史资料》的主要内容有天津英租界皇冕契及其他;汤公介先生事略;李鸿章撰王茂荫神道碑考;陶成章两篇佚文钩沉;《张曾敫档案》所存山西大学堂史料;丁文江年谱(续二);韩国人眼中的临城劫车案——匪巢探险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四次报告;1945年中苏莫斯科谈判斯大林与宋子文会谈记录补遗;中共党史革命史史料书目提要(三)等。
-
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的历史经验研究孙建娥实践决定着马克思主义是否能够成为科学的革命的理论体系、是否能够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而革命实践的本质,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斗争。而且,理论总是落后于实践,必须在实践的推动和检验之下向前发展,必须不断地回答人民改造世界和创造幸福生活的实践所提出的新问题、新难题。否则,理论就会被新的实践所遗弃,或者成为新的实践的负担和阻力,也就难以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