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青花釉里红耿宝昌主编;胡锤,赵山摄影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元、明、清三代有花、釉里红瓷器多系官窑御器,其质量之高,数量之多,均居全国首位。本次出版《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选取青花、釉里红,包括少量青花釉里红及青花加彩瓷器,以时间为序,分编为三卷,上卷自元代至明代天顺朝;中卷自明代成化朝至崇祯朝;下卷为清代初年至清末。此三卷的出版,将首次全面介绍有关重要藏品。本书为青花釉里红下卷,本卷按时间顺序写了故宫物院的文物,全面反映了各品种的发展过程。本书是一本极具收藏、欣赏、馈赠价值的好书。本书前言总序: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占地72万平方米,收藏文物近百万件。公元l406年,明代永乐皇帝朱棣下诏将北平升为北京,翌年即在元代旧宫的基址上,开始大规模营造新的宫殿。公元l420年宫殿落成,称紫禁城,正式迁都北京。公元1644年;清王朝取代明帝国统治,仍建都北京,居住在紫禁城内。按古老的礼制,紫禁城内分前朝、后寝两大部分。前朝包括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辅以文华、武英两殿。后寝包括干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等,总称内廷。明、清两代,从永乐皇帝朱棣至末代皇帝溥仪:共有24位皇帝及其后妃都居住在这里。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19l4年,北洋政府将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的部分文物移来,在紫禁城内前朝部分成立古物陈列所。1924年,溥仪被逐出内廷;紫禁城后半部分于1925年建成故宫博物院。历代以来,皇帝们都自称为“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他们把全国的土地和人民视作自己的财产。因此在宫廷内,不但汇集了从全国各地进贡来的各种历史文化艺术精品和奇珍异宝,而且也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艺术家和匠师,创造新的文化艺术品。中间虽屡经改朝换代,宫廷中的收藏损失无法估计,但是,由于中国的国土辽阔,历史悠久,人民富于创造?文物散而复聚。清代继承明代宫廷遗产,到干隆时期,宫廷中收藏之富,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到清代末年,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两度侵入北京,横烧劫掠,文物损失散佚殆不少。溥仪居内廷寸,以赏赐、送礼等名义将文物盗出宫外,手下人亦效其尤,至1923年中正殿大火,清宫文物再次遭到严重损失。尽管如此,清宫的收藏仍然可观。在故宫博物院筹备建立时,由"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对其所藏进行了清点,事竣后整理刊印出《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共六编28册,计有文物ll了万余件(套)。1947年底,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其文物同时亦归坆宫博物院收藏管理。二次大战期间,为了保护故宫文物不至遭到日本侵略者的掠夺和战火的毁灭,故宫博物院认大量的藏晶中检选出器物、书画、图书、档案共计1342了箱又64包,分五批运至上海和南京,后又辗转流散到川、黔各地。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文物复又运回南京。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在南京的文物又有972箱于1948年底至1949年被运往台湾,50年代南京文物大部分运返北京,尚有22ll箱至今仍存放在故宫博物院于南京建造的库房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故宫博物院的体制有所变化,根据当时上级的有关指令,原宫廷中收藏图书中的一部分,被调拨到北京图书馆,而档案文献,则另成立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负责收藏保管。50至60年代,故宫博物院对北京本院的文物重新进行了清理核对,按新的观念,把过去划分"器物"和书画类的才被编入文物的范畴,凡属于清宫旧藏的,均给子"故"字编号;计有了ll338件,其中从过去未被登记的"物品"堆中发现l200余件。作为国家最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肩负有搜藏保护流散在社会上珍贵文物的责任。1949年以后,通过收购、调拨、交换和接受捐赠等渠道以丰富馆藏。凡属新入藏的,均给子"新"字编号,截至1994年底,计有222920件。这近百万件文物,蕴藏看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极其丰富的史料。其远自原始社会、商、周、秦、汉,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历五代两宋、元、明,而至于清代和近世。历朝历代,均有佳晶,从未有间断。其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有青铜、玉器、陶瓷、碑刻造像、法书名画、印玺、漆器、珐琅、丝织刺绣、竹木牙骨雕刻、金银器皿、文房珍玩、钟表、珠翠首饰、家具以及其他历史文物等等。