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百年中国考古黄建秋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考古人在不起眼的陶片、锈迹斑斑的铜钱、肉眼看不见的孢子花粉上寻找历史的线索,与深埋在地下的过去对话。本书述及考古学基本知识及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展现百年来中国考古的一次次新发现,有利于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让世界触摸绵延不息的中华文脉。
-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国家文物局2022年中国考古事业的各项工作可圈可点、亮点纷呈。“考古中国”18个重大项目统筹推进,25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系统实施,旧石器考古与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与发展、城市与边疆考古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文物局召开5次“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集中发布了旧石器时代考古、西藏考古、史前文明化进程与夏商文化研究、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等17项考古成果,及时推介新发现,深入解读新成果。这些成果内涵丰富,跨越了漫长时空,将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不断延伸:学堂梁子遗址发现“郧县人”3号头骨,提供了东亚直立人起源与发展的新材料;西藏考古揭示了青藏高原史前时期复杂的人群互动与文化交流;殷墟遗址的聚落考古研究取得新突破,还原了更为真实鲜活的商代文明;昆明河泊所遗址出土大量封泥和简牍,其中“益州太守章”等官印封泥和有关行政、司法的文书是汉代中央政府在云南行使治权的体现,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河南开封州桥与汴河遗址是唐宋至明清时期开封城市历史沿革的一个缩影;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揭露出完整的码头遗迹,再现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港口欣欣向荣的生动画面。考古工作者们用手铲揭开尘封的历史,生动书写着中华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国家文物局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与广大文物考古工作者一起持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携手同行、共谱新篇,奋勇前进、开拓新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奋力推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马识途 著再现西南联大甲骨文课堂,品读甲骨文之美。文化巨匠马识途系统整理唐兰先生“成一家之言”的甲骨文研究试稿。 时隔80余年,马识途回忆在西南联大上学的时光。以甲骨文为媒,追忆罗常培、唐兰、闻一多、王力、陈梦家……的大师风华。从学生的视角,感受大师眼中甲骨文的种种魅力;以亲历者的视角,传承西南联大的血脉与精神。
-
中国古代碑刻纹样研究徐志华碑刻艺术是古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之一,镌刻于碑石上的纹样千变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本书从碑刻纹样的起源、发展和审美价值入手,从艺术设计学的角度对碑刻纹样进行研究。一方面从纵向上以朝代为序,对古代碑刻纹样进行整理,研究、分析古代碑刻纹样发生、发展的过程及总体特征;另一方面从横向上进行比较,将同朝代碑刻纹样与其他器物上的纹样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并对每种纹样的形态进行分类分析,梳理碑刻纹样的历史流变规律,分析中国传统纹样在碑刻上的传承、创新与运用,以期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提供基础性的助益。
-
宿州木牌坊运河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隋唐大运河遗址穿宿州城而过。2007年3~8月,为配合宿州埇上嘉苑小区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宿州市文物部门对木牌坊运河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本次发掘是大运河宿州段的第二次正式考古发掘,共发掘清理面积约500平方米,揭露出较完整的运河河堤、河坡、河道等遗迹,发现了石构码头1座,并清理出灶、灰坑等遗迹,出土宋代沉船等各类遗物2000余件,取得了重要收获。本书对此次发掘资料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对于运河考古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南陵铁拐宋墓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陵县博物馆暂缺简介...
-
中国美术考古文献辑要·第4卷汪小洋,吴思佳,史亦真 等“中国美术考古文献辑要”是对1949—2019年中国美术考古成果的一次专门性、系统性整理汇编,共12卷,500多万字。
-
煎药庙西晋墓地南京博物院,邳州市博物馆暂缺简介...
-
从飨宴到丧祭李嘉妍 著本书为“安徽省引江济淮工程考古成果”之一,庐江三板桥周代遗址发掘报告。
-
夏文化十二讲张立东,侯卫东,刘中伟 编《夏文化十二讲》系对河南大学夏文化暑期研讨班的十二个极有代表性的有关夏文化探索的讲座的整理,既有较为宏观的夏文化研究概况的叙述,亦有对夏文化学术史的梳理或理论方法的阐释,还有对具体遗址、文化类型等问题的分析,关于海外学者对夏文化的认识也尽量涉及,全面包含了有关夏文化探索的点(代表遗址、文化类型)、线(区域、发展流程)、面(研究概况)的所有问题。全书采用讲座的形式娓娓道来,可读性强,对于从事夏商考古的学生和老师来说,有很好的参考性,对对考古及历史感兴趣的一般读者,也是一本很好的入门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