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读史观天下白玉林 等主编《读史观天下廿五史解读·唐史解读:旧唐书新唐书(套装上下册)》为《旧唐书》《新唐书》 内容问答本。共二百二十五卷,其中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
西夏学杜建录 主编《西夏学》第七辑是\第二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的第二部分,即\第二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专号\(上),收录国内外西夏学研究论文共42篇,内容包括了对西夏文献中西夏文文献、黑水城汉文文献等的考证,西夏碑文以及西夏文书的研究等。
-
西夏学杜建录 主编《第二届西夏学国际论坛专号(上):西夏学(第7辑)》主要内容包括:西夏时期的武威、西夏官式建筑再探、唐古特国的起源问题、细腰胡芦诸寨地望考辨、宋代大顺城址与大顺城防御系统、西夏河西地区基层社会考察、西夏建张掖龙王庙史迹考述等。
-
明朝那些事儿7当年明月 著本书是《明朝那些事儿》第七部,主要讲述了从万历年间中日战争到明熹宗即位前后二十七年的历史。万历年间,内忧外患,外有日、朝进犯,内有四处叛乱。日本国内的大名混战渐进尾声,对明朝却野心不小,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都觊觎明朝,从谈判到战争,一向小看日本的明朝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众多名将从战争中挺身而出,在与日本的战争中,也顺便结束了丰臣秀吉的一生。朝堂上也不平静,申时行的出现开启了一个新的政治时期。张居正死后,申时行独自担起万历后二十年,在他面前的敌人有丁此吕、李值、江东之、羊可立……这又是一场庙堂上的腥风血雨。但万历年间的风波并没有止于此,此后更有东林党之乱、宫闱内的嫔妃之争、皇位之争,还有一个叫王安的太监出现在明朝的历史舞台上。
-
读史观天下白玉林,曾志华,张新科 主编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夺取东晋政权建立宋朝,我国历史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在北方相继有鲜卑拓跋氏建立的魏政权(史称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高氏建立的齐政权(史称北齐)和宇文氏建立的周政权(史称北周),合称北朝。《北朝史解读》主要依据《魏书》、《北齐书》、《周书》和《北史》。《魏书》是北齐魏收所著的主要记载北魏、东魏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魏收(506~572),字伯起,是魏、齐之际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魏书》共一百三十卷,分十二本纪、九十二列传和十志。因作者身处北齐,故以东魏为正统,而不记西魏。《魏书》特设序纪,记载北魏正式建国以前的祖先,本纪又记未即位的太子;列传则将人物以时代为序,按民族区分,同类合传,次序井然;其十志则置于全书最后,其中《释老志》、《官氏志》等都体现了适应时代的创新。《北齐书》为唐初史学家李百药所撰,原名《齐书》,为与《南齐书》相别而加“北”字。李百药(565~648),其父李德林在隋朝时曾奉诏续修《齐史》,未完而卒。唐贞观三年(629),李百药被诏令修撰《齐书》,至贞观十年修成,共五十卷,含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在流传过程中,《北齐书》原文残缺亡佚过半,在历代正史中地位较低,但因其保存了北齐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仍不失为一部价值独特的史著。《周书》由唐朝著名史学家令狐德棻(583~666)主撰。唐初,令狐德棻即向高祖李渊提议编修“近代”史书以保存历史并为当世提供借鉴,于贞观十年完成,分五十卷,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记载了从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建立隋朝之间四十八年的历史,虽体例不够完备,并存在较多错误,但它是详细记载北周历史的第一部史书。《北史》与《南史》同为唐代史学家李延寿所撰。李延寿之父李大师很。有史学眼光,熟悉前代史事,并决心写一部南北朝编年体史著,可惜未能完成而病故。李延寿子承父志而修史。《北史》打破了《魏书》、《北齐书》、《周书》等各记一朝,各自为书的界限,将北朝各代融会贯通,前后照应,形成整体,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大势,体现了民族团结和统一的卓识,因而具有明显的高于他史之处。当然,《北史》也有删削过当、好记神怪和不明典制等缺点,只是这些并未影响其总体的历史价值。
-
宋史礼志辩证汤勤 等著汤勤福和王志跃编着的《宋史礼志辩证(套装全2册)》内容介绍:《宋史·礼志》共28卷,是《宋史》诸志中最为宏大的部分,在正史《礼志》中亦为最大。《宋史》成书匆促,谬误最多,故为后代所诟病,本书主要逐条辨析它的史料情况,涉及其史料来源、正误、史料剪裁得失等方面,同时亦对相关典籍记载的错失作了辨正,以期使读者能正确了解《宋史·檀志》所载内容的正误优劣,对中华书局点校本某些错失,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