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可以说这是一座巨大的东方文化艺术宝库,不但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艺术的历史发展,凝聚着中国人民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时它也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开发这座宝库,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为社会提供了解和研究这一传统的可信史料,是故宫博物院的重要任务之一。过去我院曾经通过编辑出版各种图书、画册、刊物,为提供这方面资料作了不少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推动各科学术的深入研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一种全面而系统地介绍故宫文物以一窥全豹的出版物,由于种种原因,尚未来得及进行。今天,随着社会的物质生活的提高,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往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故宫。学者专家们,无论是专门研究中国的文化历史,还是从事于东、西方文化的对比研究,也都希望从故宫的藏晶中发掘资料,以探索人类文明发展的奥秘。因此,我们决定与香港商务印书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努力,合作出版一套全面系统地反映故宫文物收藏的大型图册。要想无一遗漏将近百万件文物全都出版,我想在近数十年内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在考虑到社会需要的同时,不能不采取精选的办法,百里挑一,将那些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文物集中起来,约有一万二千余件,分成六十卷出版,故名《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这需要八至十年时间才能完成,可以说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六十卷的体例,我们采取按文物分类的方法进行编排,但是不囿于这一方法。例如其中一些与宫廷历史、典章制度及日常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文物,则采用特定主题的编辑方法。这部分是最具有宫廷特色的文物,以往常被人们所忽视,而在学术研究深入发展的今天,却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历史价值。另外,对某一类数量较多的文物,例如绘画和陶瓷,则采用每一卷或几卷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编排方法,以便于读者的需要和选购。如此浩大的工程,其任务是艰巨的。为此我们动员了全院的文物研究者一道工作。由院内老一辈专家和聘请院外若干著名学者为顾问作指导,使这套大型图册的科学性、资料性和观赏性相结合得尽可能地完善完美。但是,由于我们的力量有限,主要任务由中、青年人承担,其中的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因此当我们刚刚开始进行这一工作时,诚恳地希望得到各方面的批评指正和建设性意见,使以后的各卷,能达到更理想之目的。
-
庆祝新中国文物事业五十年书画摄影作品集国家文物局 编暂缺简介...
-
马王堆三号汉墓简陈松长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书藏着多少秘密?两千多岁的马王堆汉墓女主人辛追出土30年来,“健康”状况怎么样?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史上地位又是如何?也许能在《马王堆三号汉墓简》中找到答案。此编均为近年出土的汉代竹木简和帛书墨迹,帛书以篆书为主体结构,简书纯为隶书结构,书法古朴精美,也是书法爱好者的首选。根据目前的资料可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和竹简,在反映汉初文字的隶变情况方面最具代表性。《合阴阳》是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竹简。马王堆三号墓的墓主死于汉文帝二一年,即公元前二八八年,仅在汉开国后三八年。与《合阴阳》同墓出土的另有《十问》、《天下至道谈》、《杂禁方》、《遣策》等不同内容的四种简,还有其他内容的帛书。《合阴阳》一共有三二支简,简长为二三厘米左右,简宽为一厘米有余,每支简上的文字有二十余宇不等,其内容是对房中养生术具体技巧的描述,属于医简。这批简的简幅较宽,书写时便于发挥书法技艺。这批简的抄手在书法方面本身也有较高的造诣。这组简,从笔画上看,书写者颇能随心所欲地将刚柔不同的笔画揉合在一起。例如其横画,虽也如马王堆一号墓《遣策》上的文字一样,都讲究方起尖收,但在其方起处就往往兼有圆笔或点墨,其用笔就并不太着意于棱角的分明与否。至于其折笔则方圆并重,或一笔弯下,显其圆转流畅,或分笔相连,呈其刚劲遒健。从文字构形上看,其中宫紧凑,四周舒展,左右避让,上下呼应,顾盼有情。特别是其波挑披拂之处,神采飞扬,极尽波磔俯仰之能事,有一种变化奇丽的特殊意蕴。再从整体布局上看,其一简之内的黑白布局随立思自然,疏朗有致,毫无匠气而显得神彩飞扬,赏心悦目。因此,无论从哪方面去品评,这批简的书法艺术都是汉简书艺中的上乘之作。
-
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杨泓著本书收录作者历年撰写的关于中国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论文共对篇,分为三组。第一组收录美术考古论文24篇,重点论述汉唐之间葬俗。墓室壁画、陶俑及有关文物的艺术特征与源流演变,考古发现与中国古代家具史研究,以及与海东诸古国的文化交流。第二组收论文10篇,论述中国佛教艺术。第三组是3篇综述。本书可供从事历史、考古、文物的研究者、美术史及佛教艺术研究者、大专院有关专业校师生参考。也可供广大对中国古代历史、文物、考古、美术史的爱好者和对古物有收藏兴趣的读者阅读。
