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
资治通鉴选评吴光兴 选注/译评《资治通鉴选评》择取的是汗牛充栋的中国文史作品中最光辉灿烂的精华,它们不只文采斐然,更代表了所处时代的思想先声。国内最权威的学术机构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一批知名学者,沉浸其间,含英咀华,倾学识与才力对这些经典作品作出了深入浅出的注释、串讲与评析,引领读者进入更高远广阔的文史天地。《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在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当今统治者的借鉴,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本书挑选了书中一些具有代表性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并配以精美的历史图片,将帮助读者加深对这部历史巨著的了解。
-
近代之挫折(日)高坂史朗目录
-
中国历史纪年表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修订本)本表编制,力求准确,尤注意于与出土文物符合。如前凉年号,一般年表多据《玉海》,认为张寔以下皆改元,其说实本于宋人龚颖《运历图》,与西北所出前凉简牍、纪年陶器和《晋书.张轨传》等均不合,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已云:“不知颖何所据而言。”而大理纪年则多据云南所出大理文物,亦与一般年表仅据文献记载者异。近年学者研究所得,如杨宽先生之于战国年世,李家瑞先生之于大理纪年,陈旭麓先生之于辛亥革命期间所用黄帝纪元等,均为本书所取资,谨此志感。编制及修订过程中,多得谈宗英同志之助,亦谨志感。
-
中国文化一日一题王萍自《尚书》起,我国散文的表达水平“焕乎始盛”,具体而生动起来。如《顾命》篇对康王即位时仪式陈列的叙述,颇为详细;发《金滕》篇叙周公之志,哀婉动人;《盘庚》篇语言说服力强,感情充沛。
-
外国文化一日一题王萍目录
-
文化的烙印《科学奥秘》周刊 编著 姜庆和 孙守方 主编人类智慧无穷,创造了无数灿烂辉煌。穿梭留连奇迹和辉煌中,有多少新奇的发现,有多少由衷的感受。本书选择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奇观、奇闻,读来生动有趣。掬起文化长河中的朵朵浪花,触碰历史画卷中的点点印记。 《万象新知大课堂系列丛书》以广大青少年和学生为主要对象,并兼顾各不同层次和领域读者需要,该丛书图文并茂,选材新颖,语言流畅,读来既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又解谜释疑、引人入胜。它的陆续出版,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将起到积极作用。本书为其中一册,选择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影响历史的86个文化奇观、奇闻,读来生动有趣。
-
中国文化小通史邱树森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曾掀起一股文化热,报刊上竞相刊登“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争辩文章,堪称轰轰烈烈。其背景应当说是对十年浩劫尤其是在文化方面的浩劫的拨乱反正。作者们这一辈亲历“文化大革命”的人记忆犹新:在那十年中,多少名胜古迹被人拆毁,多少文化名人惨遭迫害!除了八个所谓革命样板戏,一两部样板小说,茫茫中国大地几乎成了文化的废墟和沙漠。问泉哪得“死”如许?为有源头“浊”水来。在“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中,由于“左”的思想作祟,在不少领域,文化被严重削弱。以历史学为例,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主导下,中国通史几乎成了农民战争史,文化一一包括衣、食、住、行,以及世风、民俗等,不是以三言两语打发,就是砍得一千二净。十年浩劫,本来就是“左”的思想不断积累,最后恶性膨胀的结果。“文化大革命”成了“大革文化命”,这段惨痛的历史,迫使人们去重新认识、思考文化。像历史上每一次文化论争一样,众口热说,也难免良莠并陈,泥沙俱下。无论是反思还是研究,本来都应当从事实而不是从概念(包括定义)出发,但有些学者拾西方人的牙慧,引进文化的种种定义,谁也搞不懂其真实含义究竟是什么;也有一些学者,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脱离中国历史实际,一味空谈,恰如<红楼梦)中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这些空谈,只能使人茫然不知所措。有位著名历史学家曾经无奈地说:“文化,不说作者很清楚;现在越说作者越糊涂了。”此言耐人寻味学术研究玄之又玄,急功近利的“泡沫文化”又在铺天盖地地向大众涌来,面对这种情况,作者以为编一部简明扼要而又雅人共赏,尤其是适合于正忙着奔小康的人们阅读的《中国文化小通史》是必要的。
-
