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中华文明大博览李默,郑刚《中华文明大博览》在千页的范围内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综合了大规模的学术著作的系统性和普级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作为大型工具为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进行浏览。
-
曙庵文史杂著王树民著片断:“夏”和“中国”——祖国古代的称号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很早时候就自称“夏”或“中国”。这两个名号由何而来?其涵义有没有发展变化?何时成为我国的专称名号?对于这几个问题,就管见所及,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在古史传说中,夏是最早的一个朝代。值得注意的是,夏已经以农业为经济基础,且有了城邦的形式,文化最高,影响最大,保持了几百年时间,因而被称为夏朝。《左传》定公四年称:“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姑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唐叔是西周时分封的晋国的始祖,他的封地在今山西南部汾水流域,而称做“夏墟”,可见古代的夏国就在这个地区。在黄河中上游,如禹都阳城,相传在今河南登封县;《汉书·地理志》陇西郡有大夏县,其地又有大夏河(即广通河,东流入洮水,非今之大夏河)。这些遗留的名号,足以说明古代夏文化的影响之大。谓“不敢怠业……修其训典”,正是保持着夏的文化。《尚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这里“区夏”、“一二邦”、“西土”的前面都是“我”字,在语法上是平列的。西土之义最明显,武王在《牧誓》中第一句话就说:“逖矣,西土之人。”《酒诰》也说文王“肇国在西土”。这里的“西土”应指当时周领导下的西方小国(所以文王称为“西伯”),而“一二邦”是指与周关系最密切的几个小国。只有“区夏”比较费解。这段原文是指文王的政治影响由近及远,“区夏”最近,应是周本国。但旧注对此都讲错了。伪《孔传》说:“用此明德慎罚之道,始为政于我区域诸夏,故于我一二邦皆以修治。”在“修”字下断句,而以“我西土”连下读,全失原意;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则说:“文王始造我区域于中夏”。把“区夏”一词分割开来讲,也不妥当。实际上“区夏”就是“夏区”,即保持夏文化的地方,周人是以夏文化继承者自居。“区夏”也作“有夏”或“时夏”。如《尚书·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诗·周颂·时迈》:“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又《思文》:“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有”字是语助词。“时”即“是”,是“这个”的意思。《君奭》和《周颂》二文都是说的周境内之事。可知“有夏”和“时夏”也就是《康诰》所说的“区夏”。本书前言本书共收文史杂著五十篇。文史二字,名实不违。内容则或为考辨,或为论述,或为记录,性质不一;文体则或用白话,或用文言,莫衷一是,故惟有称之为杂著。曙庵者,在校读书时,曾自题此号,其后久不用,今所收之文自彼时起,用之以“从其朔”也。各篇要旨,或言事与义,或言书与文,略以此为准则,别为上下二编。内容虽杂,而可以概括为一点,曰实事求是。我国学术,源远流长,门类繁多,而缺乏科学系统为其显著弱点。又学术之存在与流传有赖于文籍之良否,故论事论书,其重要性适相若。长期的封建时代,已形成种种偏见谬说,如哲学方面独尊经学,史学方面特重正史,文学方面惟行古文,不仅狭隘片面,更为虚幻失实,成为传统文化中与精华相间杂之糟粕。自今日而言,继承祖国传统文化,惟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方可达到发扬精华,扬弃糟粕的目的。多年来常以此自勗,故用为集结本书之指归焉。以上为一九八八年二月十五日所写,当时所编者共四十四篇,后因故未能付印。而编定《中国史学史纲要》时,收录有关史学史之单篇论文《瞽史》等七篇为附录,今重编时皆予提出,又撤出内容重复及无关紧要者四篇,而别以近年发表之文符合上述原则者编入,计上下编各为二十五篇。大部分为解放后发表于各刊物者,惟有个别篇发表于解放前之报刊,亦有未发表者。凡已发表者,于篇末注明原刊物之刊名与年月,间或有修订补充,一般的不再注明。管窥之见,或不足当识者之一晒,幸读者不弃,为老骥加鞭是感!一九九三年十月五日于北京,王树民
-
二十四史名人言行类编张长法,王淑艳 编著一、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伦理学说,把其中有价值的东西运用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配合党和政府对全社会,包括各行各业,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开展道德教育,我们于工作之暇;努力数载,几易其稿,编就此书。因为利用传统的好处是行远自迩,驾轻就熟,利用历史车轮的惯性,事半功倍。二、中国封建社会本质上是一个以家庭宗法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以儒家为核心从个人道德修养直到政治生活规范的政治思想与伦理思想一体化的完整学说。本书所收1084个名人故事,全是这种学说的体现。遵照传统的修、齐、治、平的思路以及每个故事的性质,厘分为《立身》、《居家》、《处世》、《从政》、《治理》五卷。三、凡入选故事,其主题全是体现立己达人,成己成物,去欲去私,天下为公等高尚精神的。那些带有迷信、保守以及家天下、一言堂、官本位、权大于法之类,一概舍弃。尽管筛选严格,恐怕仍有不妥之处。读者对于这些属于时代局限的东西,只要能从积极的方面理解,并赋于新意,那么,对于人们修养品德仍会带来好处。四、中国传统伦理学说中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四、五两卷的故事内容很难分类。但因数目太多,反复推敲后,觉得还是分开为宜。只是四卷侧重于伦理道德及从政者的个人识见与品质,五卷侧重于政治治理以及当权者的施政措施和具体决策而已。五、根据故事的内容,本书采用卷篇的结构体例。在每一卷、篇之中,分类编排。读者阅读或查找时,一目了然,省时省力。六、每卷每类入选故事,均按主要人物的生活时代的先后排列。上起两汉,下至宋、元。七、入选故事全都采自二十四史,没有任何虚构。故事前均附有有关故事人物的小传,以帮助读者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及其有关人物的历史。八、为了阅读和使用的方便,本书所选故事,虽均采自典籍,然却省去原文,直接用现代汉语叙述。故事尾部注明出处,以供有兴趣的读者查对原文。
