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新民说·出土文献与中国中古史研究张铭心本书为作者中国中古史研究论文的结集。碑形墓志问题、墓表问题、神道石柱问题,墓砖书式、书法问题,墓砖墓志的出土时地问题、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总体性问题等,均在探讨之列。作者利用之材料,出土文献与文物并重,并对中古中国西北边疆历史的诸多学术议题提出了独到精当的见解。
-
海龙囤贵州省考古研究所等海龙囤,又名龙岩新城、龙岩囤或海龙屯,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而毁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的播州之役,是杨氏治下的播州负盛名的羁縻·土司城堡。2015年7月与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海龙囤》是海龙囤2012~2014年度考古发掘研究报告,对海龙囤相关遗存进行了全面介绍与深入研究。
-
张光直作品系列 套装张光直“张光直作品系列”,收入其最具代表性的重要著作九种:《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商文明》《中国青铜时代》《美术、神话与祭祀》《考古学专题六讲》《古代中国考古学》《中国考古学论文集》《考古人类学随笔》《番薯人的故事》。这些涵盖考古学理论、古代中国考古学、考古人类学等诸多领域的专著、论文集、讲座,以及学术文化随笔和记述个人经历的回忆录,曾经在数十年间陆续以中英文出版,在国内外学术文化界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三联版“张光直作品系列”第一次较为完整地呈现了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一生的著述面貌,也凝聚了他毕生从人类学的角度解释中国考古学材料的研究精华,具有经典的意义。1、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 本书源自作者1966年在耶鲁大学以“史前聚落的分析与比较” 为题的人类学讲座,英文本出版于1967年,名为Rethinking Archaeogy。书中系统地阐释考古学的学科性质、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集中体现了作者在“新考古学”潮流的背景下,对考古学理论的再思考。他主张把聚落作为考古学主要的解析单元,认为考古学的首要目的是用有效的手段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人的世界的本质;他对族群、聚落、文化等概念的颇富常识又充满逻辑的阐释,极大地拓宽了同代和后学的思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或许就是奠定作者一生辉煌成就的基石。 2、商文明 (Shang Civilization) 商,在周代文献中首先是取得王朝地位的王室的名字。它是被商王室统治的国家的称号,也用以称呼商国人民及其他同时代人民所创造的文明。商还用来称呼中国历史上被商王朝统治的那一时代。 本书从传统历史文献、青铜器、卜甲和卜骨、考古学、理论模式这五个角度切入,依据已知的考古发现和文献材料,力图全面呈现商文明的各个方面。 张光直有关商代的著作和文章,比如《商文明》,使西方有关早期中国的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吉德炜(David N.Keightley) 3、中国青铜时代 所谓青铜时代,即是指上古的夏商周三代。以青铜冠名,可见青铜器是贯穿三代文化的核心内容。 从青铜器的产生到大量制造与使用,再到逐渐消失,构成了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青铜时代。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不仅是技术史角度的研究,从政治、经济到战争、祭祀,从礼仪、艺术到巫术、饮食……作者试图以各个侧面的探究还原一个立体的时代模型。 4、美术、神话与祭祀(Art,Myth,ahd Ritual:The Path to Political Authority in Ancient China) 作者一向主张对古代中国的研究要跨出传统的专业局限,从史学、考古、美术史、古文字、古地理学、思想理论等多方面进行跨学科的整合,而此书正是他本人所做的一次最彻底的试验。书中利用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神话学的各种材料,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它早期的特征作了精辟的阐述,可以看作是作者一生研究古代中国的综合性成果。近三十年来,先后有英、中、日三种文字的文本在世界各地流传。 5、考古学专题六讲本书根据1984年初秋作者在北京大学考古系的九次演讲记录整理而成,内容集中于宏观性探讨中国考古与一般性问题的关联。是80年代国内最为流行的考古学读物之一。此次再版,还收录了他去世前后发表的三篇文章,集中表现他晚年对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认识和反思。对想了解什么是“考古学”,以及考古学对史学研究有何助益的年青读者来说,本书不失为最简要而又富启发性的读物。 6、古代中国考古学英文本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由耶鲁大学1963年初版,中译本所据1986年第四版是该书最大的一次修订,已经是一部全新的《古代中国考古学》,由以前对中国文明起源的单线说转变为区系类型的多元理解。 从旧石器时代的遗存及分析到中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再到中国文明相互作用的范围和基础,以及夏商周三代和三代以外的文明的详细阐释,作者在理论和方法上确立起一个视野宏阔的中国古代考古学分析框架,并着意描述出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其朝着充分复杂化和等级化的社会发展的脉络,力图揭示中国古代文化相互作用演进的动态的全息图景。 《古代中国考古学》先后四次修订出版,不仅更新了对中国新石器时期和早期铜器时代的描述,而且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也相应地为学界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光直对重要资料的追踪整理,并时时更新的意志和能力让人望尘莫及。