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湖北省博物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与发现湖北省博物馆2012年10月正式启动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项目,涉及单位众多,覆盖面广,持续时间长,工程浩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为荆楚地区规模**、收藏最丰富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历时数年努力,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了普查任务。为了与社会共享普查成果,让广大群众从中受益,在此基础上,我馆倾力编著《湖北省博物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与发现》。本书分为以下几部分:一是简述普查概况;二是重点落脚于摸清家底,详述和分析出土文物、传世文物中各部分文物的数量、级别、来源、构成等底细;三是普查文物选粹,挑选部分精品和早年入馆旧藏中不仅不为外人所知就连我馆人员也难得一见的稀见文物,借此机会予以披露展示,以飨读者;四是发现提炼一批值得研究的课题项目,深入挖掘价值和意义。
-
万里茶道鹤峰段遗址遗存万里茶道鹤峰段遗址遗存鹤峰茶叶历史源远流长,现有茶园总面积40万亩,有机茶基地认证面积10.66万亩,野生古茶园2万亩,是“万里茶道茶源地”、中国“宜红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地、“中国茶业百强县”、“中国有机茶第一县”。万里茶道鹤峰段,位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为湖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是万里茶道唯一的土司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的遗存节点。茶道总长约330公里,其中完整茶道约90 公里,保存有较好的石板路面及石台阶道路,且茶道沿线保存着数量众多的古茶园、古水井、古渡口、古驿站、古茶庄、古碑刻、古桥梁等重要遗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独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线路规模大、类型要素全、遗产价值高”等特点。2019年3月,国家文物局将“万里茶道”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鹤峰段南村遗产点是49个重点推荐点之一。全书共分17章,分门别类对万里茶道鹤峰段的遗址遗存进行系统介绍。书中插图丰富,文字精练,图文并茂,故事性强,十分易读。本书的出版是研究鹤峰历史和茶文化的资料书,更是鹤峰县一件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文化大事。与此同时,本书为首次系统对万里茶道鹤峰段遗存资料进行的全面介绍及总结,是助力万里茶道申遗工作的重要一环。
-
破解玛雅密码(美)迈克尔·道格拉斯·科 著,武忠明 译本书是玛雅学泰斗迈克尔·道格拉斯·科的经典之作。书中,科不仅介绍了玛雅古文字的相关知识、破译历史,还以一种内部视角,以“玛雅古文字是象形文字”这一观念的建立、固化、松动、溃败为线索,生动地讲述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科背景的破译者的故事。偏见、妒忌、斗争、天才、勤奋、合作、激情……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摸索与跌跌撞撞,伟大的破译者们最终实现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最重大的智识突破之一”,揭开了古代玛雅文明的神秘面纱。
-
简述中国朱建军甘肃简牍博物馆珍藏有甘肃地域出土的近四万枚秦汉简牍及一万多件相关文物,总藏品数50073件,举办有“古塞奇珍——甘肃古代简牍昏汉简书法展”等系列专题展览。本书收录甘肃简牍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出的居延汉简、肩水金关简、悬泉汉简,放马滩奏简精品简赎100多枚,如《相利善弊剑册》、《元致子方帛书》、《过长罗侯费用紡》等,并附有简牍形制信息及释文。本书还收录有笔墨纸砚、粮食生活器具、衣物丝织品等相关文物近30件。
-
银雀山孙膑兵法临沂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本书收录银雀山孙膑兵法竹简文字摹本,展示汉简书体艺术,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汉隶书法资料。本书共两册,原文读本为筒子页平装,汉简摹本为经折装,外套纸质半函套,装帧精美,款式典雅,无疑是一件值得收藏的佳品。
-
考古两集黄文弼 著本书是黄文弼“高昌两集”之一,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记载作者在吐鲁番古墓群发掘情况的报告,所获器物介绍及研究;下篇刊布作者所获800多件陶器中择出精品100多件,经过分类排列,影印制版,叙述完备,考核精审,图文并茂,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献参考使用价值。
-
陕北出土商周青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刘建宇,梅建军,刘煜,陈坤龙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地区不断有商周青铜器的发现和出土。这些青铜器兼具北方或中原的特征,是研究商周青铜器发展和区域特征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历来为学界高度重视。本书以陕北地区出土的商周时期青铜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元素成分、金相组织、铅同位素比值以及制作工艺等几方面的检测分析,探讨了陕北地区商代晚期至战国晚期青铜冶金技术的特点及铸铜原料来源等相关问题。另外,本书还对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部分青铜器及冶铸遗物进行了铅同位素比值分析,讨论了商代晚期陕北地区与中原地区在青铜器及金属矿料等物质文化方面的交流问题。
-
三门峡刚玉砂厂墓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刚玉砂厂墓葬》是三门峡刚玉砂厂墓葬的考古发掘资料及相关研究。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对该墓葬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战国秦汉、北魏、唐代、宋金和明清时期墓葬281座,出土各类器物700余件(套)。《三门峡刚玉砂厂墓葬》全面、系统地收录了刚玉砂厂墓葬的发掘成果,详细介绍了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组合和特征以及墓葬年代推断等方面的情况,为豫西地区战国至明清时期的葬制和葬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材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俯瞰人类文明王春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以来,我国的考古取得了历史性进展。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当代考古之中。遥感考古对于大型及超大型文化遗产类型具有巨大优势,比如江汉平原史前聚落遗存的空间格局、陕北长城、居延遗址群落、明清时期北京城空间形态等,再如缅甸妙乌古城分布、吴哥城市形态、古罗马时期突尼斯南部边墙长城系统等。本书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一至第五届(2016—2021)遥感考古年会优秀论文集,集中展现了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利用遥感技术取得的重大考古成就,这必将极大拓展中国考古和历史研究的影响力,使中国考古和历史研究为助力世界理解中国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做出更大的贡献。
-
云阳塘坊遗址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重庆云阳塘坊遗址位于长江北岸阶地上,现属云阳新县城范围内的三峡水库淹没区。2004年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文化层堆积较厚,时代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夏商时期、东周时期、东晋南朝、唐五代、宋代、明清,历经多个时代。发现有建筑遗迹、灰坑、灰沟、墓葬、水井和陶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瓷器、砖瓦、铜器、铁器和卜甲等。该遗址长时间的反复有人类居住活动,并与紧邻的丝栗包遗址在早期存在互动关系,晚期存在共存关系,这些都为了解四川盆地东部长江沿岸古代聚落分布,以及各时代人类居住生活与迁徙活动特点等都提供了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