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中国古代地图集曹婉如[等]编搜集、整理、汇编古文献,虽不是创造性的文化建设工作,但对文化保存、传布所作出的贡献是很大的,可以说不下于,有时甚至有过于创作者。《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是两种具有重大价值的中国古代地理名著,中国文化宝库中能拥有这两部名著,当然得归功于班固和郦道元,但班、郦二人的贡献,主要不在于二人自己的撰述,而在于他们把许多有价值的原始地理著作搜罗汇编在一起,从而使这些宝贵资料不至于散佚失传,得以传诸后世以至于今,要是没有班、郦,这么许多价值很高而篇幅短小的原始作品,就不可能流传下来。
-
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高翔著本书包括清初满汉文化冲突与康熙政治构想;帝位合法性危机与雍正治术;盛世的思虑:乾隆治政轨迹等内容。
-
稿本后汉书疏记戴蕃豫著本书对有关《后汉书》的浩瀚史料作了详细的比较研究,按范晔《后汉书》书自为序,补注 了王先谦的《后汉书集解》。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历代诸多版本的《后汉书》中较多的疏漏条 目作了细致的考证,明确了不少史实记载中存在的谬误。本书涉及史料较多,书末附录宋以 来关于《后汉书》研究的文献。
-
文白对照全译《续资治通鉴》改革(2)《续资治通鉴》是清代伟大的史学家毕沅所著,全书二百二十卷,上承《资治通鉴》,起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迄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以编年体形式记载宋、辽、金、元的历史,前后四百零九年。 读中国历史,不可不读《资治通鉴》;读《资治通鉴》又不可不读《续资治通鉴》。
-
胡适集黄夏年主编我们选编本丛书各文集的标准只有两个:一是学术性。所选文章应该是优秀的佛学或者关于佛教的研究著述。二是史料性。所选文章应该反映佛教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的某一特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戚戚相关。由此而附带声明一句,所有文章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遣词造句、发言主张当然有其所处时代的风格。除有的文集主人所发的议论与现实严重相悖而不能删节外,我们一般均作原文照录的处理。
-
梁启超集黄夏年主编我们选编本丛书各文集的标准只有两个:一是学术性。所选文章应该是优秀的佛学或者关于佛教的研究著述。二是史料性。所选文章应该反映佛教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的某一特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戚戚相关。由此而附带声明一句,所有文章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遣词造句、发言主张当然有其所处时代的风格。除有的文集主人所发的议论与现实严重相悖而不能删节外,我们一般均作原文照录的处理。
-
陈垣集陈垣著;黄复年主编我们选编本丛书各文集的标准只有两个:一是学术性。所选文章应该是优秀的佛学或者关于佛教的研究著述。二是史料性。所选文章应该反映佛教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的某一特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戚戚相关。由此而附带声明一句,所有文章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遣词造句、发言主张当然有其所处时代的风格。除有的文集主人所发的议论与现实严重相悖而不能删节外,我们一般均作原文照录的处理。
