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中华上下五千年符文军 主编本书从华夏始祖盘古开天辟地开始,将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汉代,三国西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辽金,元朝,大明王朝,大清帝国,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辉煌灿烂和沧海桑田都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拼搏不止,一代接一代,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伟大的历史人物。像政治家秦始皇、曹操,谋略家张良、诸葛亮,思想家孔子、孟子,民族英雄林则徐、邓世昌,科学家张衡、沈括,医学家华佗、李时珍,文学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李清照,诗人李白、陆游,革命家孙中山、李大钊等等。他们为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的世界之最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不少像奸臣秦桧、窃国大盗袁世凯那样的民族败类。但历史是一面镜子,会让后人去借鉴,去思考,去创新,要不,唐太宗李世民怎么会留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名句呢?因此,虽然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次血雨腥风,但还是没有影响到中国历史的进程和人类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今天的基因工程、电子信息、遨游太空就是最好的证明。
-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这部《吕著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史学论著的一种。这部书针对当时上海大学文科学生学习上的需要,没有采用一般通史的体例。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分门别类地、有系统地叙述了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编分章按时代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作者认为当时上海流行的通史著作,虽然在叙述理乱兴亡的过程中,夹叙一些典章制度,但是往往缺乏条理系统,上下不够连贯,使初学者摸不清头绪,不能构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大学文科的学生,他们正需要有系统的历史知识,以求进一步的钻研,因此就有采用这样特殊体例来编写通史的必要。在今天看来,这种体例的中国通史,对于初学者还是有一定用处的,它对帮助读者初步掌握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系统的历史知识有很大的好处。
-
战国策(西汉)刘向《战国策(套装全4册)》是现在保存不多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将其编定为三十三篇,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编写。详细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事迹及一些义勇志士的风采,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具有极高史学价值。此外,《战国策(套装全4册)》具有非常突出的文学性,尤其在人物形象刻画、言谈技巧、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极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可以说《战国策(套装全4册)》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为此我们对《战国策(套装全4册)》进行了精选后加以出版,其中不乏《齐人有冯谖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等脍炙人口的古文名篇。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对每篇文章的生僻字词给予注释,并用现代白话文翻译,引宋鲍彪、姚宏等先贤的批注加以诠释,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此外以中国古代的优秀版画作为《战国策(套装全4册)》的插图,几乎涵盖了所有古代版画的优秀作品,以图释文,具象化阅读古文经典。中国文化奥妙深远,读之韵味无穷。虽《战国策(套装全4册)》不能穷尽中国文化之精髓,但对读者了解国学,了解传统文化,学习古人论说技巧,大有裨益。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激烈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七雄并立,征战不休,战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前。孟子评价这一时期的战争是“杀人盈城,杀人盈野”。
-
帝国不语对枯棋范军《帝国不语对枯棋:中国十大黄金王朝的终局博弈》:每个王朝都有其悲情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中国十大黄金王朝的终局博弈》讲述了秦、两汉、隋、唐、两宋、元、明、清十大历史王朝的衰败过程和最后时刻,以及无可避免的历史性败局。总结了每个王朝末代皇帝的不同性格特点,展现江山摇曳背后帝王的人性挣扎,以此给读者呈现了一幕幕在历史枯局面前王朝的突围表演。
-
问马闲笔吴人《问马闲笔:吴人读史札记》对于有关的重要史实作了考证与说明,主要是奉献给爱好历史的读者的,包括那些有强烈的求知欲,诸事都要问个水落石出的读者。它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纠正演义、戏曲、民间悖于史实之处;二是对小说写作所根据的史实有个交待;三是使读者把小说中艺术加工之处与有明文记载的史实区别开来。
-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汪龙麟 编社会进步,时代更迭,竞争趋烈,压力变大,更有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各种休闲娱乐的方式日益增多,使得当代人阅读的目的已经渐渐从占有大量知识,转变为尽快获得重点知识为主。为了达到高效阅读的目的,就需要高度浓缩的读物。因此,我们组织著名高校的专家教授,编纂了这套“经典点晴”丛书。所谓“经典”,是说选入的作品都是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公认的经典之作,足以流传千古,当代人必读之书,所谓“点晴”,就是由编纂者对入选的作品萃取精华,探骊得珠,介绍重点,为读者阅读这些经典提供一条快捷通道。《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共选入先秦至清代的文学名著共61部,包括儒家经典、王朝正史、名家文集、诗词歌赋、戏剧小说等不同文学体裁,辅以“书名解读”、“作者小传”、“内容梗概”、“名篇精读”、“全书赏析”、“名言新译”、“观点争议”、“推荐图书”等8个不同功能的板块,以帮助读者深入快捷地了解这些中国古代文学名著。
-
中国文明史(美)希诺考尔《中国文明史(第2版)》作为一本献给大学生的课程性读物,《中国文明史》着重于中国文化史的变迁,其中也包括政治和经济史的变迁。在100多幅图片的映衬下,作者完整描述了中国主要朝代的变迁。《中国文明史(第2版)》也论述了近代以来直至新世纪中国的发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的潜心研究成果,最受美国大学生欢迎的中国文明读本。
-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虞万里“传统中国”的概念,似乎可以从纵、横两方面来理解:就时间即“纵”而言,始自上古三代,历经汉唐宋元,降及是有清诸朝,均在其规范之内;就专业领域即“横”而言,则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风俗、宗教等等,全都包罗其中。甚至,鉴于社会制度、意置于“传统中国”的范畴内进行研究。显而易见,对于“传统中国”的研究,必须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是为传统中国研究的特色,也是它的观点。本论文集为《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三辑。
-
天朝旭日王宇 编著二十个王朝,从宏观到微观,针对王朝崛起这一特定历史阶段,揭秘历史背后的故事,形象再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形,通过权威性解剖,找出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历史规律。历史是一面镜子,蕴含了丰富的营养,积淀了深奥的智慧。今天,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不争现实。解读自夏朝以来中国二十王朝兴起的历史,探究其兴起背后的原因,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自然会对中国的兴盛繁荣带来诸多有益的思索和启示。
-
白话史记(汉)司马迁 著,盛广智 译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汉武帝为巩固封建统治而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政策的年代里,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渐趋沉寂,许多作家或皓首穷经,或歌功颂德,其作品多显得思想贫乏或流于一般。唯有司马迁超世拔俗,格调独标,以他的反抗精神和创造精神,写成一部彪炳千古、辉耀百代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这就是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从而开创了纪传体史学和传记体文学的光辉范例,也奠定了司马迁在史学和文学领域中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司马迁(前145—约前87年),龙门(今陕西韩城)人。他的一生基本上是与汉武帝相始终的。司马迁生在一个有治史传统的家庭中,他的先世都是周代的史官。其父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学识渊博,见闻颇广,曾“学天官于唐都,受司马谈作为朝廷史官,有接触“天下遗文古事”的方便,曾立志要撰写一部为“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作传的史书,但一直未能如愿。公元前110年,司马谈死。临终前,他嘱咐司马迁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激动地表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史记·太史公自序》)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职为太史令,便开始为《史记》的撰写搜集材料,准备条件。约在公元前104年,他正式开始了《史记>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