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国家文物局 著“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是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战略布局项目之一,主要是以考古学理论方法全面、客观、科学地阐释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脉络和主要特征。本书将21年间向社会发布过的近项成果汇集成册,主题涵盖现代人起源与东西方文化交流、新石器时代文明起源与发展、汉唐时期政治制度与文化生活、长城的保护与研究、仰韶文化成果等。本书的出版有利于公众深入了解“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实施展,有助于及时向公众展示考古发掘及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格局的形成等问题的讨论与研究。
-
中华流失文物迷踪1牛宪锋 著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华流失文物迷踪》系列丛书的第一辑,本辑共分五个专题,分别为“文物流失第一案”“圆明园大劫难”“紫禁城的黄昏”“在漫长的古道上”“从云冈到龙门”。 “文物流失第一案”,首先界定了流失文物的三个条件,凡具备这三个条件者,皆属流失文物范畴。在此基础上,本专题讲述了宁波天宁寺铜钟、镇江甘露寺铁塔、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部件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军盗走的经过。本章还讲述了一个劫夺中国文物的模板式人物——德国人郭实猎(中文名)在中国的经历。 “圆明园大劫难”,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并在园中大肆抢劫,使无数珍贵的中华文物流失海外。其中重点介绍了圆明园海晏堂喷泉装置的十二生肖铜首像中,部分生肖铜首回归祖国的曲折历程,中国人在世界各地的拍卖会中斗智斗勇,最终使国宝重归国门,其中不乏香港的爱国企业家,将自己重金购得的国宝无偿捐献祖国,展示了华夏儿女浓浓的爱国情怀。 “紫禁城的黄昏”,讲述了1900年庚子国难时期,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大肆劫掠中国文物的事件。其中,重点介绍了被劫掠的中华珍贵典籍《永乐大典》、古观象台上明末清初的天文观象仪器、景山后寿皇殿珍藏的清代初年皇家画册及历代珍贵书画等等,对所涉及的文物,尽量对其来龙去脉作了交待。 “在漫长的古道上”,讲述了我国甘新内蒙等丝绸之路带上,在20世纪初年,各国列强组织所谓的探险队纷至沓来,对我国沿线文物进行盗掘和掠夺的事件,其中重点讲述了敦煌藏经洞无数珍品卷轴的流失,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从云冈到龙门”,讲述了国外所谓的专家学者及古董商人,对我国云冈、龙门山、响堂山、龙门石窟等几处石窟遗址中的佛像菩萨像等进行疯狂盗凿的事实,并追踪了数宗文物的去向。书中明确指出,当时的中国政府明令禁绝这些盗凿和盗掘行为,并派出古物保护委员会的专业人士进行调查,因此,这些被盗取的佛首佛身等,绝对属于非法行为,属流失文物范畴,我国有追索的权利。 本书同时具有较强的资料性。例如对其中一些流失的书画作品,通过其中钤印款识等内容,探索本卷轴的前世今身,对其创作、流传、收藏等情况细加梳理,对其流失情况进行追踪,其中涉及诸多文史类知识,能使读者开卷有益。
-
中华早期漆器研究洪石本书在全面收集和梳理历年考古发掘出土的史前至夏代漆器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科技检测分析结果,对中华文明早期漆器进行考古学综合研究。本书首先按照出土遗迹单位梳理出土漆器,继而对这些出土漆器进行类型学分析和组合分期,以及生产工艺(包括制胎、髹漆与装饰等)、流播与器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以探究特定时期内漆器在物质文化和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脉络与发展水平、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互鉴、在生产方面的核心区域归纳与地域特点,以及在使用方面的等级制度、性别差异及相关礼仪制度,最终落脚于探讨早期漆器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列备五都 秦汉时期的中国都市成都博物馆 著暂缺简介...
-
甘肃中小石窟调查报告·天水卷敦煌研究院,甘肃省文物局天水古称“秦州”,是古代丝绸之路南线的交通要道和商贸重镇,也是外来佛教较早传入中国内陆的地区之一,境内的石窟寺开凿和营建绵延千年不断,主要集中于北朝、唐宋和明清三个历史时期,迄今为止,在域内秦岭山区和渭河谷地仍保存有大小石窟30余处,是中国西北古代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BR》本书以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天水境内中小石窟寺的分布特点、窟龛形制、造像题材、壁画内容、碑刻题记、研究概况、学术价值、保护管理等情况,是认识、了解天水境内石窟寺艺术的形成、发展、传播、融合与交流的基本工具书。
-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史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编本书是2019年11月2日—4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与历史学系共同举办的第一届“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史”学术论坛暨青年学者工作坊的论文集。本书共收录论文32篇,分甲骨卜辞及商周文字、西周铜器铭文、东周铜器铭文、清华大学藏战国竹书、其他战国竹书及综合研究、秦汉简帛等七个专题,涉及古文字学、古典文献学、历史地理等多个研究领域,对于促进各学科交叉研究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
故宫的古物之美祝勇 著《故宫的古物之美》是祝勇继《故宫的风花雪月》《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之后推出的又一部“故宫美文”。在这本书中,祝勇选取了18件故宫藏品,以18篇散文讲述一件件国家宝藏的前世今生,连缀起一部故宫里的艺术史,再现中华文明的营造之美。祝勇笔下的“古物”通过一个时代的物质载体,折射同时代的文化精神。这是对我们古老文明的惊讶与慨叹,是一种由文化血统带来的由衷自豪。 全书收录故宫及海内外博物馆近百幅高清详图,内文采用超感纸四色印刷,精装壳封采用麻布纹纸辅之以烫金工艺,精装外封采用雅丝纹纸辅之以高精度印刷工艺,做工精良。
-
国宝沉浮高小龙 著《国宝沉浮》一书以一件件文物为线索,描绘出隐藏于这些文物背后的传奇故事、屈辱历史、辗转历程,展示这些文物历经沉浮的非凡命运。全书在注重知识性、真实性的基础上,重点兼顾文章内容的趣味性、可读性。语言力争生动、形象、易懂,涉及的文物也选择那些“国宝级” 的、知名度高的、确实流传经历曲折的。书中每一篇故事讲述一件或一批文物的曲折经历,并配有彩色照片, 以使读者更直观清晰地认识了解这些国宝。其中部分稿件曾自20 世纪90 年代起在《北京日报》《中国文物报》等媒体刊载。
-
时代的脉动与文明的记忆王永波,王守功 编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完成勘探面积220余万平方米,发掘遗址39处,发掘面积近10万平方米,获重大考古成果的文物点有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高青陈庄周代城址、聊城土桥闸、阳谷七级码头等,这四项发掘都获得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田野工作结束后,对运河沿线发掘的水工设施(船闸、码头等)进行规划设计、维修,进行资料整理与出土文物的保护工作。本书是南水北调从书中的第一卷,前两章阐述调水工程和文物保护的背景、文物概况,第三章介绍调水工程文物保护相关的法律规章、管理机制,第四、五章分别介绍考古调查勘探、文物保护规划和实施情况,第六章集中介绍田野考古主要收获,第七、八章主要介绍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的学术成果和综合评价等。经过艰苦努力,山东省较好地完成了南水北调工程的田野工作和文物保护工作,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做出了积极贡献。
-
墓葬中的礼与俗沈睿文 著沈睿文先生主要从事汉唐考古的教学与科研,研究涉及陵墓制度、丧葬习俗、宗教、美术、中外文化交流考古以及中古城邑等领域。本书主题为《墓葬中的礼与俗》,涵盖的内容主要有堪舆、礼俗与墓葬,书评与综述,采访附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