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考古商丘王良田商丘位于河南省东部,素有豫东门户之称,与安徽、山东、江苏毗邻,是河南省直辖市,辖六县二区,代管永城市。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商丘现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在商丘古城南约2千米处自西向东蜿蜒流过,商丘古城地处睢阳区,从商汤都南亳至今,商丘已有3600余年的建城史。《考古商丘》系统整理商丘地区历年来考古发掘资料,以求还原商丘古老的历史文化风貌。
-
简帛书写与河西走廊李如冰本书为“聊城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围绕蔡先金教授主持的“中华简帛文学文献集成及综合研究”开展的系列研究工作之一,对“丝绸之路”作阶段性的简帛文化地理和知识考古学的田野考察,旨在考察与了解“丝绸之路上的简帛书写”之状况,增强对简帛发现的现场感,以更加直观、真切地了解和体验简帛内容的性质及其形成过程。
-
传承中华基因刘钊 主编,陈剑 副主编2019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重大的文化事件,在国家语委、古文字学会等机构支持下,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刘钊、陈剑两位教授领衔承担了总结120年來甲骨文研究成果的专项,其最终成果就是《传承中华基因: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年来甲骨学论文精选及提要》(全四册)这部大书。《传承中华基因》一书精选了海内外100余位作者的120篇论文(含个别著作节选),分为五大类,包括甲骨文材料搜集整理、甲骨文字词考释研究、甲骨卜辞分类断代研究、甲骨形态卜法及文例文法研究、甲骨文历史文化等内容研究,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甲骨学研究120年来的研究历程及重要成果。同时,当代甲骨学青年学者葛亮、赵鹏、方稚松、王子杨、蒋玉斌、刘云等,对每篇入选论文撰写有一两千字不等的提要,旨在揭示入选论文的学术贡献及其在甲骨学学术史上的地位。
-
中国文化遗产知识2500题一言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历史的见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滋养。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和文化遗产大国,遗存分布广泛,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价值珍贵。《中国文化遗产知识2500题 修订版》从一脉相承、包罗万象的文化遗产中,采撷代表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脉络、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的簇簇花团,谱就保存记忆、关照当下、启迪未来的悠悠长歌。《中国文化遗产知识2500题 修订版》是《中国文化遗产知识2500题》一书的修订版,收录、更新2019年12月31日以来的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利用新知,并对第一版的题目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考证与整理。
-
相观而善集冯时《相观而善集》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资助的考古学与古文字学研究集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先生担任主编。本辑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刊发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相关研究成果,深入发掘蕴含其中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揭示古文字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创新转化成果,服务时代需求。
-
三峡考古文化教程杨华,唐春生《三峡考古文化教程》广泛搜集了三峡地区截至目前所发现的自旧石器时代至元明时期的考古资料,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三峡地区考古文化进行了全面分析,厘清了三峡地区各个历史时期考古文化的内涵及其演变序列。《三峡考古文化教程》对三峡地区考古文化与周邻地区考古文化的关系,三峡地区古代人类居住环境以及农业、饲养业、渔猎业、盐业、手工业等方面的探讨,尤为深入。《三峡考古文化教程》资料翔实,论述清晰,观点独到,是一部系统研究长江三峡地区考古文化的重要著作。
-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石器冯小波 编著石器是人类最初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在人类出现后的300万年间,特别是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石器是人类唯一的生产工具,甚至到青铜时代,某些石器在生产生活中仍然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头骨石器研究,可为深入研究遗址的性质以及遗址内各个功能区域的布局、生计方式以及由此反映的生活结构乃至意识形态提供多方面的、可靠的资料。因此,石器的分析、研究在史前时期尤为重要。然而,中国考古学者仍存在“重新石器研究,轻旧石器研究”“重陶器研究,轻石器研究”等传统。本书根据石器的制作方法,以打制(旧石器时代)和磨制(含琢制、钻孔)(新石器时代)两大类石器,创新地介绍了观察和研究打制和磨制石器的方法,操作起来极为简便,易于掌握。本书可供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古人类学、第四纪哺乳动物学、岩石学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参考。
-
图解承德菲利普·傅雷《图解承德》(Mapping Chengde)是瑞士学者Philippe Foret于1990年代在承德工作、考察期间对承德的历史、文化、民俗、古建筑等诸多方面进行田野调查于研究基础上所作的学术总结。该书的内容包括对清代热河历史的回顾、清代热河皇家园林寺庙的营建、热河的政治意义等。除此之外,该书还提供了丰富的图片、照片和其他类型的文献资料,包括热河地区地名的变迁、历代清帝年表、承德清代庙宇的建筑年代与类型、康熙《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分析、承德年代大事记等等。
-
东南亚铜鼓[荷]贝尼特·肯珀斯(A.J.Bernet Kempers) 著,谢光茂、宋秋莲 、杜芳芳等 译书是关于东南亚地区发现的铜鼓的全面记述和研究,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介绍东南亚铜鼓的发现和研究,并对后续各章进行说明。第二部分介绍铜鼓的形状与结构,以及功能和用途。第三部分有关于铜鼓的装饰图案。第四部分是铜鼓的起源、扩散及分布情况。第五部分是铜鼓的年代,内容包括各地发现的铜鼓类型及其他相关的青铜器,并从历史文献、铜鼓的形状结构、装饰、铭文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第六部分为当代东南亚地区少数民族制造和使用的铜鼓的介绍。已有几千年历史的铜鼓是古代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国家诸多民族创造的青铜文化瑰宝,它集冶炼、铸造、音乐、美术、舞蹈、宗教于一体,是曾经的权力与财富象征的“重器”。本书是关于东南亚地区所发现铜鼓的全面记述和研究。书中首先介绍了东南亚铜鼓的发现和研究情况,其后重点介绍铜鼓的形状、结构、功能、用途以及表面丰富的装饰图案,并深入探讨了铜鼓的起源、扩散及分布情况。
-
牛津图坦卡蒙考古珍档[英]理查德·帕金森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在人类考古史上已经闪耀了一个世纪,图坦卡蒙墓则是3300多年来唯一一座完整保存的法老陵墓,是古埃及已知最为豪华的王陵,是现代人之于古代文明最伟大的考古发现,是了解古埃及文明最重要的切入口。1922年11月26日,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埃及充满传奇色彩的帝王谷,第一次窥见到了图坦卡蒙墓的灵光。墓室初露端倪时,他惊喜地向守在身后的人说:“是的,是的,奇妙的东西。”自此,令人兴奋且扑朔迷离的发掘,拉开了它的序幕。为纪念图坦卡蒙墓发现100周年,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策划,从馆藏珍档中精选50份发掘档案编排出版,还原100年前的发掘现场。国际著名埃及学家理查德·帕金森携格里菲斯研究所研究员对档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读,讲述法老墓发掘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还特别关注到被遗忘在历史记录之外的埃及工人,揭示出一幅古与今、东与西错综复杂的历史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