-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刘梦溪主编;傅斯年著一个民族的学术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光,特定时代学术精英的活动,往往蕴藏着超越特定时代的最大信息量。处在世纪转换之际的中国,迫切需要在鉴往知今当中,获得富有前瞻性的思考。肇始于1990年左右的中国现代学术,在方法上吸收了当时世界上流行的新观念,并开始中西学术的交流与对话。学者们在认定学术本身价值的基础上,产生了学术独立的自觉要求。从作为中国现代学术发端之重要标志的严复译著起,一大批学者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建构了弥久不变和与时俱新的双重品格,具有开辟意义和示范作用。这些经典著作,辉耀于中国学术璀璨的天穹,成为今日学子捕获学思灵感的重要源泉。本丛书将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胡适、金岳霖、顾颉刚、冯友兰、陈垣、李济、熊十力、鲁迅、吴宓、吴梅、陈师曾、张君劢、方东美、唐君毅、廖平、蒙文通、汤用彤、蔡元培、杨树达、余嘉锡、赵元任、钱基博、马一浮、郭沫若、太虚、杨文会、欧最渐、吕澄、傅斯年、董作宾、洪业、杨联 、罗振玉、陈寅恪等现代学术巨子具有恒在意义的经典之作萃集一起,既展示了中国现代学术足可彪炳百代的巨大成就,更为面向未来、企盼更大腾飞的中华民族提供获致理性通明的精神营养。为方便阅读,每卷前附有作者小传,卷后附有作者的学术年表及著述要目。《性命古训辩证》一书于1940年正式出版,傅氏时在昆明任中研院史语所所长。是书写于抗战之前,中经战乱,先后在上海、香港排印,故版式不一。本集采自台湾联经1980年版《傅斯年全集》第二册,版式已经划一。是书从甲骨金文开始追溯“性”、“命”二字的来源及其演变,涉及中国古代思想史各家流派,一直推断宋明理学是先秦儒学的集大成。作者以考据、训诂、语言学等方法与社会历史背景互相发明印证,重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傅斯年(1896—1950),山东省聊城县人。三十三岁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所所长,擘画安阳殷墟考古等田野调查工作,为中国信史建立珍贵的史迹史料。五十岁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五十四岁任国立台湾大学校长,广延教授、增建校舍、充实图书、奖励研究,奠定台大的学术根基与自由传统。
-
中国历代年谱总录杨殿Xun编片断:年谱目录姚重华生卒年不详舜年表一卷清·徐时栋编烟屿楼读书记卷一〔按〕此表编至百十岁止。舜年清·左暄三余偶笔卷十六姬昌殷文丁元年生帝辛二十八年卒(约前1095—前1034)文王疑年丁山编文武周公疑年(1942年4月出版责善半月刊第二卷第一、二期合刊)文王之死献疑刘毓庆晋阳学刊(双月刊)1982年第三期姬发殷帝乙四年生周武王六年卒(约前1081—前1028)武王疑年丁山编文武周公疑年(1942年4月出版责善半月刊第二卷第一、二期合刊)武王年九十三清·汪琬钝翁续稿卷十一周武王年龄考管道中光华大学半月刊第四卷第七期(1936年3月10日出版)〔按〕此考疑为六十三岁。武王克殷时年四十八施之勉读史记会注考证札记(1979年4月出版大陆杂志第五十八卷第四期)周武王克殷年代考沈华新华南师院学报1979年第四期武王克商之年的管见赵光贤燕都1991年第四期从天象上推断武王伐纣之年赵光贤历史研究1979年第十期武王克商与周初年代的再探讨赵光贤人文杂志1987年第二期说《逸周书·世俘》篇并拟武王伐纣日程表赵光贤历史研究1986年第六期姬旦殷帝乙十二年生周成王三十五年卒(约前1079—一前974)周公年表一卷清·牟庭编清同治年刊本雪泥书屋杂文本天壤阁丛书本聚学轩丛书本清光绪年受经堂张氏复刊本齐鲁先哲遗书本周公疑年丁山编文武周公疑年(1942年4月出版责善半月刊第二卷第一、二期合刊)〔按〕谓姬且殷帝乙八年生(约前1077)周成王三年卒(约前1018)周公大事记孙诒编周公集传重耳周惠王五年生襄王二十四年卒(前672—前628)晋文公重耳年表王玉哲编晋文公重耳考(1939年6月出版治史杂志第二期)晋文公年表江行编晋文公附录(198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按〕此表辑自十七岁起,七十岁止。