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内战与危机杨奎松本书以1927─1937年间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为线索,叙述近代社会在这段错综复杂的特殊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在完成名义上的统一中国后,从实施训政、实行宪政到强化军事、国防、教育、经济基础的种种努力和尝试,中共在共产国际指导下实行农村武装割据、创立苏维埃共和国、发展壮大红军的艰难历程。书稿以翔实可信的史料反映这一时期中国历史舞台上两个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两个党(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曲折交涉,再现了自“九一八”事变后两党政策的转变、中共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国共合作的实现这一清晰的历史脉络。
-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王奇生暂缺简介...
-
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马勇在甲午战争后的中国危急局势的背景下,本书以戊戌维新至辛丑条约的签订为内容叙述的主线,描述了1895~1900年中国近代社会各阶层对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思考和变法图强以及反抗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过程,展现了中国朝野各阶层人士呼吁变法图强,试图以自强对抗列强侵略和掠夺的艰难斗争。作者以丰富的资料叙述了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帝国主义列强在甲午战争后对中国的掠夺,清政府维新运动的全貌、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蓄意扩大战争以及东南互保等,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社会生活诸方面的状况。
-
中国现代化史许纪霖、陈达凯就中国而言,现代化的变迁并非一个简单的向欧美国家的认同过程,亦非面临外侮时的“冲击一反应”过程;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的延续。自1800年起的一个半世纪里,在严酷的运作背景之下,中国现代化运动的酝酿、肇始与起步,既有后发展国家普遍遭遇的困境、也存在着中国文明独特的沉重遗产。当历史的时钟被拨到1949年,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自1800年以降的那段历史的影响却久久不会消散:1949年以后的所有历史都可以在这渐渐远逝的一个半世纪中找到最初的基因和起点。《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自1995年出版以来已经经历了十来个春秋。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学术解收的力量,曾经风靡于中国学术界。本书即是在那一特定时期,一群知识分子依据现代化理论进行探索的结果。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从现代化变迁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它以现代化为指向与核心,从政冶、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学术、军事、习俗诸方面重新观察并叙述了1800年至1949年的这段历史,全方位地描述了中国社会这一时期的宏观全景和内在脉络。本书以其视野开阔,结构新颖,立论鲜明,材料扎实,文风从容的特点在专业工作者和非专业读者中获得好评。历史翻过了20世纪,进入了新的一页。本书作为具有探索性质的通论性著作;在学术转型的年代得到了史学界和知识界同仁的肯定,同时也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必不可少的一本著作。本书2006年的再版,既是对于过去研究的回顾,更是对于未来探索的推动。
-
思想启蒙与文化复兴洪峻峰 著“五四”是现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资源和长久不衰的学术话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五四思想文化问题,一直是学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也是争议最多、观点最为混杂的研究领域。对于思想史、文化史研究者来说,“五四”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这个时代,正如恩格斯在评论欧洲文艺复兴时所说的,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这些“五四”巨人,以他们留下的光辉事业及其思想、学识和人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者。“五四”是现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资源。几十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风云变幻,各种思潮不断涌现,而这些不同思潮都追溯到“五四”,从“五四”思想中寻找活水源头,“五四”也一再显示出它的思想的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思想关联着整个中国现代思想史。
-
1904-1948岁月东北秦风 编著1904年,日俄列强全面摊牌,爆发战争,结果日本大获全胜,从帝俄手中夺得旅顺、大连及南满铁路的经营权,更欲掌控中国东北。1928年,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此举不但没有吓倒张学良,反而促成东北易帜,公开抗拒日本对江北的领土野心。随着关东军的军事占领,筹划多时的“满洲国”也粉墨登场,逊帝溥仪成了关东军手中最大的玩偶。为确保占领,日本将本国贫穷的农村人口大量地迁移到中国东北,并对其编织了一套美梦,由思想家、教育家、作家、记者齐声共鸣,将中国东北描绘成任何人都可以力争上游、美梦成真的人间天堂。殖民主义光鲜外表的背后,却是日军持续的侵略以及空前残酷的清乡手段。中国人民并没有因此屈服,反而越挫越勇,在抗暴斗争中谱成悲壮的民族史诗。1945年,苏联红军进入东北以后,立刻牵动美苏争霸与中国内政的敏感神经,这将决定战后的世界里谁将是真正的老大,以及中国人未来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
-
山西新军史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简明中国近现代史读本黄颖黔 主编该书利用各种素材事例,准确说明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明确指出,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统治的双重压迫,人民生活艰难困苦,国家落后挨打。在民族危急关头,中国资产阶级相继发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力求促成中国走向资本主义,但是无一例外都遭受重挫。只有中国共产党秉承人民意愿,提出了反帝反封、救国救民的革命纲领,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该书充分兼顾到对外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叙述简明扼要,详略得当。上篇主要说明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基本线索,下篇在“一个中国”的大框架下,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现实,着重说明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和海外华人华侨的历史概况。
-
气贯日月山令、禺羽、小方一八三九(清道光十九年)六月三日下午,广东省虎门镇口村码头旁的海滩上人山人海,全都围着新落成的两个方形大池。那两个池长宽各十五丈多,池底平铺着石板,池前各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涵洞处还装有闸门,池后有一道水沟,可把山边的水引入池中,池的四周围着栅栏和钉板。
-
长征的故事高成文 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