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中华上下五千年赵机,其宗编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诞生和发展的历史,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同时代世界最选进的文明。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文化泽被四邻,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绵延五千年。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华夏广袤的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了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事迹。《中华上一五千年》是一套故事化的、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中华上下五千年(图文本)》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可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不加任何的虚构,用通俗的现代语言讲叙中国历史,内容广泛,涉及哲学、军事、艺术、教育等领域。《中华上下五千年(图文本)》按历史顺序编写,涉及的时间自远古支新文化运动,并配有与故事内容有关的插图(如人物画像、珍贵的文物图片等),力求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由于时间仓促,编写中一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
战国策派思潮研究江沛著本书力求从中西文化冲突的背景阐释“战国策派”思潮产生的文化环境、哲学基础和时代意义,分析“战国策派”思潮运用近代西方文化理论、重建中国文化的文学,重新勾画出与半个多世纪以来“反动”定性不尽相同的、新的“战国策派”形象。
-
中华上下五千年曹鸿骞主编本书讲述了从三皇五帝的传说,直到戊戌政变、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这上下五千年浩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
中国史纲陈兴林主编《中国史纲》作为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历史教材,是在编委会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经全体编写人员一年多的辛勤工作完成的。 本教材的编写遵循了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力求资料准确、知识系统、逻辑严谨,做到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观点与材料的统一,以使学生通过对本教材的学习,掌握中国历史各个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学会从纷繁浩瀚的事件和材料中,把握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本教材力求体现时代精神,注意吸收和反映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及考古发现,增加了文化史的比重与含量,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意识,以适应未来小学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要求。 本教材既结合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历史学科的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等情况,又力求做到密切联系小学综合课程改革的实际,增强针对性。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反复论证,慎重取舍,使教材在基本体现大学本科知识体系的同时,力求突出重点,要言不烦,简而有序,疏而不漏,体现史纲的特征。本教材的起迄年代是自远古人类文明,一直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考虑到资料的完整性,个别地方的论述时限向下有所延伸。
-
史记十大名篇解读顾竺解读国学大师梁启超指定篇目,史记十大名篇,篇篇都是精华。20世纪初,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在《史记》一百三十篇中独具慧眼挑出“十大名篇”。他认为:《史记》中《项羽本纪》、《信陵君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货殖列传》、《太史公自序》等十篇“皆肃括宏深,实叙事文永远之标范”,这些篇目“学者宜精读多次,或务成诵,自能契其神味,辞远鄙倍”。 本书作者正是遵从梁启超先生的提示,对《史记》“十大名篇”进行解读和赏析。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读书宜读精华,有了大师的指点,读《史记》便有了捷径、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公案·旧案·疑案李乔主编《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把已发表的文章,经过挑选,汇编成册,付梓出版,书名是《公案·旧案·疑案——史家谈古论今》。这件事,在近年来出版难的情况下是较为少见的。通常是把个人的作品编纂成书,名曰“文休”、“全集”;或把同一类题目的文章编录在一起,名曰“论文集”、“汇编”。现在是把同一刊物上的文章选编出版。
-
中国历史文选王育济,周作明主编;胡沧泽[等]编撰《中国历史文选》是高等院校历史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其阅读文言文历史文献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我国文献典籍的全面认识,从而初步学会使用文献典籍,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奠定基础。通过对各个时代、各种主要历史著作体裁中经典性文献的选讲,要求学生在掌握较为系统的古代汉语理性知识的基础上,能够阅读通用的古代文献典籍,并能具体感知各类文献典籍的体例、叙事、取材、编纂等特点及不同文体的行文特征。讲授以字、词、句为主,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对于词汇,既要求学生掌握古汉语中常用的基本词汇,能够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实词的活用、词汇的时代特征,又要求学生掌握史学文献常见的某些专业词汇和特殊词汇。对于学习过《古代汉语》的学生,语法一般不作为重点,但要求其掌握的词汇范围可更宽泛一些。在讲清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分析、挖掘课文深层次的意思,以明了其史学意义上的价值之所在,并介绍前人研究和运用的成果,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的能力。
-
中国文明史启良著写中国古代历史,不再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分期,而是将五千年文明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段,而且这四个时段之间的分界亦背于常理。对一部中国历史的理解,理论之源既不在以往学界所奉行的“经济决定论”,也不是韦伯的“意识决定论”,而是二者兼而有之。但对二者又是有所侧重的,即盾重的是后者而非前者。厚古而薄今,而非你以往史家通常所做的那样-厚今而薄古。以往的历史教科书,大量的篇幅花在经济关系及农民战争方面。本书对此虽有涉及,但却不是充分的,而且立场和讲法亦大为不同。不是以中国论中国,而是将一部中国历史放在人类历史的大背景中予以考察,因而常常说到别的民族的历史上去。
-
“中国问题”论曹锡仁著本书收《中国哲学致思趋向论》、《先秦人生哲学比较论》、《论太平天国的文化改造模型》、《论近代中国的历史课题》、《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模式理论再认识》等20篇文章。
-
史学新书评七刊史学图书评论联合工作小组编该书是《历史研究》等7家史学类杂志,1996~1997年所刊图书评论的选萃。文章作者均为各相关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本着严谨、公正的学术态度,对有关图书进行客观的评述,或肯定其成就,或批评其不足,或在其基础上进一步阐发有关问题,尤为难得的是,这些文章中有相当部分是批评性书评,既有对内容不足的批评,也有对作者治学不严谨等的批评,更对少数涉及评,既有对内容不足的批评,也有对作者治学不严谨等的批评,更对少数涉及抄袭、粗制滥造的伪劣之作加以猛烈的批评,以正风气。读者对象:史学研究者、教学者、社会科学工作者、大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