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通鉴胡注表微陈垣著《通鉴胡注表微》是陈先生“学识的记里碑”,某种程度上是其史学的综合性总结之作。全书辑胡注精语七百数十条,引证书籍二百五十余种。体式首引《通鉴》原文,退一格排胡注(第七篇取材于《通鉴释义辩误》,故皆是《辩误》之文),再退一格为“发微”。(此为陈先生创例,原为刘乃和《三国演义中征》而设,参刘氏《重读札记》,见《励耘承学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而首十篇史法,后十篇史事的格局,则得自早年对赵翼《二十二史扎记》的体会:陈先生曾将《札记》分诉为“史法”、“史事”两大类研读(参陈乐素撰《陈垣》,见《中国史学家评传》下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至于各篇宗旨,陈先生于篇前小序皆有明文抉发,幸勿忽焉。
-
养和室随笔瞿兑之著本书收入瞿兑之的两部文史掌故笔记:《杶庐所闻录》系根据申报月刊社1935年7月初版排印;《养和室随笔》是作者40年代的《中和》月刊上连载的专栏,由编者辑录整理而成。两书的整理工作除加新式标点、改正个别明显错讹外,于文章内容均未作改动,以存原貌。
-
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研究朱乔森,李玲玉主编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需要,为了改进中共党史教学,使党史教学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服务,自1993年起,编者在培训部一、二年制中青年干部班开设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研究》这门课。本教材就是为该班学员学习中共党史而编写的,也可作为其它班次学员学习中共党史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编者以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条道路的曲折探索为基本历史线索,研究和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力求使学员从中深刻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提高他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中国古代著名史籍毕素娟,熊国祯著《中国古代著名史籍》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成年读者以至专家来说,个人的专业知识总归有限,本丛书对于成年人也不失为一种高位的,可信赖的文化知识读物。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余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
-
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王锦贵著《司马光及其》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编年体通史,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名著。《司马光及其》首先回顾了司马光极不平常的一生,然后叙述了《资治通鉴》问世的历史背景和著述始未,接着分析了《资治通鉴》体现的思想观念和成就、特点,最后介绍了方兴未艾的“通鉴”学。阅读《司马光及其》对于了解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后周显德六年这1300多年的历史,及学习史书的编写体例等,都获益匪浅。
-
笔精(明)徐〓撰;沈文倬校注;陈心榕标点《笔精(竖排版)》是明末徐火勃所著的一部学综四部的杂考。亲考之书以清代前期诸考据学家所著为精,如顾炎武《日知录》、黄生《义府》、阎若璩《潜邱剳记》、姜窟英《湛园札记》等,皆考证剳记之文,博雅精审之篇。《笔精(竖排版)》论性质属杂考,论成就虽不及顾、阎之书,但在明人著述中已属力矫空疏、渐趋平实之作可以说,徐渤是清据学的前马。评价《笔精(竖排版)》,必须重视这一特点,方能历史地作出公允的判断。片面地斥为踳驳不少,夸大地说成好立异说,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那样,显然是不对的。
-
中国历史文化悬案总览沈原,倪天礼,耿刘同主编暂缺简介...
-
史记全本导读辞典周啸天,尤其主编本书面向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是,对全本《史记》逐篇进行导读,力求实用便览,雅俗共赏,可读可藏。导读内容分三个部分:一是提示,即在篇首介绍全篇主要内容,对其中的优秀传记文学篇章,简要介绍其艺术特色;二是段意,即对原文加以分段,逐段概述段意;三是简注,紧接段意,对该段的疑难字进行注解,并对疑难句子进行疏通。力求使读者循此一编,能对《史记》有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
通鉴故事百篇(宋)司马光撰;王梦樵译注暂缺简介...
-
中华人文精神张岂之著这本小书是为大学生和青年朋友们写的。近几年来,“人文精神”成为大学生和青年们的热门话题之一,他们想在学习专业的同时,获得较多的人文知识,并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于是,有些高等学校先后开设了“人文讲座”和“人文选课”。我作为大学的教师,看到这种现象,出自内心地感到高兴。这种喜悦之情并非由于我的职业(从事中国思想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使然,而是基于一种教育观念,即:21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深厚的人文知识,懂得祖国和世界历史和文化的概貌。也就是说,人文基础学科——文学、史学和哲学的知识,对于跨世纪人才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人文基础学科虽然不能给人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成果,但是,它们有助于人们高尚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健康审美能力的培育。由于这种观念的启示,从1995年开始,我选择“中华人文精神”为题进行研究,研究的成果随即讲给学生们听;他们的意见又帮助我加深对研究课题的理解。这样我就准备为他们写一本分量不大,比较容易阅读的小书。不过,如何选用材料,如何归纳,论点如何表述等,并不是很容易确定的,经过反复琢磨,到1997年春我终于拿出了一份书稿,就是现在送给读者朋友的《中华人文精神》。在这《中华人文精神》里,我不想过多地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意见,如果这样做,那就会离题太远。我只想根据自己职业的习惯,以可靠的资料作为基础,为读者们作一些切实的解剖和分析,为他们提供一点有关中华人文精神的知识。不知我在这本小书里究竟做到了几分。我衷心地希望朋友们把宝贵的意见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