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纪念中国岩画现代研究保护一百周年论文集萃王建平我国是岩画大国,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已记录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20多个县市区的1300余处岩画区(点)计有百万幅以上,占世界岩画总遗存的1/5。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国家对岩画的研究与保护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对岩画的调查与研究中。在纪念中国岩画现代研究百年之际,我们编辑出版了这本《纪念中国岩画现代研究保护一百周年论文集萃》,因篇幅有限,本书共收集了77篇论文,截稿至2020年。还有许多专家学者的专著与论文未能收纳,待未来补篇奉献。谨以本书纪念中国岩画现代研究保护一百周年。
-
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品集萃·铜镜卷冷文娜 编著,霍大清 摄影本书是“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品集萃”丛书之一种。铜镜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是用来祭祀的礼器,西汉末期慢慢的走向民间,既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又是工艺精湛的艺术品。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四川大学博物馆收藏有历代铜镜300余件,此次从中精选172面,附精美照片,详细介绍每件铜镜的名称、年代、造型、图案及铭文等信息,以满足铜镜收藏者、考古文物等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需要。
-
绵阳汉平阳府君阙调查研究与保护工程技术报告绵阳博物馆阙体是承载两汉时期建筑、雕刻、绘画、书法等历史信息与综合艺术的重要载体,现存汉阙主要分布于四川、重庆、河南、山东等地,数量以四川最多,绵阳平阳府君阙是现存汉阙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本书在多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考古调查,对平阳府君阙的结构、画像雕刻、阙身造像、年代和阙主、史料记载、维修保护历史沿革、周边环境状况、病害现状进行了系统调查与记录,为今后保护研究平阳府君阙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同时,本书介绍了平阳府君阙保护工程申报与审批、工程实施过程、工程措施、工程关键技术与主要材料等内容,特别是结合工程特点与施工中的研究成果,对保护前后阙体稳定性评价、地震对阙体的影响、垫层材料性能与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为平阳府君阙后续保护提供了详细的基础资料。
-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老北大燕大毕业年刊陈建龙 主编民国时期很多大学都有自己的毕业纪念册,如北京大学的同学录、燕京大学的毕业年刊等。北京大学图书馆近现代文献收藏丰富,其中既有老北大的收藏与积累,也有得益于1953年院系调整时燕京大学馆藏的并入,故北大图书馆收藏的老北大、燕大毕业纪念册相对比较完整。其中燕京大学毕业年刊16册,时间跨度从1923年至1950年,中间缺1924—1925年、1934—1935年、1942—1947年、1949年,共计12年。北京大学毕业同学录18册,从1903年至1937年,包括京师大学堂和北京大学两个时期。后因抗日战争爆发中断。相比于今天流行的毕业纪念册以同学寄语、临别感言为主,老北大燕大的这些毕业纪念册内容更丰富多彩,包括校史介绍、校园概况、教职员工名录、本年毕业生名单简介、师生单人照片、合影,以及校园生活摄影等。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不少资料损佚于战火,彼时的大学校园和今日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我们如果想了解、研究民国时期学校制度建设、大学发展情况、大学校园面貌乃至和民国高等教育史,这些毕业纪念册无疑是极好的第一手资料。本次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燕京大学毕业年刊16册,北京大学毕业同学录18册,每册附有北京大学图书馆特藏部撰写的解题,介绍本册情况,并简要介绍本册涉及人物。
-
敦煌遗书刘含之敦煌遗书,与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的敦煌莫高窟建筑、雕塑、壁画等一样,在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成为享誉世界的敦煌文化,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献、敦煌文书、敦煌写本,主要是指敦煌藏经洞中的佛教经典、道教经典、儒家经典、文学作品、语言材料、史地材料、科技材料等各类经卷与文书。王国维先生特别将其与殷墟甲骨文字、汉简、清代内阁大库档案、古代中亚民族遗闻等并列为“二十世纪前三十年中国的五大发现”。敦煌遗书毫无疑问是弥足珍贵的浩瀚文献典籍,是中华文明的见证,是中华文脉之所在。目前,幸存的敦煌遗书多以残卷、残片为主,它们分别流散于世界十几个国家甚至私人藏家之手。