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清史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 编读“争抢”柳敬亭文的感想和议论、被译介的新清史——以“族”为中心的讨论、确立统治与形成秩序:清顺治康熙时期对南方土司的处置、从《吴兴大事记》看顺治丁酉顺天科场案、康熙五十九年乌兰呼济尔之战浅探、地方史视角下的福建翁山洪氏的宗教变迁,1488-175、清代太庙祭祀及其政治象征仪式、明清京杭运河税关管理中的贪污、包揽与走私、清代射箭与“弓力”问题、嘉庆朝官员革职特点研究等。
-
图说战国二百年诸葛文 编著在《图说战国二百年》中,编者诸葛文努力拨开“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等国宫廷秘闻的迷雾。有着对一代雄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精彩介绍,也有着对他惨死于沙丘宫中的扼腕叹息;有着对相貌丑陋但心地善良、贤良淑德的王后钟无艳、宿瘤女的无限赞美,也有对貌若天仙、秀色可餐但心如蛇蝎、毒辣无比的妃子郑袖等人的无情讽刺。在《图说战国二百年》中,读者也可以看到作为王室贵族、天潢贵胄的战国四公子的真正面目:信陵君为何要“窃符救赵”?孟尝君到底是不是“鸡鸣狗盗”之辈?春申君是如何“命丧棘门”的?平原君杀小妾是真诚道歉,还是危机公关?本书还通过对一个个历史事件丝丝入扣的分析,对一个个历史人物深入浅出的解读,帮您了解战国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那些在沙场上耀武扬威、威风凛凛的名将们到底有哪些异于常人之处;那些在朝堂上出谋划策、安邦定国的文臣们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那些靠着“两行伶俐齿、三寸不烂舌”四处宣扬合纵连横之术的说客又有哪些独到之处……最后,本书还对战国这个思想文化十分鼎盛的时代中,涌现出来的大量彪炳青史、影响远大的思想家们进行了逐一的解读,使他们不再是被供奉在庙堂中冷漠的灵位、偶像,也不是沾满岁月尘埃、被束之高阁的生冷典籍,而是一位位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智者、先贤。
-
明朝那些事儿7当年明月 著本书是《明朝那些事儿》第七部,主要讲述了从万历年间中日战争到明熹宗即位前后二十七年的历史。万历年间,内忧外患,外有日、朝进犯,内有四处叛乱。日本国内的大名混战渐进尾声,对明朝却野心不小,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都觊觎明朝,从谈判到战争,一向小看日本的明朝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众多名将从战争中挺身而出,在与日本的战争中,也顺便结束了丰臣秀吉的一生。朝堂上也不平静,申时行的出现开启了一个新的政治时期。张居正死后,申时行独自担起万历后二十年,在他面前的敌人有丁此吕、李值、江东之、羊可立……这又是一场庙堂上的腥风血雨。但万历年间的风波并没有止于此,此后更有东林党之乱、宫闱内的嫔妃之争、皇位之争,还有一个叫王安的太监出现在明朝的历史舞台上。
-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 著《明朝那些事儿:典藏全集》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
读史观天下白玉林,张新科 主编元朝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9年统一中国,1368年为朱明王朝取代。 《元史》是在明朝初年修成的。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即元朝灭亡的当年,就下诏编修《元史》。第二年二月,正式开局编修,以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祎为总裁,征来山林隐逸之士汪克宽、胡翰等十六人参加纂修。明初著名文学家宋濂(1310~1381)为主要负责人。这次修史,以大将徐达从元大都缴获的元代十三朝实录和元代修的典章制度史《经世大典》为基础,由于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无实录可据,没能完稿。明太祖为了弥补元顺帝一朝历史,派欧阳佑等到北平(今北京)、山东等地,搜集史料,以备续编。1370年,明太祖再次下诏重修《元史》,仍以宋濂、王祎为总裁,以朱右、贝琼等十五人为纂修官。二次成书,全部编撰工作仅用时三百三十一天。 《元史》是一部纪、传、表、志俱全的纪传体断代史书,共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载了从1206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到元顺帝卒年,即1370年,共一百六十五年的历史。《元史》依据的原始史料丰富,虽编修时间很短,但史料价值极高。 《元史》的本纪,以记载忽必烈事迹的《世祖本纪》最为详尽,有十四卷之多,占本纪篇幅的三分之一;其次是《顺帝本纪》,有十卷之多。这是因为元世祖和元顺帝在位时间都长达三十多年,原始史料丰富,所以对他们的记述就比较详细。而蒙古建国前的史料不多,故太祖成吉思汗和宪宗蒙哥的本纪均为一卷。这虽然使得本纪篇幅长短悬殊,但也体现了《元史》编纂中实事求是的精神。
-
清朝三百年史张杰 著本书自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齐起兵,至1912年末帝溥仪退位,系统全面论述了有清一代300年的历史,再现清朝满族统治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所起的历史作用,实事求是地反映清史真实面目。作者张杰依据近30年的清史研究成果,首次将清朝历史划分为“百年兴起”(1583—1683)、“百年盛世”(1684—1795)和“百年变革”(1796—1912)三个历史阶段,打破了通常朝代史分为“兴盛”、“衰亡”两分法的传统,并摆脱旧史学“满清”学术定性的束缚,具有学术创新精神。 本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
民国时期明清档案整理研究张会超 著北洋时期清内阁大库档案被当作废纸贱卖。引起了罗振玉等人的注意和重视,遂有了“八千麻袋档案”的拯救与转手,明清档案由此进入公众视野,有志之士便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抢救、保护和整理工作。本书通过史料的挖掘与梳理,还原了这一复杂的过程,展现了具体详实的细节,对民国时期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清华大学历史系和禹贡学会等机构及其人士先后参与明清档案的保管和整理做了细致的探讨和阐述;并在史实构建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意义阐释,剖析了整理方法的运用与变化,揭示了档案思想的积淀和升华,阐明了档案整理的经验与教训。明清档案整理的影响逐渐深入人心,而其作用也日益突出,并成为了中国档案学形成的推进因素和重要内容。
-
读史观天下白玉林,曾志华,张新科 主编《南朝史解读》推荐了历史具有重要的人生教育价值。阅读史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国的史书浩如烟海,如何去读史书?我们认为首先读正史,从纪传体入手。它们是中国历史记载的主体和主流,让我们一起阅读《南朝史解读》,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脉络,认识古今之变的基本规律吧。
-
读史观天下白玉林 等主编《读史观天下廿五史解读:晋书解读》为《晋书》内容问答本。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帝记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
-
读史观天下白玉林 等主编中国的历史记载从先秦时代萌芽、发展,此后历代不绝,犹如一条长河,奔流不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记载历史的国家,“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历史记录逐渐发展。西周共和(前841)开始,我国历史有了明确的纪年。春秋以后,不仅周王朝有史官史书,各诸侯国也有自己的史官史书。《春秋》、《左传》、《国语》等历史著作相继问世。《春秋》一字褒贬,寓意深刻,对后来的史书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的出现,无论从史学意识、史学目的、史学编纂,还是史学规模、史学语言等,都是对先秦史学的一次系统总结,同时又开辟了史学的新道路,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而后来的史学,基本都是沿着司马迁开创的史学道路继续前进,所谓“二十四史”、“二十五史”,就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纪传体形式的不断发展。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