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宋史礼志辩证汤勤 等著汤勤福和王志跃编着的《宋史礼志辩证(套装全2册)》内容介绍:《宋史·礼志》共28卷,是《宋史》诸志中最为宏大的部分,在正史《礼志》中亦为最大。《宋史》成书匆促,谬误最多,故为后代所诟病,本书主要逐条辨析它的史料情况,涉及其史料来源、正误、史料剪裁得失等方面,同时亦对相关典籍记载的错失作了辨正,以期使读者能正确了解《宋史·檀志》所载内容的正误优劣,对中华书局点校本某些错失,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提出一些意见与建议。
-
晚清二十年马勇 著《晚清二十年》内容介绍:甲午战争、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新政改革、推翻帝制、走向共和,是晚清二十年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随之终结了一个衰败的王朝,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让清史专家带着我们,一起观看历史的潮起潮落,领略时代的风云际会,体察身处变局的各色人物的心路历程。《晚清二十年》的作者是马勇。
-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 著《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
读史观天下白玉林,曾志华,张新科 主编《明史》共三百三十二卷,其中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它是清乾隆年间“钦定”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也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长达九十四年。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明史》编纂所以前后费时如此之久,主要原因是当时政治上的不稳定。顺治年间,虽已开馆,但当时清朝与南明残余势力的战争尚未终止,战乱时期,史料缺乏,“实录”不全,献书者极少。另一方面,此时负责编史的大臣主要是洪承畴、范文程和冯铨。洪、范二人为明朝降臣,对万历以后明、清关系如何处理,颇感棘手,迟迟不敢下笔;冯铨更是明朝臭名昭著的阉党余孽,其言行多为士大夫所不齿。因此当时修史得不到士人的支持。延至康熙年间,又出现了吴三桂等三藩之乱,再一次迁延时日。真正动手修史,是康熙十八年以后的事。此时修《明史》者,可谓人才济济,有当时著名学者兼文学家朱彝尊、尤侗、毛奇龄等人,出力最多的则是万斯同。万斯同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得意弟子,是一位出色的史学家,博通诸史,熟于明朝掌故,对自洪武至天启的“实录”,皆能暗诵,了如指掌。他先后编写和审定两种明史稿,各有三百和四百多卷。因此可以说,《明史》的初稿,在万斯同时代已基本完成。万斯同死后,先后三次任明史总编的王鸿绪对万氏的明史稿进行改编.于康熙末年和雍正初年两次向皇帝进呈,这便是王氏《明史稿》本。王氏此举曾被指责为剽窃行为。到雍正元年(1723)至乾隆四年(1739),清政府又第三次组织人员修改明史稿,最后形成定稿的《明史》。因为此次修书总裁为张廷玉,所以现在通行的《明史》题为张廷玉等撰。
-
唐研究·第17卷荣新江 主编《中古碑志与社会文化研究专号:唐研究(第17卷)》主要内容包括:碑志所见的麻姑山邓氏——一个唐代道教世家的初步考察、新出土唐代诗人碑志综论许圉师家族的洛阳聚居与李白安陆见招——大唐西市博物馆藏《许肃之墓志》相关问题考论、应予关注的中晚唐文学研究新史料——新见张籍撰、《唐阳城县主李应玄墓志铭》、虚实之间——墓志和传奇中的裴珙、碑志所见唐人合作撰文现象研究、回归故里与重塑旧族——北朝隋唐的河内司马氏家族等。
-
明史讲义百年经典学术丛刊《明史讲义》为明清史研究开拓者盂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全书分为二编:第一编总论明史在史学上的地位和明史体例;第二编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七章,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高度概括,见识高远、考证翔实、轮廓清晰,在明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
读史观天下白玉林,曾志华,张新科 主编《汉书》是我国古代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史学兼文学巨著。也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作者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彪之子。司马迁《史记》传世之后,先后有刘向、扬雄等十多位学者加以续写。到了东汉初年,班彪认为前人续写《史记》之作多鄙俗,不足以继承司马迁,所以采集前朝遗事,作《史记后传》数十篇。班彪死后,班固继承父亲遗志,又对班彪作史体例大力创新。他不满于司马迁将西汉帝王编于百王之末,置于秦始皇和项羽之后.决意采取断代为史的方式,专写西汉二百三十年(前206一公元23)历史。 班固著史之初,曾受人诬陷,以私改国史之罪名而下狱,幸得其弟班超奋力营救,加之其所写之史受到汉明帝赏识,班固不但被释放。