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中学图书馆文库曹聚仁 著本书是曹聚仁先生写的一本小册子。 这本《史话》,开始于19世纪中叶,其时正当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中国近代史开端;收尾至抗战军兴。也可换一种描述,说它纵贯晚清和民国。就本书结构而言,首章“前词”是总论概述性质,接下来的21节则依时间顺序写来,各节大致以人物为经线,以事件为纬线。所拈出的重要历史人物包括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袁世凯等,重要历史事件则包括甲午海战、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五四运动等。 作为一本近代史扫盲性质的历史读物,《史话》的文字风格平易晓畅、简洁而生动,没有教科书式的枯燥和刻板。史料之外,又征引了不少感性的文学材料,如黄遵宪、梁启超的诗文和《新青年》上的言论,以文入史,文史互证,有别于一般史家著述。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难点解析与练习宋俭,李勤 主编西方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产生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对此要从历史实际出发,从三个角度来看待和认识:第一,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关系的角度。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西方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观动机是要掠夺、压迫中国,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完全是由他们自身利益驱使的,而决不是为了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帮助中国变成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它在实现其利益和目的的过程中带来的客观效果,如瓦解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把中国卷人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并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并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
-
真假共和朱宗震 著辛亥革命那一代人,既没有涌现传统社会诸葛亮、刘伯温式的深思熟虑的谋士,也没有出现对路线、政策、策略进行严密分析的现代英雄。中国文化中的智谋之士,在那一代人中竟然没有涌现。问题不在于袁世凯是否有理由集中权力,而在于袁世凯集中权力之后,为什么依然解决不了他承诺解决的社会课题,也就是以强有力的政府,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内政和外交问题?民国初年的议会也很有趣,无论什么时候,总会有一些议员出来对袁世凯的集权要求抵抗一下,甚口使没有了同盟会一国民党的激烈派分子,仍然有人按照共和制原理和相关法规进行抵抗。但这种抵抗,一旦发生利害关系,又总是不能坚持下去。袁世凯称帝失败,真的是共和制的胜利吗?不是的。辛亥革命时,清王朝的遗产由体制内的权臣袁世凯继承;而护国战争后,形势更加恶化,袁世凯的遗产分别由北洋系统的段祺瑞和冯国璋瓜分,连一个表面统一的局面都丧失了。民国的招牌依然存在,但民国的现状,却是军阀混战的黑暗岁月。这是一段悲情的历史。这是一群失败的豪杰。
-
1860-1930英国藏中国历史照片中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 编本书收录了大英图书馆等数家英国主要图书馆收藏的中国主题的老照片,时间从1860年至1930年,内容涉及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光及民俗等各个方面,而其中最为珍贵、最为系统的包括三个方面,即义和团、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方面的照片,多为首次付梓面世,是研究和了解相关事件的珍贵史料。
-
西安事变纪实申伯纯 著《西安事变纪实》西安事变是我国现代史上具有转折点意义的重大事件。在事交过程中,笔者有幸得以参与其事,所知内情较多,对于党中央处理这次事变的英明正确,也有许多亲身的感受,因此事后常常感到有责任把自己亲知亲闻的有关情况如实地记录下来。但是,事变后接着是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长期的战争环境没有充分时间从事这项工作。全国解放后,开国伊始,工作繁忙,也无暇及此。直至l955年,笔者到政协工作,公余多暇,才有机会着手实现这个多年的夙愿。笔者先就自己回忆的情况以一事为一段,逐段写出,然后向许多当事人收集资料、征询意见,随问随记。l956年,周恩来同志在西安事变二十周年纪念座谈会上号召各方面有关同志写稿之后,又收到一些资料。这样日积月累,时作时辍,经过四年的时间,到l959年夏季,写成了一百段的初稿,打印送请领导及有关当事人审阅提出修改意见。
