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北京文博文丛·2021·第3辑《北京文博》编辑部 编《北京文博文丛·2021·第3 辑》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是一部有关文物、考古和博物馆研究的学术论文集。内容上,本书设立北京史地、文物研究、考古研究、博物馆研究、文物保护5个版块。北京史地包括明代房山云居寺刻经、妙云寺、圆明园“杏花春馆”等北京史地的研究,文物研究有对明代墓志、孔庙藏八卦鎏金编钟及徐悲鸿画作的研究,考古研究包括北京延庆区蔡木沟旧石器遗址、大兴西红门汉唐窑址、清华大学三座西晋墓的考古简报,等等。所收录的论文有着重要的价值。
-
考古新视野·宁夏水洞沟遗址石制品热处理实验研究周振宇 著《考古新视野·宁夏水洞沟遗址石制品热处理实验研究》以模拟实验与科技检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水洞沟遗址石料热处理后的变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针对水洞沟出土的石制品,设计了全面的模拟实验,获取热处理石制品。通过观察对比、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扫描电镜和偏光显微镜观察,总结出水洞沟石料热处理后的特征,并发现古人通过热处理改变石料的力学性质,从而提高其打制性能。依据实验结果,我们从水洞沟遗址2号、12号地点甄别出热处理石制品110件。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当时古人类已经熟练掌握了热处理技术,理解不同原料间的打制性能的差别,并将之运用于石器制作、使用中,提高了石料利用率及生产效率。同时古人类对热处理石料存在搬运行为。通过本项研究,首次确认东亚地区存在热处理行为,水洞沟热处理石制品的发现为亚洲乃至世界的热处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同时填补了热处理技术由西向东发展与传播的缺环。水洞沟热处理行为的发现,为探讨旧石器时代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了解现代人行为在中国的出现与扩散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
古籍保护研究《古籍保护研究》编委会 编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古籍保护研究》即是为了配合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而推出的古籍专业连续出版物,每年两辑,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旨在及时揭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实施进程,为古籍保护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总结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及时发布研究成果,推动古籍保护事业向纵深发展。本辑共设“古籍保护综述”“普查与编目”“修复与装潢”“保藏与利用”“史事与人物”“名家谈古籍”“版本与鉴赏”“书评与书话”“研究生论坛”等9个栏目,收录有关古籍保护工作的论文23篇,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籍保护与研究的最新成果。
-
欧洲古董珠宝通典陶姜力 著《欧洲古董珠宝通典》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讲述欧洲古董珠宝的历史。每一章都先为读者简要概述该历史时期中,对珠宝的演变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军事、时尚、社交生活等;之后再详列每个历史阶段里不同珠宝款式的风格,让读者能够分门别类地系统学习欧洲古董珠宝的设计思路和发展脉络。
-
敦煌守护人董洪亮,王锦涛,付文,银燕 著择一事,终一生;九层楼前,薪火相传。作者历时三年,行程数万里,多方查阅资料和深入采访,以饱含感情的笔墨,书写了一代代敦煌守护人以生命深处的热爱、奉献、坚守,守护和传承莫高窟千年文明的感人故事。从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到孙儒僩、李雄、李云鹤、赵声良、苏伯民……无论大师,还是百工,敦煌守护人以生命拥抱莫高窟。一代代敦煌守护人潜心钻研,默默守护着这份独一无二的世界文化遗产,使得留存至今的石窟、彩塑和壁画,逐步得到修复和保护,敦煌昔日的容颜逐渐清晰起来。
-
西周甬钟篆带动物纹研究王清雷 著本书作为21年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选择了15例纹饰清晰、来源可靠、资料完整的西周甬钟,对其篆带所饰动物纹做了系统而深入地研究。该书首先对西周甬钟篆带动物纹及其异名做了全面地梳理与考辨,其中提出“对角两头龙纹”的命名,在青铜器纹饰定名的统一性与规范性方面有所。在此基础上,该书通过对西周甬钟篆带所饰动物纹的类型学研究,初步构建了一个西周甬钟篆带动物纹的发展谱系,为西周甬钟断代提供了一个较为可靠的时代标尺。通过对篆带饰有动物纹的西周甬钟所属地域与族属的分析研究发现,彰显出多元一体的宗周礼乐文化特征。李学勤先生“一贯认为青铜器纹饰的研究重要”,但研究现状依然较为薄弱。该书是继《西周甬钟篆带云纹研究》之后,第二部研究编钟纹饰的专著,为周代编钟纹饰的体系性研究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
越地藏珍周永良 编本书为浙江省馆藏文物大典之一卷——书法卷,主要收录浙江省内博物馆所藏的各时期书法作品。本书汇聚了众多先贤名家翰墨丹青的代表作,折射出浙江作为人文荟萃之地、翰墨书画重镇的别样风采,并讲述了书画背后的人事更替、历史变迁、风俗流变,展现了“纸寿千年”的文化奥秘、审美气质和生命律动。
-
芜申运河所经古中江流域环境考古研究朱诚,姚付龙,贺云翱,蒋小芳,刘万青 等 著长江下游古中江流域出土了大量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时期的石器、陶器和精美的玉器等,与安徽凌家滩遗址玉器、陶器和石器等新石器文化形式类型有密切传承关系,而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等器物,又与北方红山文化有密切传承关系,因此该流域是江淮地区与宁镇山地及太湖平原区在新石器时代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但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利用。作者通过对高淳薛城、朝墩头、下家宕村、溧阳神墩、宜兴西溪、骆驼墩等遗址地层进行环境考古研究,并对遗址地层器物与凌家滩遗址器物比较,结合遥感考古手段对古河道进行的信息提取与分析,论证了无文字记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沿古中江传播的人地关系;通过对遗址区博物馆规划建设和旅游景点开发利用的探讨,以及对新石器时代以来长三角地区海面变化特征的分析,阐明了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
探寻第三极霍巍 著本书是一部记录霍巍教授在“第三极”青藏高原开展考古发掘工作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考古手记。作为一本带领大众走进考古现场的通俗读物,本书收录了霍巍教授多年来在第三极考古工作中写下的数十篇随笔,以在青藏高原开展的重要考古工作和手田野考察资料为基础,生动记录了作者在发掘、调查以卡若、曲贡、藏王陵等为代表的西藏古文化遗址过程中的发现、感受和思考,是认识第三极文明的生动文本,展现了青藏高原繁盛多彩的古代文化,以及青藏高原诸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图景。
-
福建省博物馆概览福建省文物局 福建省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会《福建省博物馆概览》(上、下册)由福建省文物局、福建省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会主编,系福建博物馆专业普及类概览,记述福建省各级国有、非国有的综合类、专题类、行业类等博物馆的发展轨迹,收藏、研究、保护与展示,社会贡献等。收录进该书的,即是经省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批设立或登记备案设立的104家国有博物馆、39家非国有博物馆。内容包括博物馆性质、历史沿革、建筑布局、陈列展览、馆藏精品、文物保护、研究成果、对外交流、文创衍生、机构设置、参观指南等条目,并附馆区、馆舍和展厅面貌、重要馆藏精品照片。旨在全面展示福建省博物馆事业发展概况,总结回顾福建省各级各类博物馆在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以来取得的成果,宣传普及各家博物馆之绚丽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