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中国文化遗产知识2500题一言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历史的见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滋养。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和文化遗产大国,遗存分布广泛,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价值珍贵。《中国文化遗产知识2500题 修订版》从一脉相承、包罗万象的文化遗产中,采撷代表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脉络、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的簇簇花团,谱就保存记忆、关照当下、启迪未来的悠悠长歌。《中国文化遗产知识2500题 修订版》是《中国文化遗产知识2500题》一书的修订版,收录、更新2019年12月31日以来的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利用新知,并对第一版的题目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考证与整理。
-
相观而善集冯时《相观而善集》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资助的考古学与古文字学研究集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先生担任主编。本辑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刊发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相关研究成果,深入发掘蕴含其中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揭示古文字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创新转化成果,服务时代需求。
-
考古那些事儿黄大路 著书中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我国境内参与的15处重大考古现场的考古故事,其中涉及考古过程、发掘研究、对出土文物的历史追踪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完整还原。同时,书中也为读者呈现了考古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揭开文物的传奇“身世”、探究历史“细节”和大众认知上的“惊诧”。例如书中讲到的“中华文明之太阳升起的地方”——敖汉旗;史前祭祀遗址双墩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7000多年的人工种植水稻的实证;丝绸之路上的古代墓葬,千奇百怪,有水滴形墓葬、“胡须墓”等;考古人员对从一口锅样的器物上散落下来的陶片进行研究后,发现12000年前,甑皮岩人就懂得了陶器的制作,原本的锅被誉为“天下第一锅”,等等。
-
淮北烈山窑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淮北市文物局,淮北市博物馆烈山窑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烈山村,处于濉河的支流雷河东岸,时代自唐代末期至元代晚期。2017年和2018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对烈山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700平方米。窑址分为三个区域,Ⅰ区为金元窑址区、Ⅱ区为唐末至北宋窑址区,Ⅲ区为汉代窑址区。发掘共清理各类遗迹70余处,有窑炉6座、道路1条、灰沟14条、灰坑52个、墓葬4座。出土了数以吨计各时期陶瓷器和窑具残片,可复原的遗物标本有4000余件,主要产品是生活用具、建筑构件、玩具和各种装烧窑具。比较有特色的是定烧的“公用”“黄一郎宅”等瓷器,黄釉印花大砖类建筑构件和刻有“鞏縣”字样素烧瓷。烈山窑是安徽省首次发现并确认兼烧宋三彩的瓷窑址。窑址发现的几座窑炉属于北方典型的马蹄形馒头窑,窑炉建造技术较高,窑炉形体及装烧量较大,其中Y4窑室面积近24平方米,火膛又大又深,有10平方米左右,窑炉总长达12米。烈山窑址并没有发现炉渣,在金元窑炉的火门内发现多层木灰烬,说明烈山窑是采用柴烧。烈山窑址周围瓷土资源丰富,燃料充足,并且借用雷河、濉河与大运河便利的水系向南北方运输外销瓷器。烈山窑作为通济渠安徽段大运河沿岸的瓷窑址是南北方制瓷技术交流的一个重要中转站。安徽大运河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的贸易瓷器,其中就有烈山窑生产的产品,烈山窑生产的瓷器通过大运河行销国内多地。烈山窑址的发现为大运河瓷器贸易产品来源找到一个重要的坐标点和产地,也为今天构建安徽大运河文化带提供了一处重要的支撑点。
-
中国金银器扬之水 著《中国金银器》是我国首部完整展示金银器在工艺美术领域流变的鸿篇巨制,也是一部纸上的人类生活史,囊括了先秦至清的金银器皿与金银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和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全书依历史朝代和器物功用,于两千页篇幅内,将金银器这一西风东渐之物在华夏之邦的落地、嬗变、融合直至自生光华的过程,以真实可见的图像影写一一作注。作者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金银器的系统性研究,图文互见,可说是其一贯追求的研究方法与呈现形式,将沉睡于书典中的名目与往昔埋于地下而今重见天日的器物或重建连结,或直观再现,这也是名物研究的要义所在。 全书为精装五卷,中式翻身,内括九十万字,图逾四千幅:卷一呈列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二讲解隋唐五代辽;卷三分陈两宋金元;卷四宣明;卷五详清,并附录极具资料价值的图片来源总览。这部廿年来耕耘不辍的心血之作,除珍贵的学术和史料价值之外,书中的图片和文字也极富审美价值,启卷之际,仿若亲临一条通古接今的步道,可见流散于历史时空中的斑斑璀璨,亦可聆听古代载籍中的娓娓解说。
