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赣州七里镇窑址考古发掘报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赣州七里镇窑址是1956年在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在赣南发现的最大窑址,后被列为江西省宋元时期的四大名窑之一,先后被公布为江西省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里镇窑遗址分布在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水东镇七里村和沿垇村的贡江北岸,分布面积有100万平方米,保存至今的窑业堆积多达18处。1985—2018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七里镇窑址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揭露6座晚唐至明初时期的龙窑,出土瓷器标本几万件(片),主要有晚唐五代时期的青瓷、两宋时期的宋白瓷与酱釉瓷、宋元时期的黑釉瓷等四大类,对研究我国南方地区的瓷业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
莲开敦煌胡同庆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本书为“敦煌艺术书系”的一种,内容分为“弹指一挥间——五千年历史”“一叶一菩提——敦煌石窟艺术”“无言的述说——藏经洞出土文献”“穿越时空——敦煌地区的遗迹、遗物”“吾国之伤心史——文物被掠录”“绿洲新貌——名胜古迹与地方特产”“莺歌燕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七个部分,从不同角度有序地介绍敦煌文化,期望读者能借此对敦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除了介绍一些必要的常识外,同时尽量举一些具体实例,介绍一些有故事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的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满足广大民众的阅读需求。
-
泉州城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等本发掘报告整理了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2020年、泉州市舶司遗址2019~2021年考古调查发掘的结果,介绍了清理出来的建筑遗存、水沟等遗迹以及出土器物标本,根据发掘结果修正了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宋元时期水池遗迹的南岸线位置,推测泉州市舶司遗址的四至范围大致为西南依竹街、东北到马坂巷西侧道路和马坂巷之间、东南至水门巷、西北靠三堡沟。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是目前发掘明确的唯一一处宋代宗正司遗址,泉州市舶司遗址是福建省内首次对官方海商贸易管理机构所在地的科学发掘,相关发掘结果深化了泉州城相关传统历史文化的研究,丰富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文化遗产点的内涵,进一步证明了泉州在宋代以来海上贸易的重要作用,为研究泉州宋元明时期的政治、文化、交通、商贸等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对于推进泉州乃至闽南、福建的建筑构件、陶瓷器窑口及其发展、商品流通贸易与社会生活等研究也有所裨益。
-
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内蒙古师范大学 等编著;陈永志 主编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是我国规模较大、沿用年代较长的古代城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1997年至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部门连续多年对古城遗址及周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从春秋战国至清代共清理发掘2158座墓葬,其中辽代22座、金代1座、清代8座,共31座,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五,辽、金、清代墓葬发掘报告:1997~2007》即是对此期间所发掘的辽、金、清墓葬成果的全面报道。
-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一期考古发掘报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本报告是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一期文物保护项目成果之一。详细公布了140座墓葬资料,其中汉代墓葬35座、宋代墓葬7座、明代墓葬98座。简阳地区以往考古发掘较少,此批墓葬的发现,为研究该地区三个时期普通平民阶层的墓制、葬俗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
龙门石窟保护工程实录龙门石窟研究院陈建平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中国古代佛教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门石窟历经千百年沧桑,自然因素和人为影响对石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各种病害、洞窟渗漏、雕像溶蚀、本体风化等现象严重威胁着龙门石窟的安全。《龙门石窟保护工程实录》记录了21世纪以来,龙门石窟保护工程的实施过程与发展变化,包含了工程背景、地质勘察、病害调查,以及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的各个方面;也总结了近年来龙门石窟文物保护工作的国际合作经验。
-
真假铭文王沛姬著商周青铜器(尤其是具铭铜器)是先秦重要的物质遗存,是研究商周社会文化的直接史料,具有重要的价值,历来受到学者及收藏者的重视。正因如此,伪器、伪铭层出不穷,为学术研究、收藏鉴赏带来极大的困扰。商周青铜器辨伪古已有之,但多是从器形、纹饰、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真伪辨别。本书从前人较少涉及的铭文入手,就铭文的字形结构、篇章结构、遣词造句及涉及的历史制度等条分缕析,初步建立了商周青铜器铭文辨伪的框架,对商周史研究及文物鉴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
山西博物院青铜器CT扫描分析研究报告山西博物院《山西博物院青铜器CT扫描分析研究报告》是一本以包括CT扫描的X射线成像技术为基础的商周青铜器研究专著,研究对象是山西博物院收藏的商周青铜器中的代表性藏品。射线成像技术提供了器物的内在结构,技术手段属于国际前沿,对认识青铜器的工艺技术和风格因素均有创新性突破,基于这些信息的深入研究,对重新认识青铜器的年代、产地、技术和艺术传统提供了新的结果和解决方案。
-
汉中出土商代青铜器的科学分析与制作技术研究陈坤龙,梅建军《汉中出土商代铜器的科学分析与制作技术研究》对汉中地区出土商代铜器进行了系统的科学分析和铸造工艺考察,揭示了其材质和制作技术特征,指出汉中地区在商代存在本土的青铜冶铸生产,并探讨了汉中与其他地区同时期青铜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汉中铜器材质复杂、制作水平参差不齐,这样的技术差异既可能是铜器群整体年代跨度较大的反映,也可能是其制作地来源复杂多样的体现。
-
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青铜觥卷张懋镕,张翀,刘莹莹《中国古代青铜器整理与研究·青铜觥卷》以商周时期青铜觥为研究对象,在收集传世著录和考古出土的青铜觥的基础上,运用分型定式、年代分期等多种研究方法,讨论青铜觥的类型、年代、区域、器类、器物组合以及铭文纹饰等多方面内容,务求对青铜觥这类器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