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吉金怀古徐州博物馆《吉金怀古》:《吉金怀古:淮海地区的青铜时代》通过淮海地区4省15家博物馆的80件套青铜器(其中55件为珍贵文物,29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阐释解读了商、西周、春秋、战国四个历史时期淮海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面貌和历史变迁,揭示青铜时代中国东部的淮海地区由夷到夏的融合过程。《吉金怀古:淮海地区的青铜时代》是一次聚焦淮海地区的青铜器学术领域的探讨和摸索,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
-
山西珍贵文物档案20 吕梁画像石卷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珍贵文物档案·20》是“山西珍贵文物档案”系列丛书的一卷,为山西省吕梁市一级文物画像石卷,本卷对吕梁市各博物馆及文物机构藏的百余件画像石进行了收录,全部为国家一级文物,资料详实,图片清晰,由专业的文物摄影师拍摄,多角度展现文物面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及收藏价值。是对吕梁市各博物馆及文物单位画像石的一次细致梳理,也是首次以书面形式向大众展现,不仅是研究上难得一见的资料,也对文物知识的普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材料性能及应用效果评价容波,赵静《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材料性能及应用效果评价》针对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需求,聚焦文物保护修复材料,系统梳理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材料应用现状,以现有保护修复材料为分析评估对象,基于文物保护修复原则,依据保护修复工艺特点设计模拟实验,实验室测试其吸收率、渗透性、表面性能、力学性能及耐老化性能,模拟保护修复材料抵御环境侵蚀的作用机制,研究用于陶胎加固、彩绘加固、残片粘接的保护修复材料等进入文物本体的作用机制;实验室研究保护修复材料服役行为,揭示保护材料与陶质文物作用的微观特征,结合行业需求,建立了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材料评价流程,构建了陶质彩绘文物保护材料效果评估的参数和方法,科学评估验证了已用保护材料及其保护工艺的效果,在行业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
瓷器改变世界江建新 主编本书立足于外销于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这一文化特色产物,结合国外各大博物馆、图书馆、考古发现、私人收藏和专业研究的成果,深入挖掘中国外销瓷器的发展历史,以精良的编排、深入浅出的文字,力求让读者轻松读懂瓷器文化历史,同时了解瓷器作为中国的“国器”,曾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向世界所传达的中国文化、所弘扬的中国精神、所传播的中国价值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了世界……
-
甲骨文摹本大系黄天树甲骨文要作为史料来运用的先决条件,便是要确定其时代。否则,十多万片甲骨依然是一堆“断烂朝报”,缺少科学价值。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是按“五期”旧说编纂的,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按照“两系”新说重新编纂一部大型甲骨著录书是头等要务。黄天树主编的《甲骨文摹本大系》(简称《大系》)是第一部以摹本的形式按照新的理论和方法综合整理研究甲骨文资料的集大成之作,把原本庞杂无序的有字甲骨整理成井井有条的科学史料。2012至2022年,黄天树教授率领其甲骨团队,编纂《大系》,做了以下工作:选择良拓,剔除伪片,删除重片,缀合残片,分类断代,制作摹本,撰写释文,编制索引。历时十年,终于告竣,正可谓“十年磨一剑”。《大系》由“图版”、“释文”和“索引”组成,全书共43册(含图版28册,释文10册、索引5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与《甲骨文合集》相比,《大系》有以下特点:第一,采用“两系”新说代替“五期”旧说。第二,精心为每版甲骨制作摹本。第三,给每一版有字甲骨标注字体类别。第四,增补缀合新材料。第五,撰写释文,编制索引。读者如果要看其拓本,通过《大系》索引可以检索到拓本,十分便捷。
-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春秋战国铜镜丁方忠 史晚晴 著这是一本关于铜镜的普及读本,也是一部从博物馆走向读者的另类铜镜艺术史,作为广东大观博物馆藏铜镜系列第一种,收录广东大观博物馆馆藏春秋战国铜镜,以时间为线,分为春秋至战国早期铜镜、战国中晚期铜镜两部分,春秋至战国早期铜镜因存世量较少,本次甄选收入3件精品铜镜,即交龙纹阳燧镜、贝纹边饰交龙纹镜、贝纹边饰瑞兽纹镜;战国中晚期铜镜部分收录62件精品铜镜,依主题纹饰分为八类,分别为纯地纹镜、花叶纹镜、山字纹镜、曲折雷纹镜、禽兽纹镜、龙凤纹镜、连弧纹镜、特种工艺镜。
-
包君成鉴赏课包君成你听过用两千多年前的乐器演奏的现代音乐吗?乾隆皇帝为什么会为了一个喂狗粮的盆子写诗?刘备的先祖是怎么使用环保灯的?都说我们是龙的传人,可龙是从哪儿来的呢?“中国”这个词最早是从哪里来?……每一件文物都自带温度,这温度源自它们深藏不露的故事,源自故事背后蕴藏的中华文明密码与中华文化底蕴。作者以生动严谨的笔触和清晰的结构,带领青少年读者探索30余件国宝文物的前世今生,鉴赏数千年中华历史画卷。
-
简帛之路赵海丽本书为“聊城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围绕蔡先金教授主持的“中华简帛文学文献集成及综合研究”开展的系列研究工作之一,通过对西北简帛出土遗址作阶段性的知识考古学的田野考察,寻找我们的学术根基,旨在考察与了解“丝绸之路上的简帛书写”之状况,增强对简帛发现的现场感,以更加直观、真切地了解和体验简帛内容的性质及其形成过程。
-
水下沉船遗址形成过程[美]马修·E.基思 著,赵荦 译本书聚焦水下沉船遗址的形成过程分析和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影响沉船遗址形成的自然因素,包括地质地貌、沉积环境、水流冲刷、海洋腐蚀和有机物降解等;第二部分介绍影响沉船遗址形成的文化因素,譬如海洋能源开发、捕鱼、海洋保险与打捞等;第三部分简单说明了沉船遗址形成研究在遗产管理和研究方面的应用,特别是有助于遗产管理机构制定水下遗产管理策略方面。本书可供水下考古、沉船考古专业学者参考,对水下沉船感兴趣的读者也可翻阅了解相关内容。
-
马口窑湖北省孝感市博物馆 编孝感市汉川马口窑是湖北地区著名的窑址之一,其出产的陶器广泛应用于湖北民间并出口海外。本书编者为湖北省孝感市博物馆,主要围绕湖北汉川地区马口古窑址群落进行了考古发掘,并撰写了相关发掘报告,本书即是在该报告的基础上提炼、整理而成。全书围绕着马口窑的考证、马口窑址群落的调查、马口窑址发掘的具体报告、马口窑址陶器的特点介绍、马口窑址陶器系统研究与传承保护等方面展开。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马口窑及其陶器的历史风貌、文化内涵、发展趋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