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17西北民族大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 英国国家图书馆 编纂7-10世纪的大约上万件藏文写本保存在敦煌藏经洞中,使大量的古代藏文文献得以保存。不过非常可惜的是,这些独一无二的藏文资料中的大部分于1907-1908年分别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劫往英国和法国。这些流失海外的古代藏文文献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理应得到整理保护。让流失海外将近一个世纪的敦煌古藏文文献,能够以整理出版形式回归祖国,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保护工程,对古代藏族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宗教、科技、医药、历法、文学、艺术、音乐、民俗等,以及民族关系、民族文化交流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英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第16册的内容,以佛教写本为主,编号编号为IOL.Tib.J.VOL.70-81,原件装帧多样,内容是大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之《大般若经》(藏译本名为《十万颂般若波罗蜜多经》),该经卷帙浩繁,有数百卷之巨,是佛教为庞大的经典。《英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第16册中的《大般若经》写本属于不同的卷或品,因此虽名为同一部经,但内容不重复。现存敦煌写本与后期藏文《大藏经》中所收《大般若经》相比,反映了初译时期的原始面貌,与传世本有较大的差别。另有《大方便报恩经》《分别解脱戒经》《密宗手印修习法》《普贤行愿王经》,并有《医疗方》《丧葬仪轨》《社会文书》等残卷。部分写本上有抄经题记,对研究当时的抄经制度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本书由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和英国国家图书馆合作编纂,对象包括全部英藏敦煌和西域藏文文献的大型图版,并对文献进行排序整理、编目和定名等研究。
-
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16西北民族大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 英国国家图书馆 编纂7-10世纪的大约上万件藏文写本保存在敦煌藏经洞中,使大量的古代藏文文献得以保存。不过非常可惜的是,这些独一无二的藏文资料中的大部分于1907-1908年分别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劫往英国和法国。这些流失海外的古代藏文文献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理应得到整理保护。让流失海外将近一个世纪的敦煌古藏文文献,能够以整理出版形式回归祖国,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保护工程,对古代藏族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宗教、科技、医药、历法、文学、艺术、音乐、民俗等,以及民族关系、民族文化交流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英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第16册的内容,以佛教写本为主,编号编号为IOL.Tib.J.VOL.70-81,原件装帧多样,内容是大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之《大般若经》(藏译本名为《十万颂般若波罗蜜多经》),该经卷帙浩繁,有数百卷之巨,是佛教为庞大的经典。《英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第16册中的《大般若经》写本属于不同的卷或品,因此虽名为同一部经,但内容不重复。现存敦煌写本与后期藏文《大藏经》中所收《大般若经》相比,反映了初译时期的原始面貌,与传世本有较大的差别。另有《大方便报恩经》《分别解脱戒经》《密宗手印修习法》《普贤行愿王经》,并有《医疗方》《丧葬仪轨》《社会文书》等残卷。部分写本上有抄经题记,对研究当时的抄经制度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本书由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和英国国家图书馆合作编纂,对象包括全部英藏敦煌和西域藏文文献的大型图版,并对文献进行排序整理、编目和定名等研究。
-
沈阳故宫清代纺织品保护与修复孟繁涛,彭家宇 编本书是沈阳故宫博物院 藏11件纺织品保护与修复的 成果。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 的清言纺织品共约2000余 件套,它们均是清宫旧藏, 这些织绣品的等级高、种类 多、纹饰华美、织造精良。本次修复的11件藏品中包括 袍、披风、彩旗、甲胄、常 服等,均为二、三级藏品。修复项目为沈阳故宫博物院 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完成 ,本书中分专论详细介绍各 件藏品的保护与保护、修复 的过程,记录修复前后细节 ,对纺织品修复的从业人员 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曹湾山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报告 第48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温州博物馆 编温州曹湾山遗址于2002-2003年发掘,共清理发现30余座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和大范围的建筑基础遗迹,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石玉器和各类标本。