因为他耐心细致的工作,这四次出版奠定规划了相关领域的发展基础和方向。——吉德炜(N.Keightley) 《古代中国考古学》首次尝试在现代人类学社会进化理论的分析框架下重新梳理中国考古学材料。 ——罗泰 7、中国考古学论文集 作者考古学论文的精选结集。包括考古学学科意义及其与历史学的关系、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古代巫觋文化的特点及其在王权形成中的作用、东南沿海尤其是台湾原始社会考古、殷墟考古等。 作者立足于实践调查和中国考古学实际材料,吸收区域文化多元说等新理论,在文明的交互作用、东南沿海与南岛语族的关系、古代王权兴起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严谨精当的见解。 8、考古人类学随笔书中所收文章多写于八九十年代,在为他人新书撰写的序文、讲演辞、《中国文物报》专栏文章及访谈记录中,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考古人类学的新知识、新发展,选评了国内外考古书籍,也记述了学界的师友人物,表达了对考古时事的看法以及对海峡两岸学术文化前景的瞻望。 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作者学术上的真知灼见,更可以切实感受他的诙谐、宽容、乐观、热情和强烈的社会使命感,正像朋友所说,“他是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但是他的光和热已永远留在人间。” 9、番薯人的故事作者回忆早年生活的自述作品。因祖籍台湾,台湾岛的形状像个番薯,岛上两三千万汉人自称“番薯人”,故以此名书。书中记述其家世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北京度过的孩提时代,重点追忆了18岁作为“政治犯”被捕入狱一年的特殊经历。这段经历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一生的志向,也由此引发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科学兴趣。 在张先生的回忆录中我们发现,他是一个乡情浓厚,再普通不过的中国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个既会说“标准的京片子”,“也会说台湾话”……自认为是台湾人,但也是闽南人和中国人的“番薯人”。他对他的故土北京和台湾,对他的父母、老师、同学和朋友,一直有诗一般的魂牵梦绕,又透着淡淡的哀伤。——李零
-
岳麓书院藏秦简陈松长 著岳麓书院藏秦简(柒),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简帛文献研究中心和湖南大学中国简帛书法研究中心主任陈松长主编。是书为岳麓书院所收藏秦简的第七个分卷,也是最后一卷。全书收录各类简约400枚。主体部分为岳麓秦简有关律令的图版、释文、注释等,部分内容可与已公布的一些秦汉令文对读互证,具有补史、证史之重要价值。此外,前六卷漏收、误收的简牍在本卷中都予以说明,一些无法拼合编联的散简作为附录全部予以刊布,使秦汉历史研究者对这批秦简有全面、整体的认识。
-
玄鸟生商杨骊 著本选题系“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工程系列丛书”之一种。在中国上古三代的时间轴上,殷商王朝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时间节点。耐人寻味的是,在历史文献里,殷商王朝的兴与衰,全都和宝玉的叙事密切相关,这在中国的历代王朝历史叙事中并不多见。从玉文化的演变轨迹来看,商代是中国玉器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时代。商代玉器是中国玉器史上第二个高峰时期。如果说各地新石器时代玉器是星星之火的话,那么,商代玉器已成燎原之势,与灿烂的青铜艺术、甲骨文字交相辉映,照亮了中国文明的进程。本书以商代玉器为研究对象,探究玉器与中国创世神话的关系。
-
济南刘家庄商代墓葬济南市考古研究院本书对济南刘家庄遗址商代墓葬进行介绍,并对墓葬年代、族徽铭文、墓主身份、文化因素等相关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同时,收录了有关青铜器铅同位素、出土人骨、随葬动物等方面的研究文章。
-
楚系家族墓葬研究田成方 著本书以考古所见墓葬材料研究楚王室、楚附庸小国等楚系宗族(家族)墓葬形态,以河南淅川下寺、徐家岭及和尚岭蔿氏(薳氏)家族墓,南阳西关彭氏家族墓及荆门包山昭氏家族墓等为主要考察对象,对楚系家族墓葬的葬制、葬俗、空间分布、墓主及各墓葬之间的关系、年代等进行系统分析,从家族社会的角度研究楚系家族墓葬制度,丰富对楚系宗族形态的认识。同时,透过家族墓葬研究可见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发展与扩张,以及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与其他小国之间的冲突、融合。
-
海内外散藏敦煌古藏文抄经题记集录张延清 编著《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叙录》和《法藏敦煌古藏文抄经题记总录》这两本书,对藏经洞出土古藏文抄经生及其所抄佛经作了详细登录和统计,这是研究唐代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佛教传播、文化交流的重要材料。除了甘肃藏和法藏外,还有一大批古藏文写经散藏于海内外各收藏单位,尽管大多数收藏单位对所藏敦煌古藏文佛经写本皆用文字或图片的形式作了公布,但收藏数量多寡不一,且较为分散,特别是多数收藏单位只公布了佛经图版,这对查阅和研究带来一定的限制。为此,本书对散藏于大陆、台湾多家收藏单位所藏的古藏文抄经题记做了集中整理,便于学界统计、查阅、研究。
-
金沙考古王仁湘,张征雁散落金沙的碎片就是一个一个等待开解的谜,那是历史留给今天的遗言。《金沙考古:探寻古蜀人的信仰世界》是一部解读金沙遗址出土器物的通俗读物。全书有金、木、水、火、土、玉等9个篇章,一题一文,精细研读“太阳神鸟”“金面具”等金沙遗址出土的代表性器物,分辨器物的来源、用途、制作工艺,阐释古蜀人信仰在器物中的体现,再现古蜀先民高超的技艺与令人惊叹的智慧,帮助读者领悟古蜀人的信仰世界。
-
坚净《坚净》编委会 编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