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读史观天下白玉林,曾志华,张新科 主编《汉书》是我国古代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史学兼文学巨著。也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作者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彪之子。司马迁《史记》传世之后,先后有刘向、扬雄等十多位学者加以续写。到了东汉初年,班彪认为前人续写《史记》之作多鄙俗,不足以继承司马迁,所以采集前朝遗事,作《史记后传》数十篇。班彪死后,班固继承父亲遗志,又对班彪作史体例大力创新。他不满于司马迁将西汉帝王编于百王之末,置于秦始皇和项羽之后.决意采取断代为史的方式,专写西汉二百三十年(前206一公元23)历史。 班固著史之初,曾受人诬陷,以私改国史之罪名而下狱,幸得其弟班超奋力营救,加之其所写之史受到汉明帝赏识,班固不但被释放。而且被授为兰台令史,享受较为优厚的著史条件,潜心著述二十多年,终于将《汉书》基本写咸。汉和帝永元四年(92),班固因事被连累下狱,并死于狱申。当时,八表及《天文志》还未完成,和帝诏令班固之妹班昭续写而咸。 《汉书》可谓凝聚了班氏一家两代三人的心血,全书一百卷,八十万字。班固根据西汉政治的实际状况,删去《史记》的世家一体。而设立纪、表、志、传四体,共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帝纪自高帝至平帝,为《汉书》的纲领;八表谱列要史,具有纵向打通的意义;十志分述典章文化,具有横向贯通的作用;而七十篇传列叙西汉一代重要人物及历史本末。班固将西汉开国帝王刘邦之高帝纪置于开篇,而将篡取西汉政权、建立新朝的王莽置于结尾。 《汉书》在继承《史记》基础上设立的体例基本为后世正史所承续,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读史观天下白玉林,曾志华,张新科 主编《南朝史解读》推荐了历史具有重要的人生教育价值。阅读史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国的史书浩如烟海,如何去读史书?我们认为首先读正史,从纪传体入手。它们是中国历史记载的主体和主流,让我们一起阅读《南朝史解读》,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脉络,认识古今之变的基本规律吧。
-
读史观天下白玉林 等主编《读史观天下廿五史解读:晋书解读》为《晋书》内容问答本。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帝记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
-
读史观天下白玉林,曾志华,张新科 主编本书是以西晋初年陈寿编撰的《三国志》为主要参考文献写成的。 陈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人,生于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233),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他曾经在蜀汉做过官,后来蜀汉政权灭亡,陈寿便来到司马氏建立的晋,先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等官。 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六十余年的历史。书中对曹魏和孙吴的历史叙述较为详细,而对蜀汉的历史叙述则较为简略(蜀汉政权没有设置史官)。 《三国志》的体例非常特殊。在“二十四史”的前四史中,它的成书年代在《史记》和《汉书》之后,但远在《后汉书》之前。但是《三国志》并没有照搬《史记》和《汉书》的体例,而是把《三国志》分为《魏书》、《吴书》、《蜀书》,早期这三部书是单独流传的,因此在断代史申别具一格。 陈寿是私人著述,在创作《三国志》的时候可供参考的资源不多,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所以造成《三国志》史料不足,内容不够充实。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解,其字数超过原书数倍,便主要是为《三国志》补充材料的。现在要想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就只好借助于《晋书》。 《三国志》虽然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但并不是客观地叙述历史事件和展现历史人物,而是以曹魏为正统,因此书中对于吴、蜀两国的叙述有些主观的倾向。 由于陈寿具有出色的史家之才和突出的文笔,使《三国志》整体上叙事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在当时就受到赞誉。后人对于陈寿的《三国志》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只有《三国志》才可以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将它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并称“四史”。后来的“四大名著”小说之一的《三国演义》就是根据《三国志》写成的。