-
夏曾佑集杨琥 编夏曾佑,近代诗人﹑历史学家、学者。早年中进士,授礼部主事,民国时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后调任京师图书馆馆长。他是“诗界革命”的倡导者之一,对经学、佛学、乾嘉考据学和诗文都有精深的研究。本集收入夏曾佑1881至1924年的论著,共分为七部分:一、文录,收入夏曾佑已刊或未刊的文章,共400余篇。二、诗集。三、书札,收入夏氏致严复、梁启超、汪康年等师友的部分信函。四、日记,收入夏氏1881年至1905年的日记。该日记虽简略,但记录了夏氏青壮年时期的日常工作、读书、生活、社会交游,时间跨度较大,史料价值较高。五、专著,收入夏氏的《最新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一书。六、杂著,收入夏氏手抄书目和乡试试卷等。七、附录,收入夏氏后人、师友关于夏氏的传记文章、部分数据汇编及夏氏年表。
-
左传选评王维堤 撰《左传选评》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也是儒家经典之一。它记录了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68年的历史,行文简劲畅达,记事详明生动,不仅是历史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对后世有极大影响。为使今天的读者对这部名著有所了解,我们从中选了最脍炙人口的35篇,加以简明的注释,同时,在“题解”中介绍其历史背景,在“讲评”中用今天的眼光对其中的人和事作分析评论。作者潜心于《左传选评》多年,见解精辟,行文流畅,使《左传选评》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左传选评》还配有一些插图,增加读者的感性认识。
-
读史观天下白玉林,曾志华,张新科 主编《明史》共三百三十二卷,其中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它是清乾隆年间“钦定”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也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长达九十四年。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明史》编纂所以前后费时如此之久,主要原因是当时政治上的不稳定。顺治年间,虽已开馆,但当时清朝与南明残余势力的战争尚未终止,战乱时期,史料缺乏,“实录”不全,献书者极少。另一方面,此时负责编史的大臣主要是洪承畴、范文程和冯铨。洪、范二人为明朝降臣,对万历以后明、清关系如何处理,颇感棘手,迟迟不敢下笔;冯铨更是明朝臭名昭著的阉党余孽,其言行多为士大夫所不齿。因此当时修史得不到士人的支持。延至康熙年间,又出现了吴三桂等三藩之乱,再一次迁延时日。真正动手修史,是康熙十八年以后的事。此时修《明史》者,可谓人才济济,有当时著名学者兼文学家朱彝尊、尤侗、毛奇龄等人,出力最多的则是万斯同。万斯同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得意弟子,是一位出色的史学家,博通诸史,熟于明朝掌故,对自洪武至天启的“实录”,皆能暗诵,了如指掌。他先后编写和审定两种明史稿,各有三百和四百多卷。因此可以说,《明史》的初稿,在万斯同时代已基本完成。万斯同死后,先后三次任明史总编的王鸿绪对万氏的明史稿进行改编.于康熙末年和雍正初年两次向皇帝进呈,这便是王氏《明史稿》本。王氏此举曾被指责为剽窃行为。到雍正元年(1723)至乾隆四年(1739),清政府又第三次组织人员修改明史稿,最后形成定稿的《明史》。因为此次修书总裁为张廷玉,所以现在通行的《明史》题为张廷玉等撰。
-
读史观天下白玉林,曾志华,张新科 主编《后汉书》是一部东汉断代史,为南朝刘宋时期的范晔所撰。 范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南)人。晋安帝隆安二年(398),他出生于一个世族家庭,曾官至尚书吏部郎。他一直以身出名门自居,性情孤傲,不拘小节,凡事都不甘居人之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因行为不检点被贬为宣城太守,范哗从此感到郁郁不得志,便以著书为生活的主要內容, 《后汉书》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撰写的。后来,范哗又卷入皇室的权力斗争中,元嘉二十二年被以谋反的罪名处死。在范晔撰写《后汉书》之前, 已经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纪传体重要著作已有很多部,比如类似于正史的《东观汉记》、三国时期东吴学者谢承的《后汉书》、晋薛莹的《后汉记》、晋司马彪的《续汉书》、晋华峤的《后汉书》等等。范晔在撰写《后汉书》的时候,主要是以《东观汉记》为史料依据,以华峤的著作为蓝本,参考诸家,博采众长,删繁补缺,订伪考异, 自成体例,超越众家,写出了自己的《后汉书》。该书与《史记》、《汉书》和《三国志》并称“四史”,盛行于世。以至于现在我们研究东汉的历史, 了解东汉社会,范晔的《后汉书》都是最基本的文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