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海岱地区商周考古与齐鲁文化研究刘延常 著本文集从作者从事考古研究30余年来的研究文章中精选而成,分为商周考古研究、东夷文化、齐鲁文化、青铜器研究四个专题。通过考古学视野,来研究海岱历史和文化的融合交流与发展演变,对山东地区的区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文集对山东地区商周考古和地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建立完善的齐鲁文化学术研究体系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吴国史新证程义 著半个多世纪以来,发现了数量不少、与吴国历史相关的铭文铜器,近年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以及零星发现的简帛资料,对于研究吴国历史意义重大,颇有补正吴史的作用。本书通过利用这些资料,对《吴太伯世家》所载内容进行广泛注释。本书以《吴太伯世家》原文为纲,以《春秋》《左传》等传世文献及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为目,对迄今所见吴国史料进行汇集,并立“新证”一目,对原文出现的地名、人名、史事等酌情注释,就相关问题既有研究成果的介绍汇总,亦有自己的见解陈述。
-
唐宋之际崔世平 著本书对五代十国时期的帝王陵寝和普通墓葬的墓葬形制、墓葬装饰、区域特征、丧葬礼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通过归纳河北地区唐代墓葬的典型特征和分析河北墓葬因素的传播情况,探讨了在唐宋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下,墓葬制度和丧葬礼俗演进的规律。
-
长安学研究文献汇刊·考古编·金石卷 第二十二辑贾二强《長安學研究文獻匯刊.考古编.金石卷.第二十二輯》匯編民国时期《续修陕西通志稿》金石部分,希冀爲長安學、地方史、學術史及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提供資料,以促進學術研究和社會文化的發展。
-
出土文献与先秦秦汉史研究论丛邹芙都《出土文献与先秦秦汉史研究论丛》由第三届商周青铜器与先秦史研究青年论坛参会论文选编而成,共收录论文43篇。内容涉及甲骨文、商周青铜器与金文、简牍等出土文献与先秦秦汉史研究等方面,对古文字考释,出土文献释读,传世文献新解,青铜器等古器物断代、形制、纹饰及铸造技术,出土文献涉及的礼制、国族、伦理、名物、历史地理、人物、军事、历法等问题作了诸多探讨,提出了系列创新性观点,对深化出土文献与先秦秦汉史研究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黄德宽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贰)》收录了长篇战国竹书《参不韦》,简文主要内容是作为天帝使者的参不韦对夏代开国君主夏启的训诫,训诫的核心内容是“五刑则”,即五则、五行、五音、五色、五味,从而指导夏启设官建邦、修明刑罚、祭祀祝祷、治国理政。这篇竹书共124支简,内容完整,总字数近3000字,是继清华简《系年》《五纪》之后,整理公布的又一篇超百支简的长篇竹书,是前所未见的先秦佚籍。
-
行走在汉唐之间齐东方 著考古发现的汉唐时期的玻璃、铜镜、钱币、贝壳形盒、铜器皿、马具、陶俑等文物,为我们提供了汉唐时期一个可视可触的立体世界,也为深入探讨汉唐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本书选取九个视角,通过考古出土文物,观察隐藏在文物背后的汉唐时期的社会生活、精神世界和文化面貌,颇具趣味性。
-
凌家滩吴卫红,刘越本书在系统梳理凌家滩历年发掘及相关调查材料的基础上,从聚落演变、饮食器用、玉石器制作、丧葬礼仪等方面,对凌家滩文化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解读,尤其是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凌家滩的玉石器制作工艺,对凌家滩文化的产生、发展、变迁及其与他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凌家滩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对凌家滩考古史的详细披露和解析,也有助于正确客观地认识凌家滩考古工作的完整历程。
-
红山郭明 著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也是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发达的玉器制作工艺、规模宏大的社会公共礼仪建筑等与礼仪活动相关领域的繁荣发展与日常生活领域相对规模较小的居住区、单一的以筒形罐为主的生活器具分别展现了社会发展的两个侧面,共同呈现了重礼仪、轻世俗,重精神、轻物质的红山社会。本书依据现有资料,从两类遗存所展现的差异入手,简要讨论红山文化兴起、繁盛至衰落的发展过程。分析显示,红山社会以玉器及社会公共礼仪设施所反映的礼制规范为构建社会等级秩序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神权”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
-
陶寺何努这是一部系统阐述陶寺邦国文明的论著。该书在介绍陶寺文明形成的历史背景、陶寺都城选址因素、陶寺早、中期都城基本状况、陶寺晚期殖民地社会状况的基础上,展示了考古、文献、人类学证据链绳论证陶寺都城“尧舜并都”的观点,最后总结陶寺邦国的文明成就及其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与贡献。该书最终试图强调,“中国”概念最初诞生时有明确标准的,即“地中之都,中土之国”,以圭尺“地中”刻度为物化标志。中国文明是指“中国”概念诞生之后、中华文明的核心也就是中国文明核心形成之后的文明。中华文明则不仅包括中国文明,还包括“前中国”时代的文明。所以,陶寺是中国文明核心形成的起点,而非中华文明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