-
明朝那些事儿8当年明月 著本书是《明朝那些事儿》第八部,主要讲述了从明熹宗到崇祯皇帝近十年间的历史。天启继位后,不理朝政,沉溺于木匠活之中,整个帝国内忧外患,死气沉沉:对内,东林党趁机把持朝政,内部齐、楚、浙派却依然明争暗斗,乐此不疲,这期间,太监魏忠贤逐渐发迹,他利用朱由校的昏庸,通过攀附皇帝乳母客氏逐步上位,与东林党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斗,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然而物极必反,崇祯帝继位后,清算阉党,魏忠贤走投无路,最终选择了自我了断,然而整个帝国也因此元气大伤;对外,由于李成梁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然而,就在他准备施展抱负的时候,一场巨大的危机已经酝酿多时了……
-
南宋全史何忠礼 著《南宋全史》为一部规模较大的全面研究南宋历史的专著,本书为其第一卷,主要研究政治史、军事史,和南宋境内的民族关系。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研究南宋前期高宗和孝宗两朝的政治军事,下卷研究光宗、宁宗、理宗、度宗四朝的政治军事,以及南宋灭亡的经过。南宋的民族关系史也在下卷。本书对这些复杂的历史问题常有令人信服的剖析和中肯的评价,可以说,史识高明,不人云亦云,不掺杂个人好恶,是本书的亮点。
-
读史观天下白玉林,张新科 主编元朝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9年统一中国,1368年为朱明王朝取代。 《元史》是在明朝初年修成的。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即元朝灭亡的当年,就下诏编修《元史》。第二年二月,正式开局编修,以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祎为总裁,征来山林隐逸之士汪克宽、胡翰等十六人参加纂修。明初著名文学家宋濂(1310~1381)为主要负责人。这次修史,以大将徐达从元大都缴获的元代十三朝实录和元代修的典章制度史《经世大典》为基础,由于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无实录可据,没能完稿。明太祖为了弥补元顺帝一朝历史,派欧阳佑等到北平(今北京)、山东等地,搜集史料,以备续编。1370年,明太祖再次下诏重修《元史》,仍以宋濂、王祎为总裁,以朱右、贝琼等十五人为纂修官。二次成书,全部编撰工作仅用时三百三十一天。 《元史》是一部纪、传、表、志俱全的纪传体断代史书,共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载了从1206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到元顺帝卒年,即1370年,共一百六十五年的历史。《元史》依据的原始史料丰富,虽编修时间很短,但史料价值极高。 《元史》的本纪,以记载忽必烈事迹的《世祖本纪》最为详尽,有十四卷之多,占本纪篇幅的三分之一;其次是《顺帝本纪》,有十卷之多。这是因为元世祖和元顺帝在位时间都长达三十多年,原始史料丰富,所以对他们的记述就比较详细。而蒙古建国前的史料不多,故太祖成吉思汗和宪宗蒙哥的本纪均为一卷。这虽然使得本纪篇幅长短悬殊,但也体现了《元史》编纂中实事求是的精神。
-
郑天挺隋唐五代史讲义郑天挺 著,王力平 等整理《郑天挺隋唐五代史讲义》是根据已故郑天挺教授20世纪30—50年代先后在浙大文理学院、北大历史系、西南联大历史系、南开大学历史系开设“隋唐五代史”课程,还曾在北大“文科研究所”与陈寅恪先生共同指导隋唐五代史研究生。在这些教学与科研实践中,郑先生留下了有关隋唐五代史教学和研究卡片600余张,这些卡片内容丰富,涉及广泛,不仅包括了隋唐五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的系统研究,还包括对边疆史地和民族关系的深入考察,以及史学方法的探讨等。本书即根据这些卡片整理而成。
-
唐研究·第17卷荣新江 主编《中古碑志与社会文化研究专号:唐研究(第17卷)》主要内容包括:碑志所见的麻姑山邓氏——一个唐代道教世家的初步考察、新出土唐代诗人碑志综论许圉师家族的洛阳聚居与李白安陆见招——大唐西市博物馆藏《许肃之墓志》相关问题考论、应予关注的中晚唐文学研究新史料——新见张籍撰、《唐阳城县主李应玄墓志铭》、虚实之间——墓志和传奇中的裴珙、碑志所见唐人合作撰文现象研究、回归故里与重塑旧族——北朝隋唐的河内司马氏家族等。
-
炉边话明史金性尧 著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明代的选秀女、明宰辅掇录、晚明的太监政治、明清的太监、明清的布政使、明太祖与孟子、明太祖文集、明成祖父子之成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