-
隋唐僧尼碑志塔铭集录介永强 编本书作者通过广泛查阅传世文献中的唐人别集和总集以及出土文献中的隋唐石刻资料,历时四五年,集得350余篇隋唐僧尼碑志塔铭,逐一进行了校勘考订。在文献来源上,录文力求原始、准确、可靠,从而为隋唐相关僧尼及其他历史研究提供多方面新的史料。本书所录,多未见高僧传等史籍记载,是能补传统相关史料之不足。作者仿照《唐代墓志汇编》做法,标题为年号加编号、碑铭标题、碑志时间。
-
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藏明清契约文书整理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 编本书收录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所藏明清契约文书256件、契约内容主要涉及北京地区旁及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浙江、江苏等多个省市,且多数为红契。从记载的内容看、涉及十地交易、房屋买卖、典当租赁、商铺账目、收租簿、各式借据、学徒文约、不动产登记证、执照、监照等内容,呈现了当时的乡约制度、办理程序等多方面知识不仅丰富了文书学研究的资料,而且有助于明清经济史研究者做跨区域的比较研究。并以对象所在地区,立契、受契人名分类编排索引,此种方式,尚属首创。全书四色影印每件文书均附释录文字,分上下两册。
-
简帛为臣居官类文献考论王辉 著本书主要研究对象是出土战国秦汉简帛材料中的为臣与居官的文献资料。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首先说明选题意义,其次对与论题相关的概念作界定,然后简要介绍简帛为臣居官文献,并对已有研究作举例性综述。第二章对楚简中与为臣居官有关的文献作分类整理。第三章对秦简专论居官类文献作整理研究。第四章对为臣居官类文献三种作校释。第五章考释为臣居官类文献中的疑难词语,如《上博(二)?从政》甲篇简19“饥寒而毋 ”之“ ”当读为刿,是残害的意思;“从事而毋 ”之 当释为“誽”,是言语不正、以言刺探人意的意思,或可读为毁;《上博(五)?鲍叔》简7“穆其刑”之“穆”非“秋”之讹,学者读为“缪”是,然“缪”义当为乱。本书是出土战国秦汉简帛材料中涉及为臣与居官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成果,对疑难字词关注较多,考证内容较有新意,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
考古学集刊朱岩石,洪石,新华 著《考古学集刊》主要刊登长篇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考古研究论文,以及有关科技考古的实验报告、论文等与考古学相关的学术性、资料性论著。本书是第26辑,分为三个板块,调查与发掘内容涉及安徽长丰县三江坝商代遗址、辽宁北票市南八家乡红村北山辽代壁画墓、宁夏宁东煤化工基地西夏遗址;研究与探索主要针对郑州市朱寨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中原与南方地区出土商周时期铜铙、周代“毁兵”葬俗、战国秦汉时期对羊纹金叶饰、汉墓出土丅形木器名“支蹱”等主题;考古与科技则收录了对安徽长丰县三江坝商代遗址出土动物遗存进行鉴定分析的专题论文。
-
承德殊像寺文物保护工程实录承德市文物局 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由世界上现存非常大的古典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和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普宁寺、溥仁寺等12座风格迥异的皇家寺庙组成。其中殊像寺位于避暑山庄外的北侧山坡上,东临普陀宗乘之庙,西临广安寺,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占地面积2.44万平方米。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世界上面积非常大、保存非常完整的古代园林与寺庙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承德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也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非常大的单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受到国际、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承德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已经出版《普乐寺文物保护工程实录》《殊像寺文物保护工程实录》两个文物保护单位的专题工程报告,希望它的出版能为承德其他文物保护工程报告的编写提供借鉴和参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尽早完成承德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报告系列丛书的编辑与出版,为今后承德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利用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