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中国全史丑史篇曹金洪 主编阅读国学经典.可以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人生思考和思辨能力。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阅读国学经典.可以陶冶情操、增加才情。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阅读国学经典.可以吸收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
-
中华文脉王显春,学而 著探寻中华民族之来路,理清华夏文明之脉络。《文史哲收藏读物:中华文脉》从古文字学入手,探寻中华民族的来路,理清华夏文明的脉络。为此,作者摒弃了以往从文献到文献的研究方法,注重从文献到文物的解读,注重运用文献学、文字学对考古文化、文物进行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自然、文化环境的解释。
-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著,柯继铭 主编《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篡的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计l362年的史事。全书共分294卷,300余万字。《资治通鉴》史实考信,史论精当,考评历史兴衰,镜鉴后世治道。该书自成书以来受到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的青睐,成为他们常看不厌、常看常新的佐政良史。元世祖忽必烈这位马上皇帝非常重视《资治通鉴》,专请儒士为他讲解其中的治国之道,并设立了蒙古国子学,用蒙古语言译写了《通鉴节要》作为教材。明太祖朱元璋亦更对此书备加推崇,他每天清晨早起研读《资治通鉴》,认为“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并常常以此训诫左右大臣。清圣祖康熙对《资治通鉴》更是达到了痴迷程度,经常翻阅,认为《资治通鉴》“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不惟古代帝王,一代伟人毛泽东对《资治通鉴》也是爱不释手,他对《资治通鉴》的评价可作为我们现代人阅读时的一个指导:“《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
中华史纲李定一 著《中华史纲:港台权威读本》是著名历史学家李定一教授的代表作,也是港台近几十年来最为严谨的国史著作之一。书中独特思辨的史观,简洁朴实的语言,相比一般故作高深、枯燥乏味的历史书,令人耳目一新。本书是一部严谨独到、朴实优美的通史佳作。《中华史纲:港台权威读本》内容跨度从史前传说时期直到辛亥革命为止,记叙了几千年来中华世界的政治和文明之变迁。李定一教授的出发点,是要创作一部“针对当代现实,适合普通读者”的通俗历史读物,使读者可以快速、清晰地了解本民族之国史,以略尽国民之文化义务。
-
听雨楼丛谈高伯雨 著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广雅书局及其板片、诸葛亮和关羽的爵号、王昭君及其遗迹、广和居诗话、记忆中的徐凌霄等。
-
通鉴胡注表微陈坦 著一、“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晚清以迄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华学人所著,成就斐然、泽被学林之学术著作。入选著作以名著为主,酌量选录名篇合集。二、入选著作内容、编次一仍其旧,唯各书卷首冠以作者照片、手迹等。卷末附作者学术年表和题解文章,诚邀专家学者撰写而成,意在介绍作者学术成就,著作成书背景、学术价值及版本流变等情况。 三、人选著作率以原刊或作者修订、校阅本为底本,参校他本,正其讹误。前人引书,时有省略更改,倘不失原意,则不以原书文字改动引文;如确需校改,则出脚注说明版本依据,以“编者注”或“校者注”形式说明。 四、作者自有其文字风格,各时代均有其语言习惯,故不按现行用法、写法及表现手法改动原文;原书专名(人名、地名、术语)及译名与今不统一者,亦不作改动。如确系作者笔误、排印舛误、数据计算与外文拼写错误等,则予径改。 ‘ 五、原书为直(横)排繁体者,除个别特殊情况,均改作横排简体。其中原书无标点或仅有简单断句者,一律改为新式标点,专名号从略。 六、除特殊情况外,原书篇后注移作脚注,双行夹注改为单行夹注。文献著录则从其原貌,稍加统一。 七、原书因年代久远而字迹模糊或纸页残缺者,据所缺字数用“口”表示;字数难以确定者,则用“(下缺)”表示。
-
史记(西汉)司马迁 著,柯继铭 主编《史记》的文学成就还表现为它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史记》写的是历史,但它不是简单地叙述历史事实,而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愤怒批判。同时,由于作者自身的悲惨遭遇,所以他的笔端时常流露出一种愤激之情,一种沉郁之气。有的通篇是借古人行事来抒发自己的愤世之态;有的是夹叙夹议,火花四射,喷泄着慷慨之音;有的是联系较为松散的飞来之笔,凭空插入一段淋漓尽致的悲悼憾叹。那种对佞儒、酷吏们的尖刻讥讽,那种对刺客、游侠们的倾心赞颂,那种对失意英雄、含愤志士们的无限同情,等等,都明显表现出司马迁强烈的主观色彩,从而使整部《史记》成为一首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成为一首用整个生命谱写成的饱含着司马迁全部血泪的悲愤诗。故此,鲁迅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洙泗遗训,务本知先;中国是文化悠久的民族,垂统五千年,就因为有深厚的根本,固能承前启后,传之久远。《史记》的博大精深和它在史学与文学上的伟大成就使我国历史的本源再现。今天我们翻看《史记》更时时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厚而振奋,被中华民族艰苦创业的历史所感动。可是,在学习研究古籍《史记》时又往往为它那晦涩难懂的语言所阻隔,难以深入,这也是盘古女娲没有亚当夏娃的形象,鸿门盛宴故事没有木马屠城普及,白雪公主比夸父逐日家喻户晓的症结所在。因此,克服语言的障碍,易古为今是铺架联系古今桥梁的砖石.在吸收继承已往译作的基础上,我们重新注译了《史记》,用以帮助中国人通过对《史记》的认识,找出中国人真正的根。
-
华夏人文根源探寻张春光 著《华夏人文根源探寻》通过对众多古籍文献、远古神话传说及考古发现等方面的搜寻整理、分析思考,从而确立我们上古祖先的时间坐标,对我们的人文根源及其脉络梗概作出较为系统的简述与推导,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这也是《华夏人文根源探寻》要努力表达的主旨所在。
-
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张明林 编著《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在谋篇上匠心独运,以时间为经、人物为纬,在近四十五万字的著述中,依次对每一位被评点的人物分三部分加以叙述。第一部分“毛泽东评点原文”,是选自公开出版的毛泽东有关选集、文集、文稿、书信、诗词、文史古籍批注,以及各界人士回忆和研究毛泽东的著作。第二部分“人物简介”,是编著者对毛泽东评点的人物的介绍。行文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均择取了最能体现人物身份和个性的主要事迹,写得较为平实、准确、精炼。第三部分“评点解析”,是编著者对毛泽东评点原文的解析。着重说明毛泽东评点人物的背景和用意,交代毛泽东与所评点人物之间的认识、理解或者交往和情谊;还注重探讨毛泽东知人论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如是评论的现实意义。对于这些探讨性见解,编著者力求接近毛泽东评点的原意,以便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中吸取更多的营养和引发更多的思考
-
中国人史纲柏杨 著本套书是柏杨史学著作的代表作之一,是柏杨在九年零二十六天的监狱岁月里“埋头整理中国历史”而成的一部巨著。说它是巨著,一是就篇幅而言,全书近八十万字,作者以百年作为叙述单元,先把中国史分成非信史与信史,前者从神话、传说到半信史时代,后者从公元前九世纪开始,一直到晚清;二是就影响力来说,《中国人史纲》自出版以来,一直是广大读者了解中国通史的重要书籍;三是《中国人史纲》的成就代表了作家写史的一种立场,在将历史写得精彩好看又不乏深刻洞察力方面,柏杨先生做出了杰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