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赤峰岩画周玉树,吴甲才本书收录了赤峰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形制的古代岩画,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涵盖了巴林右旗、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林西县岩画;中卷主要为翁牛特旗岩画;下卷主要为克什克腾旗、红山区、松山区、喀喇沁旗、敖汉旗等岩画。书中的图片、数据等内容均来自田野调查,其中大部分资料为首次公开,为研究赤峰地区不同时期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民族融合与迁徙、文化艺术形态的演变等相关问题,提供了第一手基础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许鹏飞暂缺简介...
-
金缕瑞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本报告为有关法门寺丝绸文物研究的系统专题报告,全面系统研究法门寺丝绸材质工艺研究成果,除织物组织工艺、装饰纹样、服饰形制的研究外,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法门寺丝绸蚕丝纤维及其附属的染料、捻金线、金箔贴饰等工艺进行系统的研究。该研究成果为研究唐代纺织科技与纺织艺术的重要成果,为开展唐代科技、文化、艺术、经济、佛教研究提供全新的资料,同时为开展其他时代和其他文化丝绸与中国唐代丝绸文物的系统对比研究提供科学资料。
-
行走在汉唐之间齐东方 著考古发现的汉唐时期的玻璃、铜镜、钱币、贝壳形盒、铜器皿、马具、陶俑等文物,为我们提供了汉唐时期一个可视可触的立体世界,也为深入探讨汉唐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本书选取九个视角,通过考古出土文物,观察隐藏在文物背后的汉唐时期的社会生活、精神世界和文化面貌,颇具趣味性。
-
重庆三峡后续工作考古报告集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长江三峡库区消落区地下文物保护是三峡后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收录重庆库区消落区35处地下文物考古发掘资料,涵盖三峡消落区新石器时代、商周、两汉、魏晋南北朝、宋及明清等时期的最新考古发现,为进一步挖掘、研究、阐发库区丰富文物资源中蕴含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动员全社会保护三峡珍贵历史遗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基础资料。
-
凌家滩吴卫红,刘越本书在系统梳理凌家滩历年发掘及相关调查材料的基础上,从聚落演变、饮食器用、玉石器制作、丧葬礼仪等方面,对凌家滩文化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解读,尤其是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凌家滩的玉石器制作工艺,对凌家滩文化的产生、发展、变迁及其与他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凌家滩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对凌家滩考古史的详细披露和解析,也有助于正确客观地认识凌家滩考古工作的完整历程。
-
红山郭明 著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也是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发达的玉器制作工艺、规模宏大的社会公共礼仪建筑等与礼仪活动相关领域的繁荣发展与日常生活领域相对规模较小的居住区、单一的以筒形罐为主的生活器具分别展现了社会发展的两个侧面,共同呈现了重礼仪、轻世俗,重精神、轻物质的红山社会。本书依据现有资料,从两类遗存所展现的差异入手,简要讨论红山文化兴起、繁盛至衰落的发展过程。分析显示,红山社会以玉器及社会公共礼仪设施所反映的礼制规范为构建社会等级秩序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神权”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
-
郑州文化遗产之光郑州市文物局《郑州文化遗产之光》收录了郑州市国保、省保和重要市保单位共计112处、800余幅照片,以郑州市作为“早期中国”发源地的文化定位和由早及晚的发展脉络为主线,从不同的角度大场景、全方位地对郑州市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了展示。
-
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17西北民族大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 英国国家图书馆 编纂7-10世纪的大约上万件藏文写本保存在敦煌藏经洞中,使大量的古代藏文文献得以保存。不过非常可惜的是,这些独一无二的藏文资料中的大部分于1907-1908年分别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劫往英国和法国。这些流失海外的古代藏文文献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理应得到整理保护。让流失海外将近一个世纪的敦煌古藏文文献,能够以整理出版形式回归祖国,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保护工程,对古代藏族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宗教、科技、医药、历法、文学、艺术、音乐、民俗等,以及民族关系、民族文化交流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英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第16册的内容,以佛教写本为主,编号编号为IOL.Tib.J.VOL.70-81,原件装帧多样,内容是大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之《大般若经》(藏译本名为《十万颂般若波罗蜜多经》),该经卷帙浩繁,有数百卷之巨,是佛教为庞大的经典。《英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第16册中的《大般若经》写本属于不同的卷或品,因此虽名为同一部经,但内容不重复。现存敦煌写本与后期藏文《大藏经》中所收《大般若经》相比,反映了初译时期的原始面貌,与传世本有较大的差别。另有《大方便报恩经》《分别解脱戒经》《密宗手印修习法》《普贤行愿王经》,并有《医疗方》《丧葬仪轨》《社会文书》等残卷。部分写本上有抄经题记,对研究当时的抄经制度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本书由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和英国国家图书馆合作编纂,对象包括全部英藏敦煌和西域藏文文献的大型图版,并对文献进行排序整理、编目和定名等研究。
-
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16西北民族大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 英国国家图书馆 编纂7-10世纪的大约上万件藏文写本保存在敦煌藏经洞中,使大量的古代藏文文献得以保存。不过非常可惜的是,这些独一无二的藏文资料中的大部分于1907-1908年分别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劫往英国和法国。这些流失海外的古代藏文文献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理应得到整理保护。让流失海外将近一个世纪的敦煌古藏文文献,能够以整理出版形式回归祖国,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保护工程,对古代藏族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宗教、科技、医药、历法、文学、艺术、音乐、民俗等,以及民族关系、民族文化交流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英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第16册的内容,以佛教写本为主,编号编号为IOL.Tib.J.VOL.70-81,原件装帧多样,内容是大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之《大般若经》(藏译本名为《十万颂般若波罗蜜多经》),该经卷帙浩繁,有数百卷之巨,是佛教为庞大的经典。《英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第16册中的《大般若经》写本属于不同的卷或品,因此虽名为同一部经,但内容不重复。现存敦煌写本与后期藏文《大藏经》中所收《大般若经》相比,反映了初译时期的原始面貌,与传世本有较大的差别。另有《大方便报恩经》《分别解脱戒经》《密宗手印修习法》《普贤行愿王经》,并有《医疗方》《丧葬仪轨》《社会文书》等残卷。部分写本上有抄经题记,对研究当时的抄经制度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本书由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和英国国家图书馆合作编纂,对象包括全部英藏敦煌和西域藏文文献的大型图版,并对文献进行排序整理、编目和定名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