-
抗战中国国际通讯照片秦风老照片馆 编《抗战中国国际通讯照片》讲述2007年春,秦风老照片馆从荷兰文物收藏家蓝柏先生处收购了一批抗战原版照片。它们是国民政府中央宣传机构于抗战时期,向欧美新闻媒体发布的新闻照片,目的是报道中国军民抗战的消息,宣扬中国人保家卫国的精神,以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每张照片都附有一张薄纸的英文说明。稍微遗憾的是,当年新闻照片的习惯只注明发布单位,却没有写上摄影者。整体来说,时间大致是从1938年国民政府在武汉指挥战局,一直到迁至重庆的最初几年。值得重视的,这批照片的其中一大部分反映了武汉和重庆的救亡活动,以及大后方生产报国的情况。这方面的内容,作为抗战史实的重要部分,文字的叙述已经很多,可是影像的呈现却很少,这批照片可谓填补了这方面的一些空白。需要说明的是,这部结集成册的抗战时期中国国际通讯照片,所有图片说明均由原来英文图说中译而来,以期保留图文的原始风貌。《抗战中国国际通讯照片》代表了我们不断耕耘抗战影像的努力,也期待通过点点滴滴的累积,以逐步铺陈全民抗战的完整记忆。
-
历史的怪胎蔡德金 著中国军民与汪精卫汉奸集团及其傀儡政权的斗争,是整个对日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了解汪伪政权在沦陷区的罪恶统治,是史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本书是对汪精卫国民政府的研究,从其萌芽、发展、壮大到灭亡的全过程,一共存在了五年零五个半月,但却使中华民族蒙受了空前的灾难与牺牲,为日本帝国主义做了帮凶……
-
血战与洪祸梅桑榆 著徐州会战,局势恶化,危急关头,蒋介石飞赴郑州,组织兰封会战,阻挡日军西进。抗日将士拼死搏杀,战斗残酷激烈,惊心动魄,万千英雄血洒疆场。以水代兵,致使黄河泛滥,泛区田舍荡然,一片汪洋,人民或葬身洪水,或流离失所,或冻馁而亡。花园口掘堤事件,一时震惊中外,灾情之惨重前所未有。《血战与洪祸:1938年黄河花园口掘堤纪实》客观而详细地描述了蒋介石在危急关头怎样调集10余万军队,在豫东地区组织并指挥“兰封会战”,围攻沿陇海铁路西进的士肥原第十四师团,以及国民党军官兵怎样与日军展开一系列残酷激烈、惊心动魄的战斗。全面披露了花园口掘堤怎样从决策到实施,以及国民党当局害怕国内与国际社会舆论的谴责,如何极力掩盖事实真相的种种内幕。真实地再现了黄河泛滥之后,泛区田舍荡然,一片汪洋,人民或葬身洪水,或流离失所,或冻馁而亡的悲惨情景。其中对“兰封会战”的详细介绍,为同类题材所未有。
-
近代史资料文库庄建平 主编《近代史资料文库(共10册)》按专题和重大事件分为十卷:1.政治一;2.政治二;3.外交;4.军事;5.太平天国;6.庚子事变;7.辛亥革命;8.经济;9.文化;10.社会。全书所收大部分资料选自《近代史资料》总第1号至100号,另有少量资料选自《近代史资料专刊》和《近代稗海》各辑的资料。《近代史资料文库》体例与中国史学会所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基本相同,然而所选录的史料内容皆为丛刊本所未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创办的《近代史资料》,是国内唯一专门刊载中国近代史资料的学术刊物。自1954年创刊迄至2000年,陆续刊登了1840年至1949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社会民情等各方面的史料,其中包括档案、函电、日记、著述稿本、回忆录、访问记或调查记等原始资料,还有罕见的书报、图片、拓片和各种实物资料,以及年表和考证文章,还包括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外文资料的译文。四十多年以来,《近代史资料》编辑出版了一百期,与此同时,还编辑出版《近代史资料专刊》如大型史料集《北洋军阀》、《抗日战争》等二十二种,以及《近代稗海》十四辑,总计将近一亿字。这些期刊和专刊问世以后,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享有较高的声誉。然而前后相隔近五十年,《近代史资料》不仅书店很难见到,即使是国家和大学图书馆也是缺期短号,很不完整,给读者寻找这本期刊所发表的新史料,带来很大闲难。
-
旧日影像(英)何伯英 著;张关林 译《旧日影像》用旧照片去展示中国的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义和团”、“通商口岸”等,对过去大多数只停留在文字层面的读者来说,都是新颖的。本书收集的文献和景观照、肖像照和照片明信片,全部来自上海、伦敦、巴黎和波士顿的私人收藏、档案馆和图书馆。著名摄影师如约翰•汤姆森和菲利斯•比特等所拍摄的照片主题广泛,有军事题材的也有北京全景•以及中国的娼妓和罪犯。这些动人的照片配有引人的历史描述,而摄影的发明正好与西方入侵中国同步。虽然那些迷人的“中国风格”夹杂着观赏者的文化偏见,可是从中衍生了极丰富的文本与形象互动,不仅使中国史专家和学摄影的学生耳目一新,普通读者也将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