-
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清)张文虎 撰《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套装上下册)》五卷,清末张文虎撰。张文虎(一八○八:一八八五年)字孟彪,叉字啸山,江苏南汇人。他长期从事训诂、历法、乐律的研究和古书校勘工作,骨为钱熙祚构刻灸守山阁丛书,“及久小万卷楼丛书”,后来叉在金陵书局校勘《史记》。除了《札记》,他的著作还有《舒艺室随笔》、《续笔》、《余笔》和《杂着》。另有《春秋朔闰考》和《古今乐律考》,溲有刊行,原稿散失。
-
话说中国历史任知 编《话说中国历史》共十册,述叙了从中国的远古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及近代的历史变革。
-
国际汉学漫步李学勤主编《国际汉学漫步》这部书,是对外国现代一部分著名汉学家及其学术成果的论述评价。参加执笔的各位学者都熟悉国际汉学,其间不少位曾在外国任教或留学。他们或有关汉学家有较多交往,或对所论汉学作品有较深研究,因此书中介绍绝非泛泛之谈。和其他学科一样,汉学的学科发展也是越分越细,论著的专门性越来越强。早期的汉学家对中国文化多作综合的、概观的研究,后来则逐渐深入到历史、语言、文学、艺术等等方面,而且特别强调专题的探讨。结果是汉学家日益专门化了,他们与中国学术界的交流,也趋向于彼此对口,即研究中国某一领域、某一题目的学者,专与中国同样范围的同行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往来。这样,中国学者大多只了解自己学术领域内外国汉学家的成果,对于各国汉学发展的总的趋势,却不容易有概括的认识。国际汉学研究,目前在国内刚刚起步,介绍和评述国际汉学研究的书籍可谓寥寥无几,本书是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初步尝试。诚如书名所示,本书是对国际汉学所做的一次汉学家研究的具体介绍,将他们所开拓的汉学研究的新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研究方法上的突破等,加以评述,出凸现出国际汉学研究的一些风貌,切实地增进我们对于国际汉学的了解。
-
燕京学报侯仁之,周一良主编;燕京研究院编本期学报共收文19篇。其中九篇对我国古代政治、商业、兵制、礼制、刑律、文化传说和王朝古迹进行研究和考述。三篇为文艺论文,对我国唐代和清代文学艺术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两篇为人物学术活动、学术成就专论;其余五篇为书评。论文之后附有《燕京学报》新一、新二期目录。适用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历史、考古、文艺、政治等有关人员。
-
史林巨匠廖晓晴著暂缺简介...
-
阎步克自选集阎步克著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有一代之学人。学术所依托者,学人也。学人须由学殖养成,非纯由天资铸就。学殖者渐,天资者顿,而学术的规律是“渐”的。基于这个“渐”的规律,出版人便有义务在当代学术的积累与整理上做一份工作,以助成学术之进步。这是我们出版此丛书的初衷。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来,中国学术界涌现出一批新学人。他们大多有过对社会动乱与变革的体察,受过“西风”渐欲迷人眼的种种思潮的冲激,有过放眼望洋的蹈厉,亦有过躲进小楼的沉潜。他们在80年代初崭露头角,继而渐趋成熟。90年代以来,这批学人更以一种成熟的心态,对新世纪的学术前景作了从容的思考。由此我们也就有理由期望他们在步入下一个世纪的时候,成为新世纪通博的学术大家。这样的大家是现代化中国所迫切需要的。因为一个民族,在其步入现代化的时候,倘不能对自身的存在作出健全、合理的解释与肯定,那便是崩溃的开始。学人的使命,究其根本正在于作出这样的解释与肯定。我们不能在拥有了技术之后却失去了精神。这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是可堪忧心的问题。“跨世纪”只是一个象征的说法,并不是说未被列入“跨世纪”的人就无权迈进下世纪的门槛。“跨世纪”只是意味着,我们对新世纪中国文化的昌明与辉煌有着多么热切的期许,以及基于这热切期许而履行的对中国文化建设重任的自觉的肩负。没有这样的自觉,便没有迎接新世纪的真正准备,也就没有了开创未来的现实基础。丛书收入的,都是人文科学研究者的著述,我们想:人类存在的价值,其终极尤须以人文的尺度来衡估。90年代的沉潜,也许意味着中国学术界已进入了一个转型期,这样的转型是承前、也是启后。在这个重要的时期,我们出版这套“跨世纪学人文存”,旨在尽我们的薄力,倡学术之昌明。
-
古代要籍概述马雍等著本书分为五个专题,以生动的笔触介绍了上自我国最古的历史文献《尚书》,下迄清代官修的我国古代卷帙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中间包括《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永乐大典》等,为读者了解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开启了一扇明窗。 《中国历史小丛书》最初是由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同志创议、主编的我国第一套大型普及性历史知识读物。自一九五八年至今,四十寒暑,经过几代文史研究专家的不懈努力,累计出版近三百种,印数逾千万册,劳绩斐然可观。它以灵活多样的体载,包罗宏富的内容,短小精致的篇什,通俗洗练的文字,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于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和陶冶审美情趣都是很有益处的,因而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青睐。这套集知识性、权威性、趣味性、大众性于一体的小丛书,既有传播中华历史知识、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功用,又不失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推而广之,它必将化作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一座桥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奉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