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开封繁塔造像砖精粹开封市延庆观繁塔文物管理所暂缺简介...
-
何以华夏李琳之 著为什么被华夏正统视为文化落后的“戎狄蛮夷”都自认是“三皇五帝”的后裔?为什么几千年以来,“戎狄蛮夷”要不断逐鹿中原?本书通过考古学系统梳理发现,中原地区之所以能成为先人心目中的“天下之中”,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在距今9000~5300年的裴李岗、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先民不断向外扩张、迁徙,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上层交流,促成了祭祖祀天等观念的认同,才有了边缘族群在此后不断逐鹿中原又不断向外扩张景观的出现。中原族群在经过6000年的摩擦、冲突和融合,至西周时期,通过周公实施“封建”制度,从混沌的自在阶段过渡到主动的自为阶段,民族意识被唤醒,“华夏”“诸夏”“中国”等概念得以确立,华夏民族正式形成。其实质在于超越了前朝仅局限于部族范围的政治视角,而抟铸了一个具有“天下”意识的文化共同体,中国因此不再是不同文化体系人群竞争的战场,而成为华夏内部追求延续、追求强大的角逐舞台。
-
颐和园日历2024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龙凤呈祥,出自汉孔鲋《孔从子·记问》:“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为之呈祥。”寓意吉祥富贵。2024年是中国传统龙年:辰龙年,我们甄选颐和园龙凤(含龙九子)元素的文物、古建筑及室内外陈设等精美图片,辅以各类龙元素的小知识,集结成本期日历,与大家共同迎接的辰龙年的到来。亮点纷呈一艺术性和观赏性。所甄选文物种类丰富、品质精良、质地一流、设计匠心、纹饰精美、雕工精致,让人看后神清气爽,有醍醐灌顶之美感。二全面和稀有性。撷取含龙凤元素装饰的古建筑,包括殿、楼、阁、桥等,全面展现了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美,同时收录了平日难得一见的皇家殿堂室内陈设。三趣味性和知识性。龙生九子都有哪些,它们长什么样,作用是什么?文物纹饰中的螭龙、蟠龙、夔龙、夔风分别代表什么含义?日历中都会找到答案。四适度外延。不仅能看到颐和园的各种龙凤元素,还选取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族群代表性的龙元素文物,使读者可以欣赏到颐和园之外的龙元素文物。五专家团队共同努力,倾力打造文化精品。包括颐和园研究室、文物部,以及文物出版社的专家领导数月打磨,反复修改,确保内容和编校高质量。六装帧印刷精美。以质量为第一,在不浪费前提下,不计成本,各个环节做到尽善尽美,包括装帧设计、纸张材料、调色印刷等,只为把最好的日历呈现给大家。借此日历,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龙凤呈祥!
-
第三届考古学大会会志中国考古学会《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21·三门峡)会志(上下册)》是对2021年在三门峡召开的“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的全面记录与总结。大会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三门峡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委宣传部、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协办。会志延续以往的结构框架及设计风格,设置有简介、开幕式致辞、主题学术报告、中国考古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分组研讨、配套活动、公共考古讲座、学术考察及闭幕式讲话等内容。会志的出版既是会议工作的总结,又是中国考古学国际影响力的体现,彰显了中国考古学的整体实力与学术水平。
-
大都有城申红宝,张中华 编著本书根据1949年以来若干次对北京城墙与城门的修缮、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搜集到的资料撰写,反映了1949年以来北京城墙城门的考古工作成果。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都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历经500多年的改建、修缮、扩建而成,形成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的城市格局,代表着中国古代都城形制布局的最终定式,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都城发展的巅峰之作。因此,关于北京城的研究一直受到关注。本书披露了大量关于北京城门和城墙的修缮、调查、发掘的现场图片,特别包含了大量出土文物的出土情况照片,均为首次公布,堪称珍贵史料。本书从考古工作和考古材料出发做北京城研究,是一个新的视角。本书的出版对推动北京城的建筑历史、建造方法、城市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积极作用。
-