-
唐代薛儆墓发掘报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唐代薛儆墓发掘报告》为位于山西万荣县皇甫村唐睿宗女婿薛儆墓的发掘报告,它全面叙述了墓葬的形制以及各类出土遗物,并对其进行了考证,墓中所出墓志极具史料价值,出土的壁画及石椁、石门上的线刻板为精美且内容丰富,其石椁已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唐代薛儆墓发掘报告》可供考古工作者、古代史研究者、画家及艺术史研究者参阅使用。
-
路经楼兰(英)奥雷尔·斯坦因著;肖小勇,巫新华译一百年前,英国人斯坦因来到中国,掀开了西域沙漠中楼兰古城的神秘面纱,其所显示的东方文明令他震惊,于是,他劫掠了能拿得走的珍贵的出土文物。本书就是他对楼兰古城发掘、劫掠过程的记录。书中的文字和图片,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楼兰古城的历史,更可以使我们认识我国古代社会曾有过的辉煌。《路经楼兰》出自《海外遗珍:国外西域考古经典论著译丛》系列之一的《西域考古图记》。《西域考古图记》是一部综合性的学术性专著。为便于一般读者更多地了解楼兰遗址、米兰遗址的发掘情况以及两个遗址中出土的文物,本书对原书做了一些技术性处理:删除了一些专业性特别强的内容,给一些难懂的专有名词加上泣释,将插图进行适当调整并重新编序等。
-
汉魏洛阳故城研究洛阳市文物局,洛阳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编汉魏洛阳故域是中国重要的古代都城遗址,全国重点文件保护单位。本书收录了文物考古工作者(主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近50年来关于汉魏洛阳故城的考古调查、发掘简报、报告及研究文章近百篇,汇编,通过四大部分集中体现了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最新水平。本书为今后汉魏洛阳故城以及中国古代都城史、城市史、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为文物保护,特别是大型古代文化遗址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读者对象:从事文物、考古、历史研究的工作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
罗州城与汉墓黄冈市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京九铁路考古队编著本书是一部集城址的勘探、发掘资料与汉墓发掘资料于一体的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书中系统而翔实地报道了湖北省蕲春罗州城古汉城和宋城遗址的调查、勘探、发掘资料以及周围七处墓地115座汉代墓葬的全部资料。通过对罗州城址演变历程的分析,初步展示了蕲春县汉、宋故城的基本面貌;通过对周围汉墓群的综合研究,初步建立了鄂东地区汉墓年代分期序列,同时,为建立湖北地区汉墓年代序列奠定了基础。本书可供考古、历史专业人员参阅,特别对从事汉代古城研究及汉墓分类分期、文化因素分析、汉代地方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等研究的专业人员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
-
岱海考古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本书为内蒙古凉城县笛海地区龙山时代老虎山文化遗址群的发掘与勘察报告,包括老虎山、园子沟、西白玉、面坡和大庙坡5个遗址。其中在老虎山、西白玉和大庙坡发现史前古城墙,在园子沟等遗址有保存良好的白灰面窑洞式房屋。本书系统、全面地报道了这批重要资料,发表所有标本,并画出陶器制作痕迹,石器上的使用及加工痕迹,为研究该地区文化谱系、聚落形态,以及进一步研究陶、石器制作工艺打下良好基础。本书可供考古学、历史学研究者及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
武穴鼓山湖北省京九铁路考古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1993年10月至1994年5月,为配合京九铁路建设,湖北省京九铁路考古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武穴市鼓山完整地揭露了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墓地,发掘清理墓葬238座,出土陶、石、玉等质料的随葬品1685件。《武穴鼓山: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系统、全面地报道这批材料,将墓葬分为三期五段,以分期为基础,从时空上对墓地的埋葬规律、文化因素、社会发展阶段进行了探讨,进而解析出鼓山墓地的文化特征以薛家岗文化因素为主,同时具有油子岭、屈家岭、马家浜、崧泽文化等因素。本书为了解长江中游与下游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特征及中、下游考古学文化交汇融合提供了一批完整资料。《武穴鼓山: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可供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研究者及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