而且被授为兰台令史,享受较为优厚的著史条件,潜心著述二十多年,终于将《汉书》基本写咸。汉和帝永元四年(92),班固因事被连累下狱,并死于狱申。当时,八表及《天文志》还未完成,和帝诏令班固之妹班昭续写而咸。 《汉书》可谓凝聚了班氏一家两代三人的心血,全书一百卷,八十万字。班固根据西汉政治的实际状况,删去《史记》的世家一体。而设立纪、表、志、传四体,共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帝纪自高帝至平帝,为《汉书》的纲领;八表谱列要史,具有纵向打通的意义;十志分述典章文化,具有横向贯通的作用;而七十篇传列叙西汉一代重要人物及历史本末。班固将西汉开国帝王刘邦之高帝纪置于开篇,而将篡取西汉政权、建立新朝的王莽置于结尾。 《汉书》在继承《史记》基础上设立的体例基本为后世正史所承续,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读史观天下白玉林,曾志华,张新科 主编本书是以西晋初年陈寿编撰的《三国志》为主要参考文献写成的。 陈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人,生于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233),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他曾经在蜀汉做过官,后来蜀汉政权灭亡,陈寿便来到司马氏建立的晋,先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等官。 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六十余年的历史。书中对曹魏和孙吴的历史叙述较为详细,而对蜀汉的历史叙述则较为简略(蜀汉政权没有设置史官)。 《三国志》的体例非常特殊。在“二十四史”的前四史中,它的成书年代在《史记》和《汉书》之后,但远在《后汉书》之前。但是《三国志》并没有照搬《史记》和《汉书》的体例,而是把《三国志》分为《魏书》、《吴书》、《蜀书》,早期这三部书是单独流传的,因此在断代史申别具一格。 陈寿是私人著述,在创作《三国志》的时候可供参考的资源不多,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所以造成《三国志》史料不足,内容不够充实。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解,其字数超过原书数倍,便主要是为《三国志》补充材料的。现在要想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就只好借助于《晋书》。 《三国志》虽然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但并不是客观地叙述历史事件和展现历史人物,而是以曹魏为正统,因此书中对于吴、蜀两国的叙述有些主观的倾向。 由于陈寿具有出色的史家之才和突出的文笔,使《三国志》整体上叙事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在当时就受到赞誉。后人对于陈寿的《三国志》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只有《三国志》才可以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将它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并称“四史”。后来的“四大名著”小说之一的《三国演义》就是根据《三国志》写成的。
-
明朝那些事儿8当年明月 著本书是《明朝那些事儿》第八部,主要讲述了从明熹宗到崇祯皇帝近十年间的历史。天启继位后,不理朝政,沉溺于木匠活之中,整个帝国内忧外患,死气沉沉:对内,东林党趁机把持朝政,内部齐、楚、浙派却依然明争暗斗,乐此不疲,这期间,太监魏忠贤逐渐发迹,他利用朱由校的昏庸,通过攀附皇帝乳母客氏逐步上位,与东林党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斗,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然而物极必反,崇祯帝继位后,清算阉党,魏忠贤走投无路,最终选择了自我了断,然而整个帝国也因此元气大伤;对外,由于李成梁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然而,就在他准备施展抱负的时候,一场巨大的危机已经酝酿多时了……
-
图说元朝一百年诸葛文 著本书将为您解读那些故事,以及隐藏在那些故事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和令人目眩神迷的血肉人生。在本书中,您将看到不可一世的大元帝王们瞬间荣光与所遭受过的挫折,每一次的皇位更替似乎都伴随着血淋淋的家族相残,亲情一度成为被利用的工具——元武宗在位还不到四年时间就离奇死亡,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承了皇位后,在位不到九年时间就步其兄后尘。在本书中,您更会看到,英雄豪杰的慷慨悲歌和可歌可注的千古传奇以及许许多多匪夷所思的奇闻谜案。八思巴为何能成为忽必烈的帝师?哈麻兄弟俩为何同时被杖死?权力的滋味到底有多么甜美,让亲情变得支离破碎?当带着腥味甜的鲜血自七窍中喷迸而出的时候,哪些曾经为了权力而争得不可开交的灵魂,会不会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