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永恒的面孔深圳市南山博物馆木乃伊、黄金和对来世的迷恋——这些观念都是我们对“古埃及”印象的核心构成。这些观念对于埃及人来说有多重要昵?它们在最后一位法老之后又影响了埃及多久?本次展览探讨了在埃及历史上相对不为人所熟知的“希腊一罗马”时期(公元前300-公元300年)的埃及人对来世的期望。这一历史时期始于一个希腊的王国——马其顿王国对埃及的统治,在托勒密王朝的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七世后,罗马的君主控制了埃及。这个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富有群体为来世做了精心的准备,结合了埃及、希腊和罗马关于永恒之美的理想。曼彻斯特博物馆隶属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是除了开罗以外非常好的古埃及文物收藏地之一。这些藏品是在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10年代英国统治埃及期间发掘出来的,我们对这些文物的观察和理解更多是基于我们今天的视角,而不是当时制造和使用它们的人的视角。
-
藏风蒙韵阜新市人民政府海棠山,地处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西北。相传舜时把全国划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镇山,作为祭祖之地,医巫闾山即为北方幽州之镇山,而海棠山正是医巫阊山北段主峰。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这里自古以来文化繁盛,民族间交往密切,为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地带,历史上曾留下了无数人类活动的遗存。建在海棠山中的普安寺和遍布山壁上的摩崖石刻造像即是其中极具代表性且特色鲜明的古代文化艺术宝库。普安寺,蒙古语称“阿拉坦锡图”,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俗称大喇嘛洞。道光五年(1825),清宣宗亲赐寺名——普安寺。海棠山摩崖造像由普安寺一世活佛发起雕刻,于四世活佛时期初具规模,并在五世活佛时期达到鼎盛。据历代《阜新县志》及《海棠山》(1994年4月10日第2版)记载,自康熙二十二年开始,一世活佛巴雅斯古朗开始雕刻摩崖石刻造像。据《普安寺》一书所载,乾隆三十八年(1773)雕刻一尊苏日塔拉迪彦奇像;到五世活佛时,根据全旗大小村屯总数,共刻有1449尊造像。造像活动从康熙年间开始,一直持续到宣统年间,在长达两百多年的历史中经久不衰。从开凿规模来看,佛教石刻艺术白汉代沿丝绸之路传人我国,至唐宋达到高峰,元明以后开始衰落,此后已罕见成片大规模开凿的石窟群,而海棠山却晚至清代仍在大规模雕刻,殊为难得,个中原因也值得深入探讨。从佛教题材上看,海棠山摩崖石窟是以藏传佛教造像为核心,这在中国丰富的摩崖石窟群中很是罕见,是非常重要的宗教、文化与艺术资源。但是,多年来社会各界对海棠山摩崖石刻关注者甚少,亲临者更少,甚至在石窟艺术研究专家口中也鲜少提及。除普安寺组织出版的相关资料,以及罗显明等著的《普安寺摩崖造像鉴赏》和零星散见的介绍性短文外,关于海棠山摩崖造像的学术研究成果并不多。鉴于此,自2010年开始,我们集中对海棠山摩崖造像进行调查和整理。
-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造型艺术研究陆刚著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重要文化遗存,是中华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本书以夏商至两汉时期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的生态环境、气候演变状况、经济模式乃至铜锡矿资源分布情况为现实“背景”,分别研究了兵器与工具、“装饰品”、生活用具与车马具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艺术造型的构成规律,纹饰、图像的审美特质与文化内涵,将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置于原生环境与文化“场域”之中,对其造型做出了更加客观、深入的解读。
-
众望同归赵丰本书以2020年中国丝绸博物馆主题展览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为切入点由丝路考古与历史领域的知名学者赵丰荣新江杭侃等讲述丝绸之路的由来和发现历程作为一份世界遗产丝绸之路的起始时间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公元前38年算起到877年德国地理学家霍芬从学术上正式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再到2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丝绸之路成为全世界共认的文化遗产已经走过了2252年全书据此分为三部分从历史事实存在的中西交流之路霍芬时代提出的丝绸之路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世界遗产丝绸之路三个角度讲述丝绸之路的发现史和学术史
-
邺城文物菁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临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本书为邺城出土文物专辑,所选文物标本主要包括两方面:发掘出土文物和非发掘出土文物。其中,发掘出土文物均为邺城考古队在邺城遗址和磁县北朝墓群调查、发掘所获;非发掘出土文物,主要为临漳县文物保管所历年采集、征集品。全书分为六个单元:魏武雄才,崭新都城(曹魏时期邺城);民族融合,文化激荡(西晋十六国时期邺城);技艺荟萃,规划超群(东魏北齐时期邺城);京畿寺院,宏伟伽蓝(东魏北齐时期邺城佛寺);中原佛都,邺中样式(邺城佛教造像)和巍巍陵墓,艺术殿堂(东魏北齐时期陵墓群)。
-
独抱虚怀白光耀本书是“独抱虚怀:澄心草堂文房用具展”的图录,其文房清玩形式种类多样,有笔筒、笔掭、印章、香筒、香盒、铜香炉等。此外,还有佛、道造像。这些文房用具造型优美,制作精巧,皆是书房里、书案上的装饰、陈设类工艺美术品。从本书的著录文字中,可见作者于访求辑集器物材料之际,必先慎重鉴定,加以检视测量,一切均有较严格的要求标准。书中对若干器物的说明,文字虽简,却包含着许多观察研究的成果。
-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金石拓片图集姚伯岳,邱玉芬本书精选哈佛燕京图书馆藏金石拓片130余种影印出版,约占馆藏金石拓片总量的十分之一,集中反映其中较有特色、较为珍贵的品种。对馆藏拓片中数量*多、*具特色的丛帖突出反映,收录了如《寶賢堂集古法帖》《劉園集帖》等近一半的馆藏丛帖,因此某种程度上本书具有丛帖粹编的性质。 本书著录各拓本的题名、原称、传拓时代、尺寸等信息,书后附《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金石拓片全目》,可窥见馆藏全貌,并参阅查考。本书为“哈佛燕京图书馆文献丛刊”系列之一。
-
秦汉栎阳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秦汉栎阳城是战国时期秦献公、孝公时期的都城,也是秦末汉初塞王司马欣、汉王刘邦的都城,更是都于长安之前的汉王朝第一座都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2012年以来持续开展栎阳城考古工作所获成果报告的第一本,在全面整理秦汉栎阳城2012~2018年资料的基础上,刊布了2012年考古勘探成果和完整的T1~T5考古发掘资料,全面公布考古成果,在进行科学编排后,提供给考古学、历史系等相关学科学者使用。
-
吾道南来郭伟民湖南地处长江中游南部地区,从1951年在长沙进行的发掘开始算起,湖南考古已经走过了70年的风雨历程。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填补了历史文献的阙如,更发现了一个不为史籍所载的远古湖南。《吾道南来——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史前湖南》从考古出土材料出发,以考古学的视野重建湖南的史前时代,阐述了湖南史前社会发展进程,论证了史前湖南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出土文献名物考范常喜 著本书以作者撰写的29篇出土文献研究论文为基础,重新修改整理,集合成这部专门研究出土文献中名物的著作。内容共分为三部分:战国楚简牍名物考、秦汉简牍名物考、其他出土文献名物考。全书以疑难名物字词考释为纲,探讨名物的命名理据、形制、用途、用法、源流及相关物质文化内容。涉及名物包括地名、外交礼品、食器、乐器、车器、旌旗、刀剑饰物、生活设施、厨具、药具、洁齿工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