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雄丽南都南京市城墙管理中心,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南京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垣营造史上的珍贵实物标本,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重要物证,是属于全人类的物质文化遗产。时值“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推进的关键期,南京作为联合申遗的牵头城市,如何加大对南京城墙的研究力度,实现对其遗产价值的多元化阐释、精细化复原、数字化展示,助力申遗,科普大众,是一项亟待开展的工作。依照《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总体工作计划》安排,南京历代城池格局演变研究由此发端。本书系融媒体图书,旨在梳理南京城墙的历史演变,探讨古都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结合三维扫描技术、三维建模与虚拟展示技术,实现对历代南京城的数字化、精细化复原与展示,实现纸质内容与数字内容相得益彰。
-
物宜人和刘尊志本书以秦汉考古资料为基本参考,结合文献等资料,运用考古学及相关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从多个方面对秦汉时期家庭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了与秦汉家庭有关的构成内容、内部关系、家庭保障、日常生活物质内容、精神信仰、对外交往及特殊内容等,分析了秦汉时期“物宜人和”的家庭特征,阐述了家国一体的关系和家国情怀的内涵,从考古学的视角多维度地复原了秦汉时期家庭的内容、特征及内涵、外延,是秦汉社会生活考古的一项重要内容。
-
考古学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 著,陈淳、董宁宁、薛轶宁、郭璐莎 译本书对当下考古学方法和理论作了最全面的介绍,为21世纪的世界考古学提供了一种全新和准确的综述,被誉为“考古学百科全书”。本书架设了“考古学框架”,并向六个经典W发问,即“何物”(what),“何处”(where),“何时”(when),“他们是谁”(who),“他们的环境”、“他们的生计和食谱”、“他们的技术”、“他们的贸易与交换”(how),以及“社会文化为何演变”(why)。本书因通俗易读,广受赞誉。
-
晋公盘研究山西博物院《晋公盘研究》是对2018年追缴回国的海外流失文物晋公盘进行的深度研究。利用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显微技术与计算机断层扫描(X-Ray CT)技术等对晋公盘的器形、纹饰、铭文、铸造痕迹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回答了相关质疑,揭示了晋公盘很多细节,同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拓展讨论。《晋公盘研究》开创了对于单件文物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角度,在文物学研究领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博物馆藏书画的装裱与修复宁波博物院 编,段廉廉 编著书画的装裱与修复是我国传统手工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也是博物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本书从装裱室的基础配置、装裱工具和材料、装裱款式、书画文物常见病害、馆藏书画的一般修复路线,以及书画的保管与保存等方面入手,配以相应图片,详细讲述书画装裱与修复的基本知识。本书所介绍内容为宁波博物院书画装裱与修复专业人员在大量实践上的经验总结,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可为同行借鉴,对于普通读者亦可起到科普作用。
-
古为今用黄璐玉器是良渚文化的国之重器,礼之所依。玉器上的纹饰,是用远古美学观念所创造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艺术符号。本书以考古资料为支撑,从艺术学视角分析良渚文化玉器的形制、纹饰、工艺等要素,探讨典型纹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解读玉器所承载的良渚人的信仰与精神。玉器典型纹饰中蕴藏着丰富的良渚元素,浸润着一个民族的审美记忆和情感共鸣,将玉器纹饰古为今用,通过创意设计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审美的认同点进行合理转化,推动地域特色城市文化IP、文创产品开发和良渚玉器纹饰艺术的美学传播,让更多的民众重新认识、理解和发现良渚文化之美,具有现实意义,亦是本书编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沈从文卷沈从文 著,王春法 主编本书以《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年)和《沈从文全集·补遗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20 年)为底本,选编了沈从文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研究论文 50 余篇, 分纺织服饰、玉器、陶瓷与玻璃器、漆器、铜镜、其他等几部分,集中展现了沈从文先生在物质文化研究各个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本书对沈从文先生文物研究领域的相关著述收罗完备,分门别类,编排精当,充分体现了沈先生在以“极渊博、极敏锐又具有极大热忱”投身文物研究之后取得的杰出成就。
-
富县石泓寺石窟 2017-2019年度考古调查报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富县文物局本报告内容包括了以精确测绘为基础的石泓寺及周边环境地形地貌图,11座窟龛的整体平面、立面、剖视影像图与墨线图,各窟的平面、立面、剖视影像图与墨线图,各窟塑像的整体和局部影像图与墨线图,各组题记的影像图和拓片。此外,还拍摄了窟龛整体和局部的照片,对窟形、塑像、题记等进行了全面、客观的描述,纠正和补充了以往调查与研究资料中的缺漏与谬误。
-
泉州城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等本发掘报告整理了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2020年、泉州市舶司遗址2019~2021年考古调查发掘的结果,介绍了清理出来的建筑遗存、水沟等遗迹以及出土器物标本,根据发掘结果修正了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宋元时期水池遗迹的南岸线位置,推测泉州市舶司遗址的四至范围大致为西南依竹街、东北到马坂巷西侧道路和马坂巷之间、东南至水门巷、西北靠三堡沟。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是目前发掘明确的唯一一处宋代宗正司遗址,泉州市舶司遗址是福建省内首次对官方海商贸易管理机构所在地的科学发掘,相关发掘结果深化了泉州城相关传统历史文化的研究,丰富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文化遗产点的内涵,进一步证明了泉州在宋代以来海上贸易的重要作用,为研究泉州宋元明时期的政治、文化、交通、商贸等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对于推进泉州乃至闽南、福建的建筑构件、陶瓷器窑口及其发展、商品流通贸易与社会生活等研究也有所裨益。
-
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内蒙古师范大学 等编著;陈永志 主编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是我国规模较大、沿用年代较长的古代城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1997年至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部门连续多年对古城遗址及周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从春秋战国至清代共清理发掘2158座墓葬,其中辽代22座、金代1座、清代8座,共31座,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五,辽、金、清代墓葬发掘报告:1997~2007》即是对此期间所发掘的辽、金、清墓葬成果的全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