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我在故宫修文物萧寒 主编,绿妖 撰稿,严明 摄影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2016年1月,《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在央·视首播,随即迅速走红网络,播放量累计近亿,豆瓣评分高达9.4,成为年度蕞具影响力纪录片。这是shou次有人将镜头对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是宫里的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他们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是我们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的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一百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幅古画要揭一两个月,临摹几年到几十年……他们或许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身上还保留着浓重的匠人气息,他们走出宫墙,和普通人也没有区别,他们用一辈子修复着历代大师被岁月腐蚀的作品,蕞后,他们将自己的痕迹抹去。他们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不同于纪录片对文物修复本身的关注,本书由作家绿妖深入采访十二位文物修复师,更侧重于展现“修文物的人”。书中按文物的类别分为六大部分:钟表室、铜器组、摹画室、裱画室、木器室、漆器室。每一部分都重点采访了老师傅和徒弟,配以高清文物图、现场工作照以及部分老照片,生动再现了故·宫传承几百年的文物修复历史,也让我们得以认识,在宫墙深处默默奉献、不求名利,只为心中执著而奉献终身的国之工匠。
-
北方民族考古 第十三辑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等《北方民族考古》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办的集刊,此前已出版12辑。本辑内容包括考古新发现、研究与探索、北域撷英、碑铭考释四个栏目,收录论文23篇,以中国北方地区的考古学探索为重心,也包括一些境外重要考古发现的个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在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方面的前沿动向和重要成果。
-
晚夏殷商八百年李琳之 著,安玉霞 编根据学界普遍认可的关于“酋邦—古国—王国—帝国”人类文明进程划分原则和中国上古史发展实际情况,作者将公元前4000年至前1046年即“中国”孕育、诞生和初步发展这段特殊时期,分别定义为分为前中国时代、元中国时代和早中国时代三个阶段。 本书叙述的早中国时代范围,大致在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之间。从考古学上讲,这段时间正是史前中国由古国时代跨入王国时代的早中期。从传统的中国古史体系讲,这段时间是晚夏至商末时期。 作者主要运用考古学成果和众多专家学者对甲骨文、金文释读所取得的成就,对照文献记载,修正了文献中一些不实之词和模棱两可的说法,厘定了晚夏和商代早中晚三期都邑城址的具体所在,系统地还原、展现了早中国时代那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
屐痕处处 余音袅袅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 著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让江海大地上的文物“活起来”,编撰了《屐痕处处 余音袅袅——南通文物保护单位》,让散落在田野里的文物生动地跃然纸上,以飨读者。《屐痕处处 余音袅袅——南通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准确地介绍了南通现有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56处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这95处文保单位犹如历史长河里的95颗珍珠,是江海文明的实物写照,弥足珍贵。该书选用图片或整体展现文物布局,或聚焦细部构件,文字信息量大,知识性强,可谓颜值与内涵俱佳,有助于我们对身边文物的审美和认知。
-
满文文献知见录黄润华 屈六生全书从藏书地点、来源地点、诞生时间、品相状况、内容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现存满文文献史料的内容及保存状况,收录了全国五十余家单位和其他八个国家十六家单位收藏的满文图书两千余种、石刻拓片八百余种、档案近200件,是对现存满文文献进行的一次系统性的调研及归纳总结。书中详细介绍了每部满文文献的书名(包括汉文、满文、满文拉丁字母转写)、卷册数、著者和译者、版本(包括出版者和出版年代)、文种、开本、装帧形式等信息,是一部适合于满学、清史研究的资料类工具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
敦煌的光彩常书鸿常书鸿(1904—1994),著名画家,敦煌艺术研究家,我国敦煌学的奠基者和敦煌文化事业的开创者,被誉为“敦煌守护神”。1927年赴法留学学习油画,作品屡获大奖,并被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因在书摊偶遇《敦煌石窟图录》,决心放弃巴黎的舒适生活,回国投身敦煌石窟保护工作。1942年参与筹备敦煌艺术研究所,并任首任所长。1949年后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家文物局顾问、甘肃省文联名誉主席。池田大作(1928— ),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创价大学创办人,世界著名的佛教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作家。其在中国获得的奖项包括:中国艺术贡献奖(1959),中日友好“和平使者”称号(1990),“人民友好使者”称号(1992),中国文化交流贡献奖(1997)。 【主编简介】常沙娜(1931— ),常书鸿之女,新中国第一代工艺美术设计家、图案学家、设计教育家、艺术家,原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美院)院长,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美术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曾参与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等经典建筑的设计。
-
易理指蒙邱德增 著《周易》是一部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亦称《易经》,简称《易》,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经典书籍。《易理指蒙》是作者多年来研读《周易》心得体会的提炼与总结。作者从“易道”的视角,对《周易》所蕴含的深邃道理进行梳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易理指蒙》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对《周易》的认识;第二部分是对《周易》中蕴含的天道、人道、地道的归纳整理;第三部分是用易道指导人生实践的专论。此书的出版,或许能为初识《周易》者打开一扇小窗,引进一束微光,引导读者走向一个智慧的人生。
-
青年缪斯浙江省博物馆 著浙江省博物馆位于杭州市西湖区,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现已成为浙江省内规模优选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青年缪斯:浙江省博物馆青年课题项目研究成果1》为浙江省博物馆青年课题项目成果集第一辑,共收录《博物馆使命及构架路径研究》《如何在考古文物类博物馆展示科技史》两篇很好课题项目成果论文。书中收录的两篇论文,皆从浙江省博物馆的实际出发,就博物馆使命构建及展陈设计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丰富了博物馆学的相关研究,并为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
宿白纪念文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著宿白先生是考古学界之巨擘,一生为考古学的发展繁荣呕心沥血。宿白先生着作等身,学术成果不但解决了考古学中的许多难点,也为考古学的前进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宿白先生教书育人,为考古学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纪念逝世的宿白先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有《宿白纪念文集》,分上下编,上编为学术论文,下编为纪念文字。《宿白纪念文集》中收录的数十篇学术文章,内容涵盖考古学的许多方面,汇聚了当下的学术热点和争议问题,展示了考古学的新成果。《宿白纪念文集》汇聚的纪念文字也展示出宿白先生学术成就的一个侧面。
-
考古新视野·宁夏水洞沟遗址石制品热处理实验研究周振宇 著《考古新视野·宁夏水洞沟遗址石制品热处理实验研究》以模拟实验与科技检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水洞沟遗址石料热处理后的变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针对水洞沟出土的石制品,设计了全面的模拟实验,获取热处理石制品。通过观察对比、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扫描电镜和偏光显微镜观察,总结出水洞沟石料热处理后的特征,并发现古人通过热处理改变石料的力学性质,从而提高其打制性能。依据实验结果,我们从水洞沟遗址2号、12号地点甄别出热处理石制品110件。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当时古人类已经熟练掌握了热处理技术,理解不同原料间的打制性能的差别,并将之运用于石器制作、使用中,提高了石料利用率及生产效率。同时古人类对热处理石料存在搬运行为。通过本项研究,首次确认东亚地区存在热处理行为,水洞沟热处理石制品的发现为亚洲乃至世界的热处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同时填补了热处理技术由西向东发展与传播的缺环。水洞沟热处理行为的发现,为探讨旧石器时代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了解现代人行为在中国的出现与扩散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