这些文献自发现时起即震动了国内外学术界,它们十分清晰地还原了中国及中亚诸国古代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十分直观地呈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一卷卷老旧的文献残本,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仿若一首写在古老沙砾中的壮丽史诗、一曲谱在残卷上的悠扬乐章、一部“活着的历史”。敦煌遗书对中国史乃至世界史的研究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文化价值。本书精选的图片主要为法国汉学家、探险家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年-1945年)中亚探险后带回的一部分敦煌遗书,现藏于法国国立图书馆东方写本部。本书尝试以一图一文的形式,徐徐打开一扇了解具有逾千年厚重历史的敦煌文化与敦煌艺术的窗口,并通过这扇窗口窥见古人之智慧、艺术之魅力、世界之美妙。
-
考古两集黄文弼 著本书是黄文弼“高昌两集”之一,在本书中,黄文弼将1930年在吐鲁番考古期间搜集到的124方墓志全部按年代编排、录文,并附录70方墓志图版。这批珍贵的出土文献,对于研究古代高昌国以及西域历史、民族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黄文弼根据这些墓志作了《高昌国麴氏纪年》《高昌国官制表》,考证了高昌国王的世系、高昌国官制等,弥补了罗振玉《高昌麴氏年表》的不足。
-
辽金历史与考古 第十三辑辽宁省博物馆等本书涉及纪念阎万章先生100周年诞辰、考古发现与研究、历史研究、文物研究、碑志研究5个栏目,刊登辽金史研究原创性学术论文43篇。其中,纪念阎万章先生100周年诞辰文章7篇;考古发现与研究论文4篇,包括辽代墓葬考古发掘简报、辽金墓制与城址研究等;历史研究15篇,多结合传世文献史料和考古资料对辽金史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文物研究8篇,对近年出土的辽金文物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碑志研究9篇,为本书的常设特色栏目。
-
丝绸之路考古 第七辑罗丰本书是由中国考古学会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出版的系列辑刊,计划每年出版2辑。以介绍丝绸之路考古、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以及相关的学术著作书评为主要内容。本辑收录论文12篇,书评1篇。
-
中国考古学 宋辽金元明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宋辽金元明考古学是中国历史考古学的最晚阶段,通常认为其始于北宋,止于明末(960—1644年,实际上辽朝应从耶律阿保机于907年建立契丹国起算)。其前段为宋朝与辽、金和西夏分别对峙,以及高昌回鹘王国(于闻王国只延续至五代宋初)、喀喇汗王朝、大理国、西藏的古格王朝等政权分立阶段;后段则为元、明形成新的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时期。宋辽金元明时期各种考古遗迹遍布现在全国境内(地域还涉及今境外邻近地区,如中亚北部地区的西辽遗迹等),是秦代以后中国历史考古学各断代考古学中时代跨度最长,涉及统一和正统王朝(包括辽金元民族政权)最多,覆盖地域最广,内涵最丰富,并形成古代封建社会各种文化类型终结模式的最重要阶段。如上所述,《中国考古学·宋辽金元明卷》则现在也只是以都城考古、帝陵考古、墓葬考古和瓷窑址考古等为重心,综合介绍20世纪、特别是1949年至今的宋辽金元明时期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重要成果的专著。同时也是第一部对宋辽金元明时期迄今已有的主要考古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探讨的论著,从而为今后宋至明代考古学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本书适合研究考古、历史、文博、古建筑和艺术史等专业人员及广大历史、考古、文物爱好者阅读。
-
荣昌陶器重庆市荣昌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荣昌陶器素以工艺精湛细致,体形优美典雅,色彩绚丽光洁,装饰古朴大方,美观实用而闻名遐迩。其在 陶业界中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平,素有“红如枣、薄如纸、声如磬、亮如镜”的美誉,包括生产日用陶、包装陶、工艺美术陶、园林建筑陶等丰富的品种类型。重庆荣昌陶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广西钦州坭兴陶齐名为“中国四大名陶”,荣昌安富与江苏宜兴、广东佛山石湾齐名为“中国三大陶都”,载誉海内外。《荣昌陶器》共分为八章,讲述了其地理环境、历史源流、历史演变、技艺传承、作品展示、工艺的特质属性等专题进行研究性的理论梳理。从文化审美与生活功用上思考关联的视角,充分挖掘手艺的非物质文化属性和技艺的传承方式,尝试重建 当代手工艺特质的艺术生态。目的在于对荣昌陶的历史及当代的发展做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描述和阐释。丛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持之以恒持续地做下去。在漫长的陶瓷发展 ,一代代陶工默默无闻地为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体, 是一把丈量文化价值的标尺。本书对非遗项目的进一步保护以及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后续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