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馆藏合浦县望牛岭汉墓出土文物图录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望牛岭汉墓在1971年10月开始得到发掘清理。此次发掘发现墓葬2座,其中M1的发掘资料经整理后于1972年在《考古》期刊上公开发表考古报告,M2的相关发掘资料则将在本图录中说明。图录共分为两部分,首先为文字部分,包括墓葬概况、发掘者访谈、2号墓相关讨论及相关文物修复保护内容。第二部分为本书主体的图录部分,包括出土器物的照片及相关介绍。合浦望牛岭一、二号墓中出土了近300件文物。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有铜、铁、陶、漆、玉石、珠宝等各类材质,器类涵盖有炊煮盛食的各类容器、生活日用杂器、车马器、装饰品等,器物以具有多文化因素杂糅的汉代岭南风尚器物和海上丝绸之路商贸舶来品为主,随葬器物种类数量繁多且异常精美珍贵,是岭南地区汉墓中出土文物之珍粹。
-
巫山龙头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本报告所公布的是2004、2007和2008年巫山龙头山遗址及墓葬的发掘资料,主要有战国至明清时期墓葬63座,另发掘汉代遗址142平方米,清理窑和灰坑各1座。本报告对以上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并进行了相应讨论。龙头山遗址及墓葬资料为三峡地区考古提供了一批新的资料,尤其对墓葬的分期断代不无裨益。
-
金仙岩摩崖石刻周小平《金仙岩摩崖石刻》对金仙岩石刻逐一考证、解读,生动揭示了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为我们还原出一个 加全面、 加鲜活的金仙岩。该书注重照片的运用,通过彩色大图片清晰显示金仙岩全貌、洞穴现状和每一块碑文。通过原石照片和拓片比对,进行文字辨识、碑石释文、书风评析,并对其中字迹清晰、碑文完整的题记进行考证,梳理人物关系、社会背景、来往交游、功名事业等史料,便于读者深入三昧,领略以金仙岩摩崖石刻为代表的衢江宋韵文化之美。
-
稻作文明的摇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河姆渡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尤其在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古环境演变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本文集收集了相关遗址的发掘简报,专家撰写的有关河姆渡文化的文章,也收集了历年有关河姆渡文化的学术研讨会的纪要和部分遗址的讨论会纪要。
-
万州糖坊墓群山东博物馆 等糖坊墓群位于重庆市万州区五桥陈家坝办事处晒网村,2001年、2002年和2005年,山东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考古队,发掘面积8100平方米,发现墓葬38座,共出土各类文物1000余件(套)。《BR》这批墓葬埋藏有序,时代承续,保存较好,为重庆三峡地区保存较好的汉代至六朝家族墓地,墓葬形制多样而统一,随葬品丰富,为研究峡江地区汉代至六朝的埋葬制度以及社会习俗提供了宝贵资料。《BR》
-
百年古墓挖掘史郑振铎 朱希祖《百年古墓挖掘史》一书,用精炼通俗的语言,总结了国内外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重大考古发现,例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等重要遗迹的发现和挖掘历程。这是郑振铎先生在考古学方面的重要作品之一,资料详尽,条理清晰,文辞生动,具有很强的学术意义和可读性。
-
学步集程义 著《学步集》收录了作者以吴文化和吴文物研究为主题的23篇文章,分为“话剑论铭”“赏瓷品茶”“竹石辉映”“墓志述史”“佛道之义”五个版块,以详实的考古、古文字材料及馆藏文物为基础,用较通俗的方式解读学界以及大众关心的问题,比如《苏州博物馆新入藏吴王寿梦之子剑初探》《“姑苏”新考》用新材料研究热点问题;《吴王夫差剑八问》《苏州博物馆新入藏75字吴王余眜剑解密》等文章则回答了大众感兴趣的吴国都城变迁和吴国历史兴衰的问题。
-
风穴寺石刻综录赵水淼 秦金聚 主编暂缺简介...
-
海岱考古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海岱考古》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编的关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的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系列考古学文集。此丛书集中发表了山东省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的简报与报告,有重点地刊载了本地区考古学研究的论文。
-
山西国宝精华 云冈石窟造像赵昆雨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城西十六千米处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千米,主要洞窟45座,另有附属洞窟209个,现存大小造像59000余尊。石窟规模宏大,佛像雕饰奇伟,技艺精湛娴熟,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感人,吸收并融汇了古代各民族文化,代表了五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 水平。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共历60余年。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460—471)五个洞窟( 6—20窟)因系高僧昙曜主持营建,习称“昙曜五窟”,推测是为北魏太祖以下五帝造像,具有帝佛合一的神性之美。中期(471—494)是云冈石窟营造工程 辉煌的阶段,多为模拟汉式传统建筑样式并成组结对的双窟,主要有 、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四组双窟,反映了当时既有皇帝在位,又有太后临朝的 面。第11、12、13窟一组三窟以及没有完工的第3窟也属于本期营凿。本期造像胡风荡荡,华物堂堂,既保留中亚、印度佛教雕刻艺术因素,又反映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惰愫。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今大同)政治地位既降,影响力随之锐减,云冈大型皇家营凿工程中辍,但作为社会大众信仰的重要载体,留居平城的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和资料,继续镌窟造像,此即云冈晚期(494—524)洞窟。本期多为中小型窟室,洞窟类型复杂,造像样式多变,题材内容奇思骋越,不拘约束,盛行于间洛地区的“秀骨清像”之风格,即滥觞于此。正光四年(523),柔然“入塞寇抄”,云冈衰落。孝昌二年(526),北方六镇荡乱,平城沦废,云冈石窟营造工程偃旗息鼓。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长达148年的北魏王朝退出了历史舞台。云冈石窟是公元五世纪世界美术主流的重要分支,它的 成就是在吸收世界各艺术流派精华的基础上,融合并创造出新的造像模式,成为世界范围内文化传播的典型例证。1961年,云冈石窟被 公布为 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评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