中国文化小通史韦祖辉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曾掀起一股文化热,报刊上竞相刊登“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争辩文章,堪称轰轰烈烈。其背景应当说是对十年浩劫尤其是在文化方面的浩劫的拨乱反正。作者们这一辈亲历“文化大革命”的人记忆犹新:在那十年中,多少名胜古迹被人拆毁,多少文化名人惨遭迫害!除了八个所谓革命样板戏,一两部样板小说,茫茫中国大地几乎成了文化的废墟和沙漠。问泉哪得“死”如许?为有源头“浊”水来。在“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中,由于“左”的思想作祟,在不少领域,文化被严重削弱。以历史学为例,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主导下,中国通史几乎成了农民战争史,文化一一包括衣、食、住、行,以及世风、民俗等,不是以三言两语打发,就是砍得一千二净。十年浩劫,本来就是“左”的思想不断积累,最后恶性膨胀的结果。“文化大革命”成了“大革文化命”,这段惨痛的历史,迫使人们去重新认识、思考文化。像历史上每一次文化论争一样,众口热说,也难免良莠并陈,泥沙俱下。无论是反思还是研究,本来都应当从事实而不是从概念(包括定义)出发,但有些学者拾西方人的牙慧,引进文化的种种定义,谁也搞不懂其真实含义究竟是什么;也有一些学者,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脱离中国历史实际,一味空谈,恰如<红楼梦)中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这些空谈,只能使人茫然不知所措。有位著名历史学家曾经无奈地说:“文化,不说作者很清楚;现在越说作者越糊涂了。”此言耐人寻味学术研究玄之又玄,急功近利的“泡沫文化”又在铺天盖地地向大众涌来,面对这种情况,作者以为编一部简明扼要而又雅人共赏,尤其是适合于正忙着奔小康的人们阅读的《中国文化小通史》是必要的。
-
中国文化小通史刘精诚所谓文化,无非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有学者用“大文化”这一概念将二者都包括在内。在我看来,中国文化史,就是中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物质文化,指的是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商业运营等;精神文化,指的是文学艺术、世风民俗、思想或宗教信仰等。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能够促进或阻碍物质文化的发展,二者是有机的整体,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构思了这套《中国文化小通史》的框架,约请史学界的同道来共襄此举。当然,简明不等于降低学术质量。值得读者庆幸的是,这套丛书的撰稿者,都是名副其实的专家、学者,有几位还是全国知名的断代史权威。凭着我对他们的了解以及他们为我主编的《中国反贪史》、《中国小通史》撰稿时给我留下的温馨回忆,我相信本书的学术质量是上乘的。
-
中国文化小通史贡久谅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曾掀起一股文化热,报刊上竞相刊登“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争辩文章,堪称轰轰烈烈。其背景应当说是对十年浩劫尤其是在文化方面的浩劫的拨乱反正。作者们这一辈亲历“文化大革命”的人记忆犹新:在那十年中,多少名胜古迹被人拆毁,多少文化名人惨遭迫害!除了八个所谓革命样板戏,一两部样板小说,茫茫中国大地几乎成了文化的废墟和沙漠。问泉哪得“死”如许?为有源头“浊”水来。在“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中,由于“左”的思想作祟,在不少领域,文化被严重削弱。以历史学为例,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主导下,中国通史几乎成了农民战争史,文化一一包括衣、食、住、行,以及世风、民俗等,不是以三言两语打发,就是砍得一千二净。十年浩劫,本来就是“左”的思想不断积累,最后恶性膨胀的结果。“文化大革命”成了“大革文化命”,这段惨痛的历史,迫使人们去重新认识、思考文化。像历史上每一次文化论争一样,众口热说,也难免良莠并陈,泥沙俱下。无论是反思还是研究,本来都应当从事实而不是从概念(包括定义)出发,但有些学者拾西方人的牙慧,引进文化的种种定义,谁也搞不懂其真实含义究竟是什么;也有一些学者,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脱离中国历史实际,一味空谈,恰如<红楼梦)中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这些空谈,只能使人茫然不知所措。有位著名历史学家曾经无奈地说:“文化,不说作者很清楚;现在越说作者越糊涂了。”此言耐人寻味学术研究玄之又玄,急功近利的“泡沫文化”又在铺天盖地地向大众涌来,面对这种情况,作者以为编一部简明扼要而又雅人共赏,尤其是适合于正忙着奔小康的人们阅读的《中国文化小通史》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