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历史的主角倪端 著黄仁宇先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始终把握着“关怀人生,指导未来”的史学终极处,就在于他始终把握着“关怀人生,指导未来”的史学终极目标,高屋建瓴,宏观把握,娓娓道来,孜孜不倦。读者往往在面对大师博大精深的著作时而望洋兴叹。本书是以黄仁宇先生的著作为依据,通过作者本人对黄仁宇先生的研究理解,将大师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疏理成通俗文字,帮助广大读者更好、更深刻地理解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及其他相关作品。目标受众群大: 大众读者、学生
-
史记·文白双栏对照(西汉)司马迁 著,陈书良,周柳燕 整理《史记》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数几部最伟大的著作主一,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被尊为典范。本书采用双栏文白对照的形式,类似“直读”,读者可以“不求甚解”地欣赏太史公的典雅美妙的文章。
-
白话精编二十四史·第1卷龚书铎 主编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二十四史”,中国历史长河中数千年凝结威的丰碑,其卷帙之浩繁、史料之鸿富、记载之翔实、内容之渊博,早已饮誉中外,堪称世界文化史中的巅峰之作。“二十四史”,在那浩繁的卷帙中,尔虞我诈中彰显权谋,折冲樽俎中彰显风流,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修身齐家以建功立业。有江山的更迭,有王朝的兴替,有圣人的千秋教诲,有贤人的百代流芳,有英雄的风云际会,有美人的迟暮哀婉,有文人的妙笔生花,有墨客的丹青溢彩,有千年不泯的仁道,有万古常新的义气,有百折不挠的信念,有矢志不渝的忠贞……这就是“二十四史”,这就是鲜活而真实的曾经在历史舞台上上演的活话剧!当《白话精编二十四史》用平白晓畅的形式将这历史的面卷再度展开,我们不能不为之感慨,为之动容,为之心潮起伏……本书是第1卷《白话精编二十四史(第1卷史记彩图版)》。《白话精编二十四史(第1卷史记彩图版)》中插配了与史书内容相关的绘画、书法、建筑、陶瓷、金银器等精美图片,通过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将读者带进一个真实而多彩的历史空间,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感受中华文明和华夏民族智慧之所在。本书由龚书铎主编。
-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王承略 等主编《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5卷)》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遣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撰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是史志目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了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中图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害,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
-
和平的确死了罗隆基 著在1946年的时候,民盟具备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条件。民盟作为政治协商会议单位之一,是共产党首先提出来的。后来国民党亦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所以在国民党同共产党关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进行初步协商的时候,就肯定了民主同盟是参加旧政协的四个单位之一。
-
通史新义何炳松 著有鉴于中国传统史学之弊,为使史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何炳松极力倡导通史研究与著述。在《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通史新义》中,作者借鉴西方史学的思想方法,总结并发挥了司马迁、刘知几、章学诚等古代史家的传统史学理论,对史料研究的方法以及通史编纂的原则重斩进行思考,建立其新通史理论体系,对中国现代新史学的建设有着重大贡献。作者分析了历史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之异同,提出了史学研究者应报有之态度和作学之方法,并通过西洋史学原理与中国传统史学之对比,阐明了通史与其他史学之关系,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认识。《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通史新义》分上下两编,上编分十章,专论社会史料研究法,下编共十一章,专论社会史研究方法。
-
中国救荒史邓云特 著本书根据各种可靠的历史资料,运用统计方法,第一次全面探讨了中国历史上自远古以迄于民国历代灾荒的实况及其演变趋势和特征,同时分析了灾荒的自然、社会成因及其相互关系,并从人口流移和死亡、农民起义、民族之间的战争、经济衰落等方面,就灾荒对社会的实际影响作了较具体的论述。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对相应历史时期的灾荒救治思想进行了科学的归类,系统而清晰地揭示出中国数千年救荒思想的全貌和发展脉络。同时,本书还详尽探讨了历代救荒政策的实施及其利弊得失。
-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孙皓晖 著《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是长篇史诗性力作《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最新史论作品。这是一本力图理清中国前3000年文明史的书。作者从中国为何文明意识苍白,为何没有自己的文明话语权的问题意识出发,经十数年研究思索,在创作《大秦帝国》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集结为三卷本《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首次提出中国原生文明的概念,重新书写中国前3000文明史,细致梳理了秦帝国之前中国历史的七大历史性跨越,总结出中国民族五大生存经验。在这3000年中,华夏族群历经了七大时代——五帝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帝国。在其中的每一个时代,我们民族都曾经实现了一次巨大的文明跨越。经过七次大的历史跨越,我们民族终于登上了中国古典文明高原的最高顶峰——秦帝国时代,成功地实现了中国疆域的统一,成功地创造了中国文明的统一,给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奠定了永恒不朽的历史生存范式。一面呈现历史,一面解析历史,是这本书的基本特征。作者直面争议,推崇法家,批判儒家文化霸权,认为儒家独尊之后的中国文明失去了此前创造力,明确指出:中国文明的强大与不朽,不在变形的末端,而在雄厚的原生时代。
-
草莽文化李海生 著传统社会的基础由士农工商即所谓“四民”构成,不时发生的社会震荡,不断地将其中一部分抛出社会正常秩序的轨道,聚集成王法与教化之外的草莽。草莽也在创造自己的文化,并对主流文化的面貌变化发生活跃的影响。《草莽文化》从社会、行为、道德、信仰、文化价值等不同视角着眼,对这种“草莽文化”作多层面的观察和剖析,涉及侠、盗、丐、会党、秘密教门等各类草莽成员,分槽吃食、回避官司、坐地分肥、金盆洗手等各项草莽规矩,以义为先、崇尚平等、言而有信、挟技逞勇等各种草莽伦理,以及预言劫数、以谶示变、托符传咒、卑俗造神等各种草莽意识。资料翔实,视野开阔,新意层出,富有文采,是一部兼备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好书。
-
读史观天下白玉林,张新科 主编《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贯穿古今的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叙述了我国三千年的历史。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地理、天文、医学、水利等各个方面,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游侠刺客,各种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现在通行的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史记》中有“褚先生日”部分,据说是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的。 《史记》不是单纯地记载历史,它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记载历史,尤其是刻画历史人物时,运用了文学的手法,人物形象传神,语言生动活泼,并且充满了作者的感情。因此,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矗立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不朽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