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淮北烈山窑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淮北市文物局,淮北市博物馆烈山窑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烈山村,处于濉河的支流雷河东岸,时代自唐代末期至元代晚期。2017年和2018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对烈山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700平方米。窑址分为三个区域,Ⅰ区为金元窑址区、Ⅱ区为唐末至北宋窑址区,Ⅲ区为汉代窑址区。发掘共清理各类遗迹70余处,有窑炉6座、道路1条、灰沟14条、灰坑52个、墓葬4座。出土了数以吨计各时期陶瓷器和窑具残片,可复原的遗物标本有4000余件,主要产品是生活用具、建筑构件、玩具和各种装烧窑具。比较有特色的是定烧的“公用”“黄一郎宅”等瓷器,黄釉印花大砖类建筑构件和刻有“鞏縣”字样素烧瓷。烈山窑是安徽省首次发现并确认兼烧宋三彩的瓷窑址。窑址发现的几座窑炉属于北方典型的马蹄形馒头窑,窑炉建造技术较高,窑炉形体及装烧量较大,其中Y4窑室面积近24平方米,火膛又大又深,有10平方米左右,窑炉总长达12米。烈山窑址并没有发现炉渣,在金元窑炉的火门内发现多层木灰烬,说明烈山窑是采用柴烧。烈山窑址周围瓷土资源丰富,燃料充足,并且借用雷河、濉河与大运河便利的水系向南北方运输外销瓷器。烈山窑作为通济渠安徽段大运河沿岸的瓷窑址是南北方制瓷技术交流的一个重要中转站。安徽大运河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的贸易瓷器,其中就有烈山窑生产的产品,烈山窑生产的瓷器通过大运河行销国内多地。烈山窑址的发现为大运河瓷器贸易产品来源找到一个重要的坐标点和产地,也为今天构建安徽大运河文化带提供了一处重要的支撑点。
-
史前文化与社会的探索赵辉 著赵辉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已发表大量相关论文。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考古学文化研究、古代社会的复原研究和考古学方法理论的思考三个部分。
-
长子西南呈西周墓地综合研究韩炳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编西南呈村是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西南的一个村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于2012年秋开始到2016年夏对这里发现的西周墓地进行了三次发掘,共发掘117个遗迹,其中5座大型墓,16座中型墓,87座小型墓,2座马坑,宋金墓7座(本书未涉及)。本书对此次发掘的西周遗迹进行了综合整理和研究,对于探索晋西南西周时期方国演变,尤其是古黎国提供了新的佐证。
-
龙门石窟保护工程实录龙门石窟研究院陈建平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中国古代佛教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门石窟历经千百年沧桑,自然因素和人为影响对石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各种病害、洞窟渗漏、雕像溶蚀、本体风化等现象严重威胁着龙门石窟的安全。《龙门石窟保护工程实录》记录了21世纪以来,龙门石窟保护工程的实施过程与发展变化,包含了工程背景、地质勘察、病害调查,以及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的各个方面;也总结了近年来龙门石窟文物保护工作的国际合作经验。
-
长安吴中博物馆(吴文化博物馆) 编唐代是中国历史长河中辉煌灿烂的精彩篇章。作为国力雄厚、影响力深远的王朝之一,唐代的强盛使得唐人拥有更为开阔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开拓进取是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唐一代,长安作为中国古代**的都城和当时世界范围内规模**的城市,吸引着各种文明在这里汇聚、碰撞。 本书收录“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中展出的陶俑、金银器、玉器、瓷器等80余件/组文物,从考古、艺术、历史、文学等多视角切入,深入解读大唐往昔繁华盛世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
心镜孤悬韩传强“大通禅师”系北宗禅的代表人物神秀,唐丞相张说为之作大通禅师碑文,于当时广为传诵。本书系基于大通禅师碑拓本进行的整理研究,以《大通禅师碑》清代拓本为底本,以其他史料文献所收相关版本为辅本,进行合校,并对碑文中的核心词汇、关键人物、主要事件及相关背景进行注释和说明,同时以碑文为线索,对大通禅师的生平和行谊展开研究。书中还附有《大通禅师碑》的拓本影印图片,为读者呈现碑文拓本原貌。
-
根与魂顾永涛 等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县级单元之间协调发展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一体化发展在县(市)层面的创新探索:以四川阆(中)苍(溪)南(部)为例》以四川省阆中市、苍溪县、南部县一体化发展为例,在空间组织、产业协作、设施建设、生态治理、民生保障、对外开放、制度改革等方面深入研究,系统性地提出县级单位之间协调发展的思路框架与具体路径,力争为国家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为相似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提供借鉴。
-
陶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秦小丽,张萌陶器是考古发掘中出土数量最多和最不易消失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之一。与其他人工制品不同,陶器生产的向心过程可以让陶工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而陶土的可塑性、原料成分及烧制过程的千变万化,使得考古学家能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古代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学、工艺技术、器物功能、装饰美学、地域交换、社会意义和宗教信仰等问题。本书主要以欧、美、日陶器研究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对相关资料进行梳理与综合分析,以世界性陶器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前沿视点进行总括与系统化梳理,从理论与方法角度对陶器的文化背景、民族学、社会学、制作技术和工艺学,纹饰风格与纹样学以及产品流通与消费,陶器的使用功能等进行研究。强调陶器的研究需要将其功能性、机能性、艺术性和技术性融为一体进行综合思考、分析与观察。
-
中国石窟寺《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本报告由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多部门近100家单位700余位专家编写,主要由“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影响、风险与适应”“减缓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四个部分组成。本报告全面、系统地评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相关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研究成果,准确、客观地反映了我国2015年以来气候变化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报告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工作部署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合作与气候治理体系构建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
考古那些事儿黄大路 著书中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我国境内参与的15处重大考古现场的考古故事,其中涉及考古过程、发掘研究、对出土文物的历史追踪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完整还原。同时,书中也为读者呈现了考古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揭开文物的传奇“身世”、探究历史“细节”和大众认知上的“惊诧”。例如书中讲到的“中华文明之太阳升起的地方”——敖汉旗;史前祭祀遗址双墩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7000多年的人工种植水稻的实证;丝绸之路上的古代墓葬,千奇百怪,有水滴形墓葬、“胡须墓”等;考古人员对从一口锅样的器物上散落下来的陶片进行研究后,发现12000年前,甑皮岩人就懂得了陶器的制作,原本的锅被誉为“天下第一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