晋文公年岁考李名方中国古代史论丛1981年第三辑晋文公重耳生年考辨晋彦傅玉千山西师院学报(社科)1982年第三期〔按〕谓重耳生于鲁庄公二十一年,晋献公四年(前673)公孙侨生年不详鲁昭公二十年卒(前?—前522)子产生表郑克堂编子产评传第二章(194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按〕此表编自鲁襄公八年起(前565)后记:后记《中国历代年谱总录》,出版于1980年。所收年谱,截止于1979年所见者,计收谱3015种,附参考文章、笔记277条,反映谱主1829人。其后翻检所得,至1982年止,又得谱238种,参考文章52条,反映谱主194人,(《总录》已著录的89人,未著录的105人。)刊载于1982年9月出版的《文献丛刊》第十三辑。自《续录》印行后,又将续见的年谱,截至目前止,编为《三录》(未印);但《三录》的编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由于编者于1985年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单位,翻检群籍的机会很少,对于新近出版的书籍,以及学术刊物,更是很少接触,而又无力到收藏单位,深入普查,所以遗漏未收的,一定为数不少,这是感觉非常遗憾而忧心孔疚的。现将《总录》、《继录》、《三录》所收录的年谱,汇编为《中国历代年谱总录》增订本印行,共计收谱4450种,参考文献645条,反映谱主2396人。自从《总录》出版之后,陆续收到识与不识的朋友、同志们的来信,对于《总录》的编制,提出了改进意见,当时未能一一作复,至以为歉,现在在增订本出版之际,谨将拙见,赂陈如下:有的同志提出所附参考文献,固然可供参考之用,但细大不捐,似有滥收之弊,是否可以加以选择?鄙意以为所收参考文献各条,只要起到参考作用即可,至于所论的是与非,难免有见仁见智之不同,是在使用者在选择上去粗取精耳。所以在增订本内,一仍旧例,兼收并蓄,仅有增加,并无删削,未识广大读者以为如何?有的同志提出,《总录》既然编有待访简目,似是存佚并举,有关佚谱部分,应再广为搜集,举凡公私书目所著录,方志、文集、杂著等书所记载,应尽可能的力求完备,为前人所编的年谱作一总结。鄙意认为这种意见,是对编者作了过高的奢望,为前人所编年谱作一总结,谈何容易!自知见闻有限,而力有所不逮,但愿对此工作有兴趣的同志,能够完成这个愿望。还有同志提出,在增订本中,希望将拙著《中国年谱概说》一文,作为附录刊载,以便读者。鄙意《中国年谱概说》一文,草成于1979年,以今视之,应加以补充修正之处颇多,如果不加修订,而灾梨祸枣,心实不安。所以在增订本中,未能满足某些同志的愿望,尚祈这些同志加以谅解。以上略陈个人的一些浅见,是否有当,诚恳希望读者,不吝赐教。在本书的编制过程中,蒙不少同志鼎力协助,有的寄赠新编年谱,有的告以私人所藏,有的指出错误,代为查考,对于这些同志谨致以衷心的感谢!再者,《总录》在1980年出版时,编撰《唐宋词人年谱》的词学大师(已故)、夏承焘教授为之题签;编撰《历代年谱考》、《宋元学人疑年》的姜亮夫教授为之作序,铭感无极,一并在此特予志谢!1994年4月杨殿珣记本书前言序虞、夏、商、周之书,谓之尚书。晋之乘、鲁之春秋、楚之梼机,方国之史也。六经、诸子、竹书、山经,无一而非史。自司马子长为史记,辑人事物事为一书,谓之正史。历代宗之,途术益盛,而史体遂繁。邑有志,宗有谱,家有乘,山林古刹亦有书。大之则天地山川,小之则草木禽虫,莫不有史(章学诚《史籍考》部十二、目五十五、卷三百二十五,可谓富矣,而尚有未尽),使中土文化,为时至永,为量亦广博无涯,彪炳于世,而为之冠冕。呜呼盛矣!年谱者,人事之史也,所关至宏伟。小之则一技一艺之珍闻雅记,因之而传,大之则足补国史之缺佚,为宋以来流畅于民间之一大业。杨殿珣先生辑之为总录,得千数百人,富矣。而所未亲见之书,则附之曰待访年谱简目,慎之又慎也。岂不亦潢污行潦,小渎涓流之水,所以助成长江大河之壮阔波澜者欤。书已杀青,上之枣梨。以余亦好此业,责之赘一言,此余之所甚愿,亦甚以为光宠者也。年来病脑热,不耐长思,因以未能尽其辞。姜亮夫
-
岭南近代对外文化交流史刘圣谊,宋德华著;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编本书对岭南近代对外文化交流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研究与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