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战国制度通考缪文远著国家教委“八五”规划项目
-
清代野史辜鸿铭,孟森等著本书原名:满清野史。
-
战国策新校注(西汉)刘向辑;缪文远著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缪文远君,治先秦史多历年载,于《战国策》致力尤深。勤荛博采,研精覃思,既已撰著《战国策考辨》、《七国考订补》,由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先后刊行间世矣;近又董理积年旧稿,对《战国策》全书校勘疏释,成《战国策新校注》,将付巴蜀书社印行。缪君持书稿相示,余读而善之,因书其端曰:自东汉高诱注《战国策》,其后宋姚宏、鲍彪,元吴师道,均有校注。清人治《战国策》撰著成书者亦不下数家,其中固多精言正解,然亦不免疏误缺失,此固由于研虑不周,而凭藉不足,参证无从,亦一因也。缪君校注此书,既博览前人疏释考证之作,择善而从,又莧采晚近出土之竹简、帛书、铜器、石刻,与文献参稽互证,细心研寻,遂能发覆纠谬,度越前修。此固由缪君用力精勤,抑亦时代之赐矣。兹就释事、释人、释地、释官、释文辞诸端举例以明之。释事者:(齐策一,邯郸之难章》载魏攻赵邯郸,齐军救赵,败魏于桂陵事。《战国策新校注(修订本)》取银雀山所出《孙膑兵法》以印证之,较《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所记更为本末详尽。又《秦策二》医扁鹊见秦武王章)载扁鹊以石为秦武王医疾事。《战国策新校注(修订本)》取山东出土之汉画像石“扁鹊针灸行医图”(此石今藏曲阜孔庙内)加以证释,其事益明。释人者:《中山策》载司马惠相中山,旧注于司马意但言其为中山臣。《战国策新校注(修订本)》取《吕氏春秋,应言》载墨者师与司马喜(喜与愚古通用)于中山王前议兴兵攻燕事,证以河北平山所出之中山器,知此司马喜实即《中山王鼎》铭文所言“奋桴振铎”亲率三军攻燕之中山相邦司马〈贝用〉。又《战国策》多记奉阳君事,其人亦见《史记》。但此奉阳君为何人?与李兑是否一人?众说绘纭,迄无定论。《战国策新校注(修订本)》证以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第十二章,奉阳君自称其名为“捝”,“捝”即“兑”字,则奉阳君与李兑为一人明矣。
-
敦煌吐鲁番研究季羡林,饶宗颐,周一良主编泰国华乔崇圣大学创办人暨华乔报德善堂董事长郑午楼博士慷慨资助。
-
隋唐五代简史吴宗国著暂缺简介...
-
宋夏关系史李华瑞著一、主要内容:10-13世纪是两宋和辽朝、西夏、金朝等政权对峙的时代,也是中国各民族进一步融合的时期,宋朝和西夏前后有一个半世纪的直接接触,期间大部分时间处于敌对和交战状态,和平共处、友好往来的时间较短。正是如此,双方剑拔弩张的对峙、刀光剑影的厮杀以及充满人情味的民间友好往来,构成了复杂而悲壮的宋和西夏关系的历史篇章。全书39万字,引用各种文献资料200余种。分12章,主要论述了北宋对西夏政策的演变,北宋末期及南宋与西夏的关系,宋、夏的统兵体制、兵力配置、装备、给养,宋夏的历次重要战役,宋夏战争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特点,宋夏贸易与双方战争的关系,宋夏与辽朝的三角关系,宋夏对西部吐蕃、党项等族的争夺,北宋和西夏的交聘情况,以及双方的国信使制度,“外交”文书等。而结论和尾论则就宋夏关系史的研究方法、史料的运用以及相关的理论问题作了简要的说明。二、主要观点:后世叹惋宋朝之不武,在与西夏的交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西夏与宋不论是其幅员还是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两者都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是宋在与西夏的交往过程中却常常处于尴尬的地位,以至宋神宗慨叹"夏国自祖宗以来为西方巨患历八十年,朝廷倾天下之力,竭四方财用以供馈饷,尚日夜偏偏然,惟恐其盗边也。"那么,如何解释泱泱大国难于应付“撮尔”小国的挑战呢?若仅从宋夏关系中的具体事件或表象去探究,显然是不够的,只有深入到对方的政治、军事体制中,深入到双方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大环境中去探究,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本书对宋夏关系的描述没有停留在双方经济、军事交往中的人和事件上,而是以北宋政治运行机制为切入点去探寻宋与西夏交往的发展轨迹。