遗址确认了好川文化在瓯江下游地区的分布,极大地丰富了好川文化的内涵,对于构建浙南早期考古学文化谱系序列具有重要的意义,温州的文化史也自此肇始发端。2013年,曹湾山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书对曹湾山遗址的基本情况和发掘工作进行了具体介绍,对曹湾山遗址的墓葬、灰坑、建筑等遗迹以及各地层出土的大量陶器、石(玉)器等遗物进行了详细的图文描述和梳理,并通过初步的分析对遗址内的遗迹单位和地层进行分期归纳。最后通过不同遗址间的对比,提出了好川文化“曹湾山类型”的命名。
-
束带矜装王仁湘 著中国古代带钩与带扣,是文物中形体虽小却比较重要的物件。虽然个体很小,但它们的出现曾经关系到古代王朝国体安危,关系到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文化交流,更影响到现代人的生活。过去较少学者对这类文物进行研究,本书作者积40年之功,对带钩和带扣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考古学研究,对两类文物的文化内涵也有所发掘,论物论史论人,对于考古与文物工作者开展研究拓展思路具有积极意义。本书对文物收藏与鉴赏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可供广大文物收藏爱好者阅读。
-
走进北疆博物院天津自然博物馆编;张彩欣 主编北疆博物院为天津自然博物馆前身,由法国博物学家、昆虫学家、天主教神甫桑志华(Paul Emile Licent)于1914年来天津创建,在20世纪30年代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馆”。北疆博物院发展历史已逾百年,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集地质、古生物、古人类、动物、植物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史博物馆。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北疆博物院的创建始末、建筑风格、藏品体系、展陈特色、研究成果、历史沿革及发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珍贵翔实的图片资料讲述北疆博物院的前世今生,吸引公众走进这座科学殿堂,并深融其中,切实感受北疆博物院的科学精神和永恒魅力。
-
和田地区博物馆和田地区博物馆未成年人将要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心他们的思想道德的建设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各类博物馆不仅是展示我国和世界优秀历史文化的场所也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培养情操的第二课堂。让这套丛书带你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伴随你成长。
-
图解承德菲利普·傅雷《图解承德》(Mapping Chengde)是瑞士学者Philippe Foret于1990年代在承德工作、考察期间对承德的历史、文化、民俗、古建筑等诸多方面进行田野调查于研究基础上所作的学术总结。该书的内容包括对清代热河历史的回顾、清代热河皇家园林寺庙的营建、热河的政治意义等。除此之外,该书还提供了丰富的图片、照片和其他类型的文献资料,包括热河地区地名的变迁、历代清帝年表、承德清代庙宇的建筑年代与类型、康熙《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分析、承德年代大事记等等。
-
东南亚铜鼓[荷]贝尼特·肯珀斯(A.J.Bernet Kempers) 著,谢光茂、宋秋莲 、杜芳芳等 译书是关于东南亚地区发现的铜鼓的全面记述和研究,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介绍东南亚铜鼓的发现和研究,并对后续各章进行说明。第二部分介绍铜鼓的形状与结构,以及功能和用途。第三部分有关于铜鼓的装饰图案。第四部分是铜鼓的起源、扩散及分布情况。第五部分是铜鼓的年代,内容包括各地发现的铜鼓类型及其他相关的青铜器,并从历史文献、铜鼓的形状结构、装饰、铭文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第六部分为当代东南亚地区少数民族制造和使用的铜鼓的介绍。已有几千年历史的铜鼓是古代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国家诸多民族创造的青铜文化瑰宝,它集冶炼、铸造、音乐、美术、舞蹈、宗教于一体,是曾经的权力与财富象征的“重器”。本书是关于东南亚地区所发现铜鼓的全面记述和研究。书中首先介绍了东南亚铜鼓的发现和研究情况,其后重点介绍铜鼓的形状、结构、功能、用途以及表面丰富的装饰图案,并深入探讨了铜鼓的起源、扩散及分布情况。
-
自贡天灯会民俗考戴燕灵,钟学惠,邓军,黄德春,胡奥千 编本书基于作者的田野调 查,搜集、整理了有关自贡 天灯会丰富的文化遗存资料 ,结合历史文献与民间传说 ,将自贡天灯会与当今被誉 为“天下 灯”的自贡灯会 进行了比较, 从民俗学 的角度,分析了自贡灯会“ 从哪里来”的问题。 本书共六章,从不同角 度解读自贡天灯会的起源、 发展、演变和传承脉络,及 其与近现代自贡地区经济、 文化、社会发展的关系,并 对天灯会的当代流布进行了 梳理。全书收录了近百幅图 片,展示了包括历史文献、 碑刻拓片、遗址遗迹、文物 实物、历史档案等与自贡天 灯会相关的文化遗存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