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郑天挺隋唐五代史讲义郑天挺 著,王力平 等整理《郑天挺隋唐五代史讲义》是根据已故郑天挺教授20世纪30—50年代先后在浙大文理学院、北大历史系、西南联大历史系、南开大学历史系开设“隋唐五代史”课程,还曾在北大“文科研究所”与陈寅恪先生共同指导隋唐五代史研究生。在这些教学与科研实践中,郑先生留下了有关隋唐五代史教学和研究卡片600余张,这些卡片内容丰富,涉及广泛,不仅包括了隋唐五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的系统研究,还包括对边疆史地和民族关系的深入考察,以及史学方法的探讨等。本书即根据这些卡片整理而成。
-
炉边话明史金性尧 著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明代的选秀女、明宰辅掇录、晚明的太监政治、明清的太监、明清的布政使、明太祖与孟子、明太祖文集、明成祖父子之成败等。
-
西夏学杜建录 主编《西夏学》第七辑是\第二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的第二部分,即\第二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专号\(上),收录国内外西夏学研究论文共42篇,内容包括了对西夏文献中西夏文文献、黑水城汉文文献等的考证,西夏碑文以及西夏文书的研究等。
-
西夏学杜建录 主编《第二届西夏学国际论坛专号(上):西夏学(第7辑)》主要内容包括:西夏时期的武威、西夏官式建筑再探、唐古特国的起源问题、细腰胡芦诸寨地望考辨、宋代大顺城址与大顺城防御系统、西夏河西地区基层社会考察、西夏建张掖龙王庙史迹考述等。
-
南宋全史何忠礼 著《南宋全史》为一部规模较大的全面研究南宋历史的专著,本书为其第一卷,主要研究政治史、军事史,和南宋境内的民族关系。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研究南宋前期高宗和孝宗两朝的政治军事,下卷研究光宗、宁宗、理宗、度宗四朝的政治军事,以及南宋灭亡的经过。南宋的民族关系史也在下卷。本书对这些复杂的历史问题常有令人信服的剖析和中肯的评价,可以说,史识高明,不人云亦云,不掺杂个人好恶,是本书的亮点。
-
读史观天下白玉林 等主编《读史观天下廿五史解读·唐史解读:旧唐书新唐书(套装上下册)》为《旧唐书》《新唐书》 内容问答本。共二百二十五卷,其中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
夏曾佑集杨琥 编夏曾佑,近代诗人﹑历史学家、学者。早年中进士,授礼部主事,民国时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后调任京师图书馆馆长。他是“诗界革命”的倡导者之一,对经学、佛学、乾嘉考据学和诗文都有精深的研究。本集收入夏曾佑1881至1924年的论著,共分为七部分:一、文录,收入夏曾佑已刊或未刊的文章,共400余篇。二、诗集。三、书札,收入夏氏致严复、梁启超、汪康年等师友的部分信函。四、日记,收入夏氏1881年至1905年的日记。该日记虽简略,但记录了夏氏青壮年时期的日常工作、读书、生活、社会交游,时间跨度较大,史料价值较高。五、专著,收入夏氏的《最新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一书。六、杂著,收入夏氏手抄书目和乡试试卷等。七、附录,收入夏氏后人、师友关于夏氏的传记文章、部分数据汇编及夏氏年表。
-
左传选评王维堤 撰《左传选评》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也是儒家经典之一。它记录了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68年的历史,行文简劲畅达,记事详明生动,不仅是历史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对后世有极大影响。为使今天的读者对这部名著有所了解,我们从中选了最脍炙人口的35篇,加以简明的注释,同时,在“题解”中介绍其历史背景,在“讲评”中用今天的眼光对其中的人和事作分析评论。作者潜心于《左传选评》多年,见解精辟,行文流畅,使《左传选评》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左传选评》还配有一些插图,增加读者的感性认识。
-
明朝那些事儿9当年明月 著本书是《明朝那些事儿》第九部,主要讲述了崇祯二年到明亡十六年间的历史。辽东关外,纵有锦州——宁远——山海关之固若金汤,依然屡遭侵袭!六省直隶,灾难频繁,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军如同蝼蚁,灭之不绝!大明臣子,努力不够?崇祯王朝,气数将尽?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经历近300年的统一之后,大明王朝迎来了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内忧外患,纷争不断,拆东墙补西墙,终究拆无可拆,补无可补,纵使崇祯千般努力,终难扭转乾坤。故宫,景山,小树,大明王朝,最后一次回眸!
-
读史观天下白玉林,曾志华,张新科 主编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夺取东晋政权建立宋朝,我国历史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在北方相继有鲜卑拓跋氏建立的魏政权(史称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高氏建立的齐政权(史称北齐)和宇文氏建立的周政权(史称北周),合称北朝。《北朝史解读》主要依据《魏书》、《北齐书》、《周书》和《北史》。《魏书》是北齐魏收所著的主要记载北魏、东魏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魏收(506~572),字伯起,是魏、齐之际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魏书》共一百三十卷,分十二本纪、九十二列传和十志。因作者身处北齐,故以东魏为正统,而不记西魏。《魏书》特设序纪,记载北魏正式建国以前的祖先,本纪又记未即位的太子;列传则将人物以时代为序,按民族区分,同类合传,次序井然;其十志则置于全书最后,其中《释老志》、《官氏志》等都体现了适应时代的创新。《北齐书》为唐初史学家李百药所撰,原名《齐书》,为与《南齐书》相别而加“北”字。李百药(565~648),其父李德林在隋朝时曾奉诏续修《齐史》,未完而卒。唐贞观三年(629),李百药被诏令修撰《齐书》,至贞观十年修成,共五十卷,含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在流传过程中,《北齐书》原文残缺亡佚过半,在历代正史中地位较低,但因其保存了北齐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仍不失为一部价值独特的史著。《周书》由唐朝著名史学家令狐德棻(583~666)主撰。唐初,令狐德棻即向高祖李渊提议编修“近代”史书以保存历史并为当世提供借鉴,于贞观十年完成,分五十卷,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记载了从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建立隋朝之间四十八年的历史,虽体例不够完备,并存在较多错误,但它是详细记载北周历史的第一部史书。《北史》与《南史》同为唐代史学家李延寿所撰。李延寿之父李大师很。有史学眼光,熟悉前代史事,并决心写一部南北朝编年体史著,可惜未能完成而病故。李延寿子承父志而修史。《北史》打破了《魏书》、《北齐书》、《周书》等各记一朝,各自为书的界限,将北朝各代融会贯通,前后照应,形成整体,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大势,体现了民族团结和统一的卓识,因而具有明显的高于他史之处。当然,《北史》也有删削过当、好记神怪和不明典制等缺点,只是这些并未影响其总体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