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望山楚简普及本罗恰 著望山墓地是楚郢都纪南故城外重要的楚国墓地之一,出土了大量楚简。这是湖北境内第一次发现的战国时期楚国竹简,也是我国东周时期楚简的一次重要发现。一号墓竹简简文一千余字,内容为卜筮祭祷的记录;二号墓竹简简文近千字,内容为遣策。书稿针对望山楚简的内容,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吸收新的研究成果,重新整理原文释文;二、择取释文中的重点或疑难字词做集释,详细梳理相关研究;三、针对部分简文内容,扩充相关知识。本书对于从事简牍研究以及对望山楚简感兴趣的读者都有一定价值。
-
下靳史前墓地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博物院 编著下靳村位于临汾市西南约10公里处,属于临汾市尧都区尧庙镇。东南距陶寺遗址约25公里,1998年发掘于此的下靳墓地是继襄汾陶寺之后临汾盆地又一次经科学发掘的大型史前墓地。共发掘墓葬533座。 该墓地属于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此次发掘的墓葬多为中小型墓葬,对之前陶寺墓地主要有大型墓葬的情况有所补充,完善了当时的社会结构。本书详细公布了这次发掘的墓葬情况,并进行了人骨、玉石器等科技考古分析,本书即为该墓地的完整发掘报告。
-
简牍学与出土文献研究刘钊在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特殊的书写材料曾经被作为重要的古代文化载体,这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就是简牍。出土文献蕴含丰富的材料,简牍学更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文学、法学、文献学、书法学、文书学等方面。本书旨在探寻出土文献奥秘,挖掘简牍价值,破译简牍密码,促进简牍学与出土文献研究,加强简牍学学科建设,增强简牍学术交流,推动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简牍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学术支撑。
-
中国考古学十八讲张宏彦,翟霖林《中国考古学十八讲》是一部中国考古学基础性知识的入门教材,分为十八讲。内容可分为考古学及其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分支学科、古代主要遗迹、古代主要遗物4个大的部分。为方便阅读和理解,《中国考古学十八讲》共收录400余幅插图,图文并茂,便于读者在实践中鉴识各类考古遗迹、遗物,掌握中国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和系统知识。
-
博爱西金城山东大学考古系西金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博爱县金城乡驻地西金城村周围,《博爱西金城》为2006年6月至2008年1月该遗址田野考古工作和研究成果的总报告,共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田野考古工作报告,全面系统介绍了调查、勘探和发掘出土的古代遗存,主要包括龙山文化城墙、壕沟、沙洲等大型遗迹,灰坑、灰沟、墓葬、房址、灶、路等各类遗迹,以及陶器、瓷器、石器、铜器、铁器、蚌角器、兽骨、螺壳等各类遗物,遗存年代涵盖仰韶时期、龙山时期、东周至汉代、唐宋时期等多个时代。下编为多学科研究成果,包括古地貌、古气候、植物、动物、石器,以及经济区划、遗址资源域、聚落考古等几方面的研究实践与探索。
-
物与图王毓红作为一种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岩画是史前人类独特的视觉图像语言遗存,因刻制在岩石或岩壁上而得名。岩画因岩石或岩壁而存在,与承载它的物质载体及其所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共生共存。地处巴丹吉林沙漠的岩画驰名海内外。其中既有旧石器时代的彩色手印岩画,以及世界范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以象人面、人、羊、马、太阳等之形图像为核心的岩画,也有比较少见的、地域性比较鲜明的以象天鹅、鹰、虎等之形图像为主的岩画。《物与图:岩画物性美学》图文并茂地解读了70余处巴丹吉林沙漠岩画遗迹,剖析了490多幅岩画,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观点,对岩画遗产的研究及其保护具有重要价值。
-
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城址发掘报告内蒙古师范大学 等编著;陈永志 主编《内尔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一,城址发掘报告》系统介绍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遗址的发掘成果,报道了1997年、1999~2001年四次对古城和城外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全部资料。该城址可分为西城、南城、中城、北城四大部分,西城系春秋战国时期;南城为汉至代魏时期;中城始建于魏晋,隋唐、辽金元时期沿用;北城属于隋唐时期。通过系列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春秋、战国、秦、两汉、代魏、隋唐至辽金元时期的遗物,为进一步研究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古代社会历史以及北方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湖北省文物保护工作印记汤强松2015—2018年,湖北省文物保护工作成绩显著、亮点纷呈。唐崖土司城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重要考古发现捷报频传,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全面展开,书院文庙民居等文物建筑得到系统保护,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圆满收官,文物宣传教育作用不断彰显。《湖北省文物保护工作印记:2015-2018》从原湖北省文物局官方网站精心选取了能够反映各方面工作的部分信息,回顾总结了这3年时间的主要工作,为推动全省文物事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
黄淮七省考古新发现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黄淮七省考古新发现(2019年)》收录了鲁豫皖苏冀陕晋七省2019年度的考古新发现。《黄淮七省考古新发现(2019年)》汇集了由七省各自甄选出的共59项考古发现,年代涵盖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三代、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黄淮七省考古新发现(2019年)》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七省的文物考古研究部门编写,既包含2019年度七省考古发掘工作的总体综述,更有2019年度考古新发现的详细介绍。分省介绍,以年代顺序编排,配有发掘现场、出土遗物等大量精美图片,为展示黄淮地区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加强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青海文物考古研究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文物考古研究》是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编的研究文集,共收录25篇论文,主要对青海地区古代遗存的文化特征、生业模式、丧葬习俗、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方面开展了多视角、多层次的探讨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海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