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无庸讳言,宋与西夏的时战时和构成了宋夏关系最重要的特征,和与战的转换,在宋夏关系前80年中主要取决于西夏对宋的挑战,这一时期宋在很大程度上都处于被动的应战态势。那么为何西夏要屡屡发动战争?目前学界对此问题已做了多方面的探讨,但结论似不能令人满意。该书以唯物史观关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每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从宋夏不正常的经贸关系探究个中原因。1978年由杰里弗巴勒克拉夫主编、80位西方历史学家执笔编撰的《世界历史地图集》曾指出"宋比唐的世界主义为少,对外部世界经常采取防范和猜疑的态度"。这有两方面的具体表现:一是北宋建立后,为避免重蹈五代的覆辙,对唐未五代以来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财政制度等作了重大改革和调整,但是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防范武人专权太甚,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策和措施,转化成为它的对立面,军政弊制使得军力国势不振。自宋太宗朝起军事失败主义抬头,政治逐渐走向内倾,从而导致守内虚外国策的形成。二是由于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对周边诸族滋生了一种文化优越感,在吸收外来文化以发展本民族文化上,也抱着盲目自大的故步自封的态度,特别是儒家传统文化那种经由宋学强化了的道德至上主义的鄙视讲利的思想日益突出。认识这两点,对考察、理解北宋对西夏的政策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不论是宋的消极应战,还是此消彼长的主战论和反战论的交替,与这两点都有直接密切的关联。该书出版后,聂鸿音、罗炳良、朱瑞熙等专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图书评论》等报刊上发表评介文章,给予较高的评价。
-
血光之灾周宗奇著暂缺简介...
-
尚书章行著《尚书》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史书。它的内容涉及上古尧、舜、禹至春秋秦穆公,有关君主们的谈话记录、演说词、命令、宣言等文献档案。《尚书》文字艰深,自汉至今,二千余年,一直被学者们公认是难读的书。这次出版《尚书:原始的史册》是从政治、经济、宗教、法律等方面选取《尚书》的有关原文,用白话文今译,并略作评述。
-
周礼冯绍霆著《周礼》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它通过介绍周代的官制,描绘出古代儒家对理想社会的总构思。为了帮助今天的普通读者阅读这本古书,我社特出版《周礼:远古的理想》一书。本书选取《周礼》的主要内容,分别译成白话文,并从理想社会的总蓝图、治国、治民等方面,分析介绍《周礼》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周礼》的价值,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经验或教训。
-
大唐新语译注(唐)刘肃撰;何正平,王德明等编著《大唐新语》,唐·刘肃撰。新唐书艺文志称刘肃为“元和中江都主簿”。而本书今本有元和丁亥公元八○七年)作者自序,结衔题“登仕郎前守江州潯阳县主簿 ”。全唐文卷六九五一云“肃元和中历江都县、潯阳县主簿”,大约是兼此二者而言。他无可考。本书记载唐代历史人物的言行故事,起自唐初,下迄大曆(公元七六六七七九年),多取材于唐代国史旧闻。模仿世说新语的体例,分“匡赞”、“规谏”、“极谏”、“刚正”等三十个门类,十三卷,主要收有关政治和道德教化内容的史料。书后有“总论”一篇,表明作者的意图:要用前事作为鉴戒。本书始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杂史类。宋史艺文志列入别史类,作“唐新语。”明人刻本改题“大唐世说新语”或“唐世说新语”。四库全书据新唐书艺文志恢复原名,并列入小说家类。本书将《大唐新语》进行注释、翻译、点评。注释和翻译部分主要是梳理文字,诠解疑难,随文释义,为普通读者提供了极大方便;点评则要言不烦;重点生发,时有新意,能让人在读完原文、译文后颇有新收获。书后附“人物小传”,对理解书中所叙人物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