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三星堆之惑许宏 著三星堆出土文物为何显得“奇奇怪怪”?它们在何时诞生,由何人所为?有着怎样的含义和用途?这些问题令公众瞩目,却一直布满谜团,乃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外星文明”的离奇解释。而学界也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从遗址发现至今的近百年时间里,三星堆之惑层出不穷。 本书是“考古纪事本末”系列之二,资深考古学者许宏继续将“纪事本末”的体裁运用到考古事件当中,自三星堆遗址最早的研究发掘者开始追究,从林林总总的学术史料里归结出十大困惑点,抽丝剥茧般理清其中的观念分歧与衍化脉络。相信读者会在了解这些前因后果之后有所领悟,在比较各家长短之后,对三星堆有一个深入而宽广的认识。
-
驻马店闰楼商代墓地出土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报告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著暂缺简介...
-
新民说·出土文献与中国中古史研究张铭心本书为作者中国中古史研究论文的结集。碑形墓志问题、墓表问题、神道石柱问题,墓砖书式、书法问题,墓砖墓志的出土时地问题、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总体性问题等,均在探讨之列。作者利用之材料,出土文献与文物并重,并对中古中国西北边疆历史的诸多学术议题提出了独到精当的见解。
-
昭陵探珠张志攀 主编,高春林 著暂缺简介...
-
浙江瓯海西周土墩墓出土青铜器抢救性保护与修复研究马菁毓 著本书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青铜器文物保护的学术成果,也是张家界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的一次全面梳理。2003年9月,浙江温州市瓯海区发现了一座西周时期的土墩墓,出土了铙、簋、鼎3件青铜礼器和一批矛、戈、剑、镞等青铜兵器,同时还出土的还有玦、镯、柄型器等一批玉器。浙江地区通过正式考古手段发掘的商周时期墓葬种,少有青铜器出土,除绍兴坡塘306号战国土坑墓出土了一大批青铜器,吉安三官乡一批鼎、觚、爵等商代青铜器也可能出于墓葬(但墓葬的性状不明)外,在已经发掘的大量土墩墓中,仅在台州地区的苹岩小人尖西周土墩墓中,出土过尊、剑、戈、矛等青铜器。因此,这次温州瓯海西周土墩墓中铙、簋、鼎、矛、戈、剑、镞等青铜礼器和兵器的出土,无疑是一次十分重大的发现 。浙江省考古所潘鼎这是一座西周中期的土墩墓,墓主人可能是一位统兵打仗的军事首领,具有很高的身份与地位 。这批青铜器不仅时代较早,而且组合完整,发现的意义非同一般。它对于西周时期越地青铜器特征、越地青铜器与中原地区青铜器的关系以及越地青铜器组合关系等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新资料。此次修复的青铜器,尤其是 3 把青铜短剑均镶嵌有复杂的绿松石,虽然都出现残缺,但不难看出其做工精细。在实验室清理过程中还发现有镶嵌绿松石的剑鞘存在,这些对研究西周时期的制造工艺,尤其是镶嵌工艺的发展和使用情况,无疑提供了一些重要资料。本书集结了此次青铜器修复的科研成果,同时全面梳理和记录此次修复的过程,本书的出版对于青铜器文物修复工作的学术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
晚夏殷商八百年李琳之 著,安玉霞 编根据学界普遍认可的关于“酋邦—古国—王国—帝国”人类文明进程划分原则和中国上古史发展实际情况,作者将公元前4000年至前1046年即“中国”孕育、诞生和初步发展这段特殊时期,分别定义为分为前中国时代、元中国时代和早中国时代三个阶段。 本书叙述的早中国时代范围,大致在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之间。从考古学上讲,这段时间正是史前中国由古国时代跨入王国时代的早中期。从传统的中国古史体系讲,这段时间是晚夏至商末时期。 作者主要运用考古学成果和众多专家学者对甲骨文、金文释读所取得的成就,对照文献记载,修正了文献中一些不实之词和模棱两可的说法,厘定了晚夏和商代早中晚三期都邑城址的具体所在,系统地还原、展现了早中国时代那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
青年缪斯浙江省博物馆 著浙江省博物馆位于杭州市西湖区,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现已成为浙江省内规模优选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青年缪斯:浙江省博物馆青年课题项目研究成果1》为浙江省博物馆青年课题项目成果集第一辑,共收录《博物馆使命及构架路径研究》《如何在考古文物类博物馆展示科技史》两篇很好课题项目成果论文。书中收录的两篇论文,皆从浙江省博物馆的实际出发,就博物馆使命构建及展陈设计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丰富了博物馆学的相关研究,并为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
宿白纪念文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著宿白先生是考古学界之巨擘,一生为考古学的发展繁荣呕心沥血。宿白先生着作等身,学术成果不但解决了考古学中的许多难点,也为考古学的前进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宿白先生教书育人,为考古学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纪念逝世的宿白先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有《宿白纪念文集》,分上下编,上编为学术论文,下编为纪念文字。《宿白纪念文集》中收录的数十篇学术文章,内容涵盖考古学的许多方面,汇聚了当下的学术热点和争议问题,展示了考古学的新成果。《宿白纪念文集》汇聚的纪念文字也展示出宿白先生学术成就的一个侧面。
-
考古新视野·宁夏水洞沟遗址石制品热处理实验研究周振宇 著《考古新视野·宁夏水洞沟遗址石制品热处理实验研究》以模拟实验与科技检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水洞沟遗址石料热处理后的变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针对水洞沟出土的石制品,设计了全面的模拟实验,获取热处理石制品。通过观察对比、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扫描电镜和偏光显微镜观察,总结出水洞沟石料热处理后的特征,并发现古人通过热处理改变石料的力学性质,从而提高其打制性能。依据实验结果,我们从水洞沟遗址2号、12号地点甄别出热处理石制品110件。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当时古人类已经熟练掌握了热处理技术,理解不同原料间的打制性能的差别,并将之运用于石器制作、使用中,提高了石料利用率及生产效率。同时古人类对热处理石料存在搬运行为。通过本项研究,首次确认东亚地区存在热处理行为,水洞沟热处理石制品的发现为亚洲乃至世界的热处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同时填补了热处理技术由西向东发展与传播的缺环。水洞沟热处理行为的发现,为探讨旧石器时代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了解现代人行为在中国的出现与扩散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
古籍保护研究《古籍保护研究》编委会 编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古籍保护研究》即是为了配合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而推出的古籍专业连续出版物,每年两辑,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旨在及时揭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实施进程,为古籍保护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总结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及时发布研究成果,推动古籍保护事业向纵深发展。本辑共设“古籍保护综述”“普查与编目”“修复与装潢”“保藏与利用”“史事与人物”“名家谈古籍”“版本与鉴赏”“书评与书话”“研究生论坛”等9个栏目,收录有关古籍保护工作的论文23篇,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籍保护与研究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