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南京大学博物馆 南京大学六朝研究所本书是对1972年发掘的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出土资料的系统整理。该墓是帝陵级别的东晋墓,由蒋赞初先生主持发掘,并于1973年4月在《文物》上刊发整理简报,公布了出土的主要器物等70余件(组)。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挖掘条件和设备,大多数当时公布的照片和资料已不能满足科研需要,基于此,本书编者团队在简报的基础上,对收藏于南京大学博物馆的北园东晋墓出土器物进行了整理、拍照、线图绘制,并重新绘制墓葬平剖面图、出土器物分布图,按陶器、青瓷器、金属器和其他的分类编排,以文字和图版的形式呈现,便于读者获取信息。并且,本书还收录了整理札记、蒋赞初先生有关发掘经历的回忆口述以及王志高、吴桂兵两位学者对于墓主身份的讨论,将与墓葬有关的相关材料收集、整理齐全,是两晋考古和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
从这里驶向大海段燕飞 林瀚 陈颖燕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于2021年跻身世界文化遗产。《从这里驶向大海——世遗泉州》系《丝路物语》书系第五辑,以中世纪刺桐港(即泉州港)的发展历程为轴心,通过独特的宋代沉船文化、高超的造船技术,以及外销瓷、宋元石刻、泉州名胜古迹等海上交通文物及遗迹,以故事演绎、考古场景还原等笔法,运用图文并茂的版面语言,展示海外交通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生动再现独具魅力的中国古代海洋外交文化,多维度揭示海上丝绸之路文明艺术精髓。图书形式新颖,既有大众普及读本的轻巧便携性,又以细腻唯美的文风、轻松时尚的设计、高品质的印制工艺,凸显庄重典雅的传统文化,内容与形式俱佳,堪称中国古代海洋外交文化微百科。
-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老北大燕大毕业年刊陈建龙 主编民国时期很多大学都有自己的毕业纪念册,如北京大学的同学录、燕京大学的毕业年刊等。北京大学图书馆近现代文献收藏丰富,其中既有老北大的收藏与积累,也有得益于1953年院系调整时燕京大学馆藏的并入,故北大图书馆收藏的老北大、燕大毕业纪念册相对比较完整。其中燕京大学毕业年刊16册,时间跨度从1923年至1950年,中间缺1924—1925年、1934—1935年、1942—1947年、1949年,共计12年。北京大学毕业同学录18册,从1903年至1937年,包括京师大学堂和北京大学两个时期。后因抗日战争爆发中断。相比于今天流行的毕业纪念册以同学寄语、临别感言为主,老北大燕大的这些毕业纪念册内容更丰富多彩,包括校史介绍、校园概况、教职员工名录、本年毕业生名单简介、师生单人照片、合影,以及校园生活摄影等。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不少资料损佚于战火,彼时的大学校园和今日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我们如果想了解、研究民国时期学校制度建设、大学发展情况、大学校园面貌乃至和民国高等教育史,这些毕业纪念册无疑是极好的第一手资料。本次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燕京大学毕业年刊16册,北京大学毕业同学录18册,每册附有北京大学图书馆特藏部撰写的解题,介绍本册情况,并简要介绍本册涉及人物。
-
敦煌遗书刘含之敦煌遗书,与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的敦煌莫高窟建筑、雕塑、壁画等一样,在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成为享誉世界的敦煌文化,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献、敦煌文书、敦煌写本,主要是指敦煌藏经洞中的佛教经典、道教经典、儒家经典、文学作品、语言材料、史地材料、科技材料等各类经卷与文书。王国维先生特别将其与殷墟甲骨文字、汉简、清代内阁大库档案、古代中亚民族遗闻等并列为“二十世纪前三十年中国的五大发现”。敦煌遗书毫无疑问是弥足珍贵的浩瀚文献典籍,是中华文明的见证,是中华文脉之所在。目前,幸存的敦煌遗书多以残卷、残片为主,它们分别流散于世界十几个国家甚至私人藏家之手。这些文献自发现时起即震动了国内外学术界,它们十分清晰地还原了中国及中亚诸国古代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十分直观地呈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一卷卷老旧的文献残本,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仿若一首写在古老沙砾中的壮丽史诗、一曲谱在残卷上的悠扬乐章、一部“活着的历史”。敦煌遗书对中国史乃至世界史的研究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文化价值。本书精选的图片主要为法国汉学家、探险家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年-1945年)中亚探险后带回的一部分敦煌遗书,现藏于法国国立图书馆东方写本部。本书尝试以一图一文的形式,徐徐打开一扇了解具有逾千年厚重历史的敦煌文化与敦煌艺术的窗口,并通过这扇窗口窥见古人之智慧、艺术之魅力、世界之美妙。
-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藏高阳碑刻拓片整理与研究劉美然,馮金忠,潘華静本书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收藏的239通371幅高阳碑刻拓片为底本进行的整理与研究。这批藏品均为民国时期拓本,包括文化教育类碑刻、公益事业类碑刻、墓碑等,涵盖高阳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人物、家族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丰富,相比一般传世文献资料更为原始,为研究明、清、民国时期高阳历史乃至中国北方社会的风土人情、文化教育、社会风尚等